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教学管窥

2009-05-08张敬周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8期
关键词:佳句语文课程习作

张敬周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作文无疑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往往是多数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现象。笔者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

注重积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唯有丰富的积累,自由习作时才能文思如涌,解决“无米之炊”。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积累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训练学生养成观察、阅读的习惯,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日记、读书笔记、小练笔等形式进行积累和内化。

从课文内容中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每一篇课文中总有新词新语出现,句式也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读写笔记上,并熟读成诵,融会贯通。这样长期坚持,不断强化学生对语汇的记忆储存,就会将课文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必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从社会生活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现实世界丰富多彩,是学生习作永不枯竭的沃土,可以说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学生把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中出现的丰富多彩并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或人物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成为学生自由习作的源头、活水。

注重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表象。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和习作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熟悉的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疏通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学生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学生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注重作文评价,激发写作欲望

传统的作文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导者和权威者,对于培养学生的自由习作能力极为不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教师应该像对待刚学步的婴儿那样,看待学生最初的作文,用鼓励的、欣赏的、宽容的目光。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教师要以儿童实际水平出发,明确目标,创设儿童作文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其写话的兴趣。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能尽快进入习作的自由王国,能够意到笔随,充分享受习作自由与乐趣,让他们的真情在自己的作文里自由流淌,让习作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倾诉表达的自由乐园。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观寨校区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佳句语文课程习作
好词佳句大翻身
《梁东兄置助听器得佳句,余和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佳句碎碎念
习作展示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