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有诗句语自新
2009-05-08吕卫星
吕卫星
语文课要上得富有文化品位,教师的语言需要有文学的意蕴和美感,能让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有味,从中既吸收优美的语言,又受到人文雨露的滋润与审美情趣的培养。而诗句语言精美,蕴涵深邃,凝结着诗人的语言智慧,教师恰当地借用诗句来组织语言,常会使语言隽永精粹,魅力四溢,大大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
借诗句打造导语的文气美
上一篇课文,导语犹如是教师给学生吃的第一颗花生,若花生香、甜、脆,学生的食欲就会大增,便不住接着吃。反之,头一颗花生苦、酸、涩,味同嚼蜡,学生就会弃之而去,即便余下的都是好花生。恰当地借用诗句进入导语,是扮靓教学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教学《马》,一名教师的导语是:“在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征人在马背上对亲人的深深思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是将士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勇武。而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笔下的马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感受作者人文主义的情怀吧。”导语中借用的诗句,让学生不仅听出了被人驯养的马的作用——心甘情愿地运货骑人、奋勇向前地打仗,而且从中感到马是人们忠实的朋友,听话的工具。精炼的诗句于叙事中传情达意,填补了现代学生心灵世界的空白,和课文内容形成补充,有血有肉。形式上,诗句与其他词句组合自然,渲染了一种“文”的气息,显示了语言的美感。
借诗句打造评语的修辞美
师生互动是现代课堂运作中的重要特征,教师随时都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矫正错误,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如上《出师表》时,一名教师问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你们读出了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名忠君报国的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名谨慎小心的人,有的学生说诸葛亮是一名知人善任的人,还有一名学生说诸葛亮是一名迂腐之人。这名教师是这样评价的:“同学们或议论纷纷,‘自在娇莺恰恰啼;或朗朗读书,‘大珠小珠落玉盘。说诸葛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后一名同学求异创新,‘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刘禅是一名‘杨话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的昏君,诸葛亮要不谆谆嘱咐,蜀国恐怕在他率师出征不远就‘山河破碎风飘絮了”。
教师借用诗句对学生的表达质量进行了评价,言辞里充满了褒扬的诗情和形象的画意,且诗句借用相连,比喻与借代整合,幽默与赞许相融,极具感染力。诗句“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恰恰啼”比喻学生“纷纷议论”,表现了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自主性极高的特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学生读书的声之美,感情之丰富,寓情于语;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评价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语言充满鼓励之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扬学生不拘一格,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用“扬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满天作雪飞”来形象评定刘禅缺乏知识,少有才能,贬意中不乏调侃;用“山河破碎风飘絮”指代国家四分五裂。这些诗句在语言中熠熠生辉,具有修辞美,学生爱听这样有文采的语言,也在自然状态的交流中积累了美的语言。
借诗句打造启迪语的联想美
诗句大都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能引发读者和听众由此及彼或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如果能借用与所教内容相近相似的诗句启发学生,会使学生有在“溪回谷转愁无路”时“忽有梅花一两枝”的发现与体悟。如教学《武陵春》一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学生很是疑惑,“愁”不是物,何以用船载?教师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借诗句来巧妙诱导:“南宋多愁善感的词人李煜的《虞美人》中有两句挺有名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是说愁如长江之水向东流去而不会中断,言愁无尽,用的是比喻的方法;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堪称佳句,以比喻、对照写意,言愁多而难以解脱。它们均化虚为实。”顿时,学生豁然开朗。
在这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作比喻,言愁多而无尽,比喻贴切新颖。如果用“她的愁真多呀,简直是无穷无尽”来解释,那就毫无启发性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用生活现象作比喻,言愁重难消,比喻形象生动,如果用“她的愁真重呀,重得无法比拟”来解说,那就枯燥乏味了,且没有解决学生的真正疑问,是离题之语。而借用的诗句和原句中的“愁”字合二为一,比喻通俗易懂,化虚为实,学生听后只要展开联想的翅膀就会恍然大悟,显示了语言的启迪联想之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井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