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乒坛皇后到剑桥博士(二)

2009-05-08李良忠

妇女之友 2009年2期
关键词:诺丁汉大学邓亚萍剑桥

李良忠 宋 倩

专家说她是第二个奇迹

1998年,诺丁汉大学副校长甘贝尔爵士到清华大学做学术交流时,认识了邓亚萍,那时亚萍几乎一句英语也说不出来。半年后再见面,亚萍已经完成了在剑桥5个月的学习,可以和他直接交谈了。甘贝尔爵士对亚萍的进步大为赞叹,并建议她去诺丁汉大学继续深造。

2001年9月,邓亚萍赶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她更喜欢剑桥,但是她还是选择了诺丁汉大学,只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英文系。

诺丁汉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城市诺丁汉,距离伦敦两个小时的车程。诺丁汉大学始建于1881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英国著名学府中排名第五。作家DH•劳伦斯曾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如今是这里的骄傲。校长甘贝尔爵士对中国极有好感,曾几度来中国。在他的提议下,诺丁汉大学每年都专设20个只提供给中国留学生的全额奖学金名额,帮助他们攻读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

后来被聘请为诺丁汉大学校长的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在诺丁汉校园里见到邓亚萍,杨校长问:“亚萍,你到诺丁汉来干什么?”亚萍说为了使中国人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有一席之地。

杨校长告诉亚萍:

“我有幸作为诺丁汉校长主持很多仪式,凭王室给我的权杖来行使我的权力。我最感到自豪的是,每次我坐到这个台上的时候,校园里就升起五星红旗,在英国的大学里升起五星红旗是很罕见的,每次我看到这面五星红旗都会感到自豪。有一次一位华侨会会长江凤翔,他一定要请我吃饭,他说自己是60多年前来到英国的,问我,你知不知道我来的时候英国人叫我什么,叫我‘清人,不叫我华人,没有想到现在这里最有名的大学中间的唯一一套衣服、唯一的一顶金边帽给真正的华人戴上了。”

亚萍听了很受触动,她惊讶的发现,一个人如果做得好的话,力量可以有这么大。

邓亚萍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做一些有关于体育的、国际交流方面的工作,但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支持自己将来的道路,于是她决定攻读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女子体育硕士学位,以便能在国际体育运动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她同时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中国,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亲眼见到中国体育健儿的魅力。因此,硕士学位邓亚萍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

从小学生到英国研究生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权衡之下,邓亚萍考虑到自己的时间紧迫,选择了第二种办法。

一开始,邓亚萍的导师对她并不太了解,只知道她是著名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的导师没有收过运动员研究生,而诺丁汉也没有收奥运冠军的先例,因此,他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是否能顺利完成硕士学业。邓亚萍恳切地对导师说:

“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些,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多听一次甚至多次,别人可能需要一年完成论文,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请您放心,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听了这些话,导师一脸惊讶,随即又转为赞叹。

于是他欣然给邓亚萍定下了当代中国研究方向的参考书单,还信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他没有给邓亚萍一丝世界冠军的特权,同时更没有给她一点对运动员研究生的歧视。

邓亚萍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去实践自己的诺言的。在诺丁汉大学,她面临的是比在清华大学更具挑战的现实情况。不仅仅是全英文的授课环境给学习带来的困难,更主要的是这里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虽然每一个学生都有导师,但并不能经常见面。而且导师往往只提供给学生一个阅读书目清单,学生只能通过自学来掌握课程内容,学生还要自己到各图书馆或各个大学找书。有了问题才会和导师预约见面,讨论答疑。

刚开始时,邓亚萍很不习惯,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尤其她学习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这是一个在英国比较冷门的专业,即便是在图书馆里也很难找到相关材料。因此,在这方面她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过,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她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邓亚萍不仅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后也丝毫不懈怠。她深知自己的课业基础差,因此每天课后定期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

按说学校安排的课程已经饱和,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完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课程。但邓亚萍还是觉得自己学习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好。诺丁汉大学确实对我们的世界冠军照顾得比较多,除了有老师的单独辅导之外,还针对她的社交活动多,经常要用英语发言还特别给她开了许多小灶。每次开会前,老师都要帮助她准备发言材料,纠正她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亚萍开了一门课,教亚萍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老师开玩笑地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就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

邓亚萍打球时,两眼裸视都是1.5,可自从上大学,视力下降很快,一只眼只剩下0.6,只得配了一副眼镜戴。由于睡眠不足,她上课总是犯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摸索出一套合理的时间安排。

除了上课,邓亚萍天天骑着自行车往返校园与住所之间,她的同学都很惊讶,说:“怎么世界冠军也骑自行车啊?”她总是笑笑:“世界冠军也是普通的人啊。”后来她开上了车,那是诺丁汉大学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回国前送她的,她在校园里只开了两圈就上路了,胆大而心细。有了车,省出不少时间。

诺丁汉大学的英语老师劳娜,和邓亚萍交往好几年,她很惊讶邓亚萍这样的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却如此谦和平易,甘心做一名普通学生。

