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高”与“和寡”

2009-05-11

数码影像时代 2009年4期
关键词:国旗班军歌评奖

DV纪录片是纪实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DV又是拍给谁看的呢?不知道有多少DV爱好者,或者所谓业内人士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个言之有理的答案。

在2008年的上千部DV纪录片中,我发现了两类完全不同的节目。一类像《神吃侠侣》,《我为音乐狂》,《非主流》、《一室之鼠》,《零八年,潇洒毕业》等等节目;另一类是《留住我们的根》、《国旗班》。《我环保,我快乐》《我的长征》,《军歌嘹亮》等等。从题目上我们已经发现它们的不同了。前者明显是非功利性的,作者也不一定抱有多少“责任感”去拍摄。而后者不同,明显的带有“思想定位”和“主题先行”的味道。在这两类节目的评选中,非常明显的是“非功利”性的DV片,都获得了高奖项,而后一类则“成绩不佳”。这种状况在06和07年的DV大赛评奖中也显而易见。08年,我们特别看好了《军歌嘹亮》和《国旗班》两部DV短片,从选题到镜头拍摄质量到剪辑的流畅性,都可以说是达到了专业的水准,但是在评奖中却是“曲高”,而不能最后“和寡”。当我们拿到观众中去播放的时候,仍然是“曲高和寡”。

细细分析,《国旗班》,《我环保,我快乐》,《我的长征》,《军歌嘹亮》等节目从拍摄质量到剪辑手法到配音配乐都要好于《神吃侠侣》,《我为音乐狂》,《非主流》等,那么为什么在评奖和观众反映上却逊色于那些好像没有主题,拍摄随意,剪辑凌乱的纪录片呢?原因可能要从DV创作的“民间化”和“个性化”上来探讨。

DV创作本来就是大众的“民间影像”,这里融入了众多的“随意化”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以及思想观念,它不是严肃的面容、阳春白雪的谈吐和不染尘事的眼神,DV创作也不可能是完全的精英文化,所以当一名DV爱好者拿起DV的时候,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就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创作观念。想“告诉你什么”或者“宣传什么思想”的拍摄者,肯定会顺着它的“思想线”往下走,拍出“功利性”的节目。而另外一些DV人则会拍出另一类“平民视点”的纪录片。

我们这样分析DV创作,并不是不要主流创作,而是针对Dv创作的个性化特点来全面论证DV的整体创作。我们都知道,DV与所有的媒体一样,都应该是有历史责任感的,更应该是不媚俗的。但是由于DV创作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是“民间”,所以我们就不会要求老百姓也要拍摄“主流”的Dv作品。而DV的受众包括05~08年的评委也大都是“民间”人民群众。

尽管DV也是在以纪实的美学风格成为历史和历史中真实的原生态的人和事的见证,但这与取得相对广泛的普通受众的认可并不矛盾,毕竟,作为一种传播行为,赢得更多的受众,意味着获取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个别DV的“曲高”,不能不说是最后“和寡”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转变一种观念进行创作,也许能够使“曲高”的节目达到“和高”的转变。

猜你喜欢

国旗班军歌评奖
我的国旗班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十三年的守望
十三年的守望
小小国旗班(上)
评奖获奖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