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健身机理的研究
2009-05-08刘星海陈风娟韩中
刘星海 陈风娟 韩 中
何谓缠丝劲
在太极拳运动中,通过旋踝转膝、旋胯转腰、旋转肩以及胸腰折叠运化之劲的引导,形成其根在足,行于腿,主宰于腰,贯穿于手指的空间曲线螺旋运动,进而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这种内劲就叫缠丝劲。
螺旋缠绕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最为典型代表的运动方式是螺旋缠绕运动,这时按照太极拳中“S”形线运动,最后完成圆的运动,构成太极图形的运动路线。缠丝劲练法能使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于同一时间内综合性地完成神经、呼吸、循环、经络、骨骼、肌肉、消化、泌尿等系统的锻炼。正如拳谱云:“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骼之中,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劲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劫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
健身作用
改善骨骼、关节和骨肌肉的结构,提高运动能力
1)医学研究证明,人在20岁左右就开始出现骨衰老。骨衰老的表现是指骨质脱钙所致的骨丧失,严重的骨质脱钙就形成骨质疏松症。骨丧失进程最快的是在50~70岁之间。太极拳螺旋缠绕式的缠丝劲的练习,能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纤维都参加活动,再加上太极拳合理的生理负荷,使骨骼关节、肌肉得到全面的锻炼,加强骨的新陈代谢,有效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有效调节骨钙—血钙的平衡,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面肌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规律等。这些变化会增强骨的新陈代谢,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效果,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坚固,从而提高抗折、抗压、抗扭转等性能。
王忠山老师在《习太极拳老人骨健康状况的多年追踪研究》中的测定结果,从科学的角度肯定了这一点。他在对57名太极拳运动者进行了3年3次测定,结果发现,太极拳运动在促进机体钙磷代谢,维持骨钙含量,减少自然丢失方面有积极作用。
2)缠丝劲的练习,使关节得到合理的运动润滑,关节面骨密质增厚,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含量增加,关节软骨增厚,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再加上肌肉力量增强,就加大了关节和稳固性,以及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增大。这样进一步保证了骨的健康,使人体运动更加灵活。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科学家从8个治疗中心为老年人设计的锻炼内容,进行长达4年之久的跟踪调查,然后统计汇总,发现参加锻炼的2 328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摔倒可能性减少大约30%(摔倒说明人体关节的活动灵活性降低),而这些锻炼形式中,太极拳的效果最佳。
在缠丝劲的练习中,通过反复拧转绞动,配合有意识的放松放长,可使全身各部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参与活动的肌纤维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因而,经常练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过瘦、过胖的人练习后,体型都会有明显改善。
气达四梢,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全身
1)气血在体内按照一定的曲线(脉络、经络)循环。缠丝劲的练习,是以不断地螺旋缠绕,使之外而四肢做柔缓的螺旋绕圈,内而气血在外的带支下,一起运动,沿着曲线旋转而达于四梢,引导气血周流,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2)太极拳的运动始终是以腰为轴,腰为身体的主载。以腰为轴带支四肢的顺逆缠丝螺旋运动,不仅促进全身气血循环,同时也按摩全身的脏器及经络。特别是通过下肢的旋踝转膝和上身的旋腰转脊、旋肩转臂,有效地加强腰胸椎和肩背关节的活动,对于润滑肩背关节,消除病体关节处疼痛,流通上肢及全身经络起到积极特殊的作用。
3)缠丝劲的练习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泌增多,使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得更顺利,所以有助于消化不良、肾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病痛的预防和治疗。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也是太极拳基本动作。练好太极拳的缠丝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发挥太极拳的技击作用而受益终身。所以在学习太极拳时,应先练好缠丝劲。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