亚萍太忙了,忙得终日与一台笔记本电脑相伴,不过长年累月和乒乓球拍打交道,竟也练得一手十指如飞的本事。没想到这也帮了打字的大忙,手指十分灵活,控制力很好;打球练就的手腕的灵活性,打字也如鱼得水,亚萍的论文就是这样敲出来的。

那电脑还是她几年前参加运动员卡拉OK大赛得的奖品呢,可现在她已经顾不上唱歌了,当年她得奖唱的歌儿是“我的未来不是梦”,现在是她实现梦想的时候了。

总有外国人问亚萍:“你们中国女运动员的成绩为什么比男运动员好?”开始亚萍也没在意,问的人多了,亚萍对觉得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于是亚萍根据自身经历结合所学专业,把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定为《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论文分析的案例用的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终于完成了3万5千字纯英文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这一论文,邓亚萍的导师最终没有改动一个字。论文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提出了关于中国体育今后发展的建议。

考官的一致结论是:一次通过!这时,导师才透露了当年的担忧:“收你时,不知你能不能完成。现在,你给我上了一堂很好的课。”

2002年12月22日,邓亚萍如愿获得硕士学位,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论文正式出版,萨马兰奇先生亲自为这本书作序,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并且将这篇论文也收藏到国际奥委会的博物馆。

从1997年进入清华起,邓亚萍已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将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

回首这些年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她打开了一扇门,她的眼界更加开阔了。

再回剑桥读博

2003年初,邓亚萍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她到老家河南考察的时候,她收到了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

对亚萍做出的选择,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和党委书记李志坚非常支持。他们觉得,这已经不是邓亚萍个人的事,中国运动员读到博士的不多,能拿到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更少,他们希望邓亚萍不仅在乒坛上能成为运动员的榜样,在学业上也能成为中国运动员的榜样。

于是,邓亚萍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了新的一轮拼搏——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她的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虽然邓亚萍的英文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但是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对她来说更为艰难,邓亚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学习异常刻苦,感觉特别辛苦,但效果并不明显。但邓亚萍暗暗鼓励自己:要拼搏、拼搏、再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慢慢的,邓亚萍习惯了剑桥的学习方式,对课业变得得心应手了。

从一开始,亚萍就结合自己职业选定了研究方向:“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邓亚萍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对邓亚萍选择的研究方向“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表示了极大的赞赏,认为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而邓亚萍也希望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发掘奥林匹克的商业价值,寻求奥林匹克发展的原动力。

作为北京奥组委的成员,邓亚萍不可能长期在剑桥专心读博。于是,导师特地批准她回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的材料。

2003年2月24日,邓亚萍回来了,为了完成奥运会举办的前期繁杂的准备工作,邓亚萍回到北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每天早上起床后,她便匆匆忙忙从北京城南的家赶往北京奥组委上班,下班后她必须全力投入到博士生的学习当中。每个学期导师都会给她布置具体的方向以及阅读书目。而邓亚萍要定期用电子邮件向导师汇报学习进展和心得,并且还需要时常从北京坐飞机赶到英国,去剑桥大学将研究成果交导师评审,讨论下一阶段的学习方向和任务。这样高负荷运转的生活对邓亚萍来说,过得充实而又满足。

2004年春节期间,为了赶写论文,邓亚萍放弃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回到剑桥。为了节省时间,赶上进度,她买来一堆速冻饺子,足不出户地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写了20几天,没有下过楼。超负荷的伏案加上旧疾,诱发了颈椎病,整个头不能自如转动,她仍然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清华外语系吕老师到英国办事,特地赶到剑桥去看望邓亚萍,看到她别扭地歪着头坐在电脑前,心疼得掉了眼泪。

由于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繁忙,邓亚萍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取得博士学位:“我现在正在努力写论文,至于什么时候能完成我也不能确定。从1997年到现在,我经历了十年寒窗,可能读书的时间要比十年更长。”

众所周知,萨马兰奇点名让邓亚萍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从表面看,是萨马兰奇给了邓亚萍一个机会,但客观地说,是邓亚萍先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是她的精神先征服了萨翁,也是她的努力学习先给自己驾起了云梯。虽然邓亚萍经历了几次角色转变,她始终如同在球场上一样,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力量,让人振奋又令人赞叹。

她用当年夺取世界冠军的毅力和决心,在另一个领域开拓了被专家们称为“第二个奇迹”的全新局面。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是一份自信,一把从难从严的标尺,一种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亚萍的经历和学历足以让她在国外很多大型机构任职,也常有人找她挖墙脚。亚萍并不为所动:“到时候我肯定是个‘海龟(海归)。”(本文有删节,待续)

猜你喜欢

诺丁汉大学邓亚萍剑桥
How does dialogic reading works for the children who have the literacy difficult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mbridge Audio(剑桥)CXA80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Frame Shifting in Family Discourse: a case study
邓亚萍与姚明合影到肩膀自我调侃“又长个儿了?”
剑桥现象成功的秘诀
剑桥是最好的起飞平台
What might the United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Undertake to Address som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Middle East
一言不合就“乒乓”
邓亚萍的“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