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之春
2009-05-11商思林
商思林
土地紧张、资金匮乏、物价挑战……一位临危受命的县长和嗅着商机而来的浙商们让小城青川艰难复苏。
汽车驶离成都至绵阳的高速公路后,将进人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蜿蜒曲折、被斧劈般悬崖峭壁夹在其中的盘山公路,如此颠簸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川县。这个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县城,甚至不如华北平原上的大部分乡镇大,一位成年人可以在15分钟之内穿越城区。在1年前那场大地震中,青川有6万户农房损毁、倒塌,两万余户共7万多人被避险安置。
青川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高山峡谷地貌,这给重建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我跟别人说青川只有1平方公里的平地,大家都说这怎么可能?”4月16日晚22点,在青川县临时办公区的板房里,县长陈正永对《环球企业家》说。去年在建设板房集中安置时,青川并未严格按建设部统一要求预留板房前后宽度,建设部一位官员来青川问责,但到了现场之后才意识到青川缺少平地的苦衷。
虽然还未最终确定,但陈正永透露青川仍会原址重建。这意味着,青川不仅要拆掉现存的大量危房,还要避让地震断裂带。地处青川入口的东河口地区是一片难得的开阔平地,但去年都被用于集中建设板房2万多户,这造成了重建的新难题:必须在拆除这些临时建筑和重建永久住房之间设计一个高度配合的节奏。
另一个让陈正永头疼的仍是资金缺口。陈估计,虽然第一阶段重建资金缺口不大,但后续重建资金将达到100亿元。由于国务院关于青川县的具体规划尚未批复,陈正永眼下只能做一些公共配套现行的城镇重建。
不过眼下,陈正永必须应对如火如荼的农房重建带来的现实挑战。这位2008年到任的县长,1年来被具体而琐碎的工作缠绕:申请项目、调配资金、重建前的勘察、选址、划分宅基地,乃至重建过程中的监督、验收等等。这位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的县长已经几乎没有节假日了。
物价之战
在度过了抗震救灾、集中安置、勘察规划等阶段后,今年春节后,整个四川灾区掀起了重建的高潮,这引发了建材物价的快速上涨。以红砖为例,最高峰时曾达到0.45元/块,而通常价格仅为0.3元多。由于运输不便,这更刺激了青川物价上涨的幅度。
青川特供办公室限定的红砖价格为0.39元,这已突破了很多砖厂的成本底线,政府不得不为每一块砖补贴3分钱,以此计算,青川县每天的此项支出就达5万多元。抗震、节能的钢木、轻钢以及传统穿斗木架房能够节省至少30%的砖和水泥用量。为此,青川要求每个乡镇上述三种结构的农房比例必须达到60%以上。
巨大的需求刺激了投资,此前青川只有8家砖厂,短短半年之内就达到62家。此外,村民合伙还自建了360多个微型砖瓦作坊。如此火热的景象仍不能满足重建的需求。青川仍需要大量外购红砖等各种建材,甚至给予补偿部分运费差价的优惠政策。陈正永透露,由于此前各种政策都鼓励村民在明12日前主体完工,估计到5月份后建材需求才会有所回落。
与此同时,青川县外贸部门正在扮演有形的手的角色,与俄罗斯、加拿大签订T20万立方米的木材采购合同,一期采购的3万立方米木料,以成本价投放市场,立刻将俄罗斯松木的价格下拉10%至2000元。
根据成本核算和销售区域运输距离,青川县特供办公室会定时向社会公开各个区域的建材指导价格。其中的一个指导原则是,企业的利润会被核定在10%以内。而且为了减少青川高昂的运输成本,每一个砖厂都被要求优先满足本地区供应。其销售情况必须及时知会特供办。
各种扩大供应的临时措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遗症。大中小齐上阵的砖厂,由于技术良莠不齐,实际产能只达到40%,有的老板甚至连红砖里煤矸石和粘土的配比都不清楚,选择的机械也五花八门,不配比者比比皆是。负责监督砖厂的青川县商务局副局长彭小平不得不向浙江援建指挥部求援,从浙江的大型建筑企业抽掉了几名专家,用1个多月的时间,挨个给砖厂老板进行培训和技术改造。
造血
除了按GDP的1%额定对口援建青川外,浙江天然的经济活力正帮助青川恢复经济“造血”功能,对青川而言这更弥足珍贵。
浙江援建青川指挥部副总指挥潘晓波负责产业援建。他在去年组织了浙江企业来青川招工的活动,吸收T6000多名青川劳动力。今年,潘本打算再增加吸收3000名,但形势在3个月内完全发生了逆转:大量开工的农房建设让劳动力比红砖还要紧俏,这也让浙江援建预算受到严峻挑战。
潘晓波本来希望投资2亿元的工业园项目能解决青川重建后的发展难题,不过囿于青川土地的匮乏,最终工业园不得不选址在广元市。事实上,当地比土地还稀缺的是企业。青川的交通令外来企业望而生畏,这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销售。除了去年四川省政府组织的回各援建省份招商外,潘晓波不得不频繁回到浙江游说企业来此投资建厂。
潘晓波成了整个浙江援建团队里往返两地最频密的人。“我就像青川县编外的‘招商局长。”潘告诉《环球企业家》,“不过,太难了。”他清楚知道,如果纯粹从商业角度考量,很难说服企业来青川。除了土地和水电资源外,他尽量找一些本身在西南地区有市场开拓需求的企业,说服他们将青川作为生产和辐射基地。目前,只有3家建材类企业初步达成了投资意向。
陈正永重新调整了青川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几乎所有部门都按重建功能进行了跨部门的重组,一一与浙江援建机构对接,青川县政府和浙江援建指挥部的临时办公板房也仅仅是一墙之隔。“抬腿就能过去。”陈正永说,“得跟浙江无缝链接。”
陈正永面临的困难外人难以想象。青川是在好年景时也才有两三千万元财政收入的省级贫困县,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3家,仅为温州的千分之三。除了少量锌、锰矿产外,主要产业优势是木耳、香菇、竹荪等一些山珍特产。目前,浙江给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山珍集团以1300万元补贴,同时给予其“绿色通道”,帮助其产品进入浙江每一家连锁超市。同时,潘晓波正组织浙江企业试图开发青川的旅游资源,目前温州已与青溪古镇达成了整体开发计划。
在这些政府力量主导的商业复苏行动之外,嗅觉敏锐的浙江商人亦发现了青川的商业机会。去年5月底,浙江商人林中南跟随浙江商会救灾团来到青川,并留在了这里。林发现,当地竟然没有浙江人开的超市,而按照浙商的生意经,每个县城都可以承载一个以上的浙江超市。
在青川政府的帮助下,去年10月份,林中南在东河口集中安置2万多人的平板房区,开了一家800平方米的超市。为了杜绝服务员“上厕所都比我们慢”,林在超市内建了厕所;他还发传单进行促销,报销打车来的购物者的车费(由于县城小,一般在2至3元)。对于青川而言,林的超市价值巨大:在去年冬天,为了保障大雪封山后的供给,林每天亏本向市场供应30吨大米。青川县和浙江省在今年春节后给林中南补贴了40万元。
四川浙江商会副会长章显康联系了几家浙江企业,打算在青川县的重建中寻找更多商业机会,他本人打算开一个家居广场。“现在是重建,将来就是安家,浙江商人会改变这里的商业形态。”章显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