谈师德
2009-05-11苏绍荣
苏绍荣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教育发展以教师为本,教师素质以师德为本。教师是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的引路人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别是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重要的教育力量。
大爱无声铸师魂——从抗震英雄谈师德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次大地震破坏性极大、救援难度极大。大难降临的那一刻,无数的生命瞬间被淹没。然而也正是这一刻,无数双手瞬间汇成了爱的大河。特别是人民教师,他们在地震中用生命和爱心书写出教师的崇高与伟大。
她叫李佳萍,北川中学的教师。地震发生时,教室剧烈地摇晃,学生们吓得不知所措;她在讲台上讲课,离教室门口不足三米,只要迈出几步就可以安全脱险。然而,她没这样做,而是大喊一声“快跑!”,同时飞快地打开教室的门,把一个一个学生推出教室。教学楼已经摇摇欲坠,就要垮塌下来;李老师用自己弱小的身体撑住变形的门,在房子塌下的瞬间拼尽全力把一名学生推了出去。学生获救了,敬爱的李佳萍老师倒在垮塌教室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位教师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拼命地守护课桌下四个幸存的学生,如同一只母鸡张开翅膀护卫小鸡,他的身躯定格为永恒……当搜救人员从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而落泪。他叫谭千秋,他用51岁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之灵魂,被人们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龙居小学最年轻的女教师向倩将3名学生紧搂胸前,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被砸成为三段,然而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教师张米亚,他用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最伟大的师爱、师魂。他(她)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做出了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高尚称号的选择。箭步上前为学生挡住横梁的王周明教师,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而自己的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的人民教师连蓉,为了拯救学生而把美丽青春定格在26岁的人民教师袁文婷,在生死关头首先救学生的人民教师张辉兵,用身体挡住砖石保护学生的舞蹈老师汤鸿,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伟大的爱。他们在那最危难的一刻,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良知、他们的情操、他们的灵魂。他们用鲜血、生命和爱心维护了教师的尊严,铸就了师魂,书写了人民教师的崇高与伟大。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是“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永远铭记住这些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人民教师!
当然,在这伟大的精神背后也有另类。都江堰光亚中学的教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面对惊惶失措的学生,他选择了逃跑。事后,学生问他为什么自己先跑,不叫上我们一声,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并在博客上发了一个帖子,声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公正的人,不是一个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如果不告诉你,说这话的人是一名教师,你可能不会感到惊讶。因为作为一个公民,在生与死的选择中有权利选择生;见义勇为仅仅是一个道德号召、道德要求,不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但是,当我告诉你,说这番话的人是一名教师,而且当时正在上课,你一定感到惊讶、气愤,你会对他持如此冷漠的态度嗤之以鼻。范美忠事件,带给我们大家很多的思考。教师作为公民,必须遵守公共道德规范;作为教师又应同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教师,既然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那么从踏上教师岗位的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学生们的未来、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重托。作为一个自然人,可以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选择逃离现场,因为这是人的本能;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坚守一个永远不可放弃的道德底线,就是我们的师德。这些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人民教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什么是教育”的脚注,他们用生命做出了师德示范:教育就是用生命去护卫生命,用生命去唤醒生命——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他们用生命诠释什么是教育,诠释什么是教育者。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培养学生不仅是他们职业价值所在,更融进了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所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教师的职责谈师德
韩愈在《师说》中有一段关于教师的论述,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教师,他有三个任务,一是传道,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播思想、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三是解惑,就是为受教育者解决疑惑。由此可见,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者、知识的传播者、疑惑的解决者,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决定教师应有的道德行为规范,就是师德。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有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范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等等。
作为一名教师,他同时也应该履行这些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法》的这些规定,就是师德的基本内容,就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地行使这些权利和忠实地履行这些义务,恪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否则,就不是一名合格教师。
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重新修订。此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条目数量上有所减少(修订前是八条),但在具体内容上却进行了充实,特别是对教师的“德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第二条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第五条提出“知荣明耻”;第六条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最突出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规范》。这相当于明确了教师保护学生安全为‘师德的一项内容,换句话说,保护学生安全成为了衡量一名教师是否遵守职业道德的标准之一。
师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学习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新形势下的师德要求
新形势对师德有什么要求呢?
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无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认真不认真、作为不作为、敬业不敬业的根本。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个别教师对职业缺乏敬重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拖沓应付,教学不求甚解。有的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第三职业,想方设法谋取私利,开办各类培训班,向学生推销产品,热衷于有偿家教,把学生看成赚钱的对象,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他们对本职工作“无为”, 八小时内养精蓄锐,授课心不在焉;对非本职工作“有为”,八小时外满头大汗,精力过于分散,充分反映了他们师德观念淡化,事业心、责任感缺乏。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教师需要用强烈的事业心支撑教育事业。
2.要有爱心和爱的能力
儒家所言“仁者爱人,教师应是爱心的表率,爱学生、爱民族、爱祖国,应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的教师偏爱尖子生,爱得深切;对后进生则冷言冷语,甚至歧视,讽刺挖苦;在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漠不关心,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成绩,不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大量布置作业,学生忘记了做作业就被进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罚款。对 “屡屡不改”的学生,动辄“撵出教室”,让家长“领走了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爱心是教师与学生感情沟通的桥梁,教师向学生奉献爱心,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也会用爱心回报社会。教师既要有爱心,还要有爱的能力。这种爱的能力就体现在教师的进取心中。
3.要有进取心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传给学生。”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素质。有的教师跨进教师队伍就像进了保险箱,不思学习,不求进取。他们除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很少阅读有关教育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凭“教参”念经,缺乏进取心,观念陈旧,教法呆板,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昨天可能是一位好老师,今天可能是一名普通教师,明天可能被教师队伍淘汰。好教师的标准应当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教师要有一颗进取心,不断学习,放眼世界,弥补不足,提高素养。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性和需要,切实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4.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为人师表”,教师不仅应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应言传身教,为学生作出榜样示范。教师自己首先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人师表。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诱惑四伏,教师能否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保持心理平衡,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社会责任与现实功利之间的关系。
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财产继承法”的时候,向学生讲述了公民继承遗产的有关法律知识后,以实用主义态度提问学生:“关于财产继承,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就赶快问,免得将来继承遗产时吃亏。”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容易使学生功利至上。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当前,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教师应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以修身为起点,从内心的完善做起——谈良好的师德的养成
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修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进行自律,是自我改造行为。教师的修养,就是按照教师的思想品行、道德规范和职业操行的有关要求,规范、自律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事的方式。教师应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它作为向国家和社会奉献,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平台。只有爱得起来,才能扑得下去。如果连教师职业都不愿意干,那么何谈树立良好的师德。
其次,要加强自律。修养的过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愿的对自己不断严格要求、刻苦改造的过程。它不同于外部强迫力作用下的思想改造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师德,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自律。
第三,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提高自己。修养的过程,就要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赋予良好师德以时代内涵。
第四、要知行一致,勇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要知行一致,身体力行,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时时处处表现出一个人民教师的典范,真正地做到学高、德高、身正。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教师英烈们,用生命、用鲜血实践了为人师表,诠释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精神、最高尚的师魂。
我2003年4月24日写给陆斡中学黄仕凡老师一首诗《教师颂》,这里献给教师们:“烛光无私照天长,墨笔无悔写春秋;人民教师功德亮,天下桃李报国忧。”(作者为中共武鸣县委书记)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