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
2009-05-08张建红
张建红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发展指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共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以新教材为载体,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条件。
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初步参与
即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参与机会,示范或指导参与方法。也就是把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科学导入,明确目标其方法大体有:1)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2)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轶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3)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4)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如在教授《雨铃霖》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我们已学习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豪放派豪迈的词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词风——婉约派。而其中的最具代表的词人是柳永。有人说,文题如眼。假如我们仿照苏轼那样也给《雨铃霖》这首词拟一个标题的话,大家看拟一个什么题目最恰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切切私语,进而议论纷纷。笔者乘势启发:在学习、生活中,人们常会碰到要给一段文章、一幅画或一张照片拟个题目之类的事。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线索或是对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甚至体现了作品的主旨,所以大家还得紧扣这首词的内容寻找关键词语。经过再次阅读比较交流,学生达成了共识,用“伤离别”最切合文意,最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由此,笔者又顺势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探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置情境,引趣激思具体做法:1)精心设问,即问题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探究情境;2)有新理念,即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创造性,呈现新的教学内容,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3)难度适当,即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既不能使学生答不出,也不能是简单的判断选择;4)要多层面,即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为此教师在设置疑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如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启迪思维,自学找疑——自主参与
自学是发展主体能力的前提,自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基本能力,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地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疑,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
读要有序就是读书要有顺序,即先整体、后局部、再集中。也就是说先通读了解作品内容,接着再按自学提纲分段阅读,明确各段间的联系,最后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
读思结合就是读中有想,想中有读,边读边想。
善疑好问 就是在自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自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把书读懂,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多维互动,讨论质疑——合作参与
讨论交流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良好形式,它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人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按参加的范围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按参加的对象有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有教师参与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意见,相互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这增强了学生广收信息、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在与小组同伴的学习交流中,提高了交往能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的交流综合全体意见,作出完整的、较理想的结论。
精讲析疑,总结升华——深入参与
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讲评,师生进行有深度的问答交流,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更深入的参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教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有针对性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就要适当引导,不泼冷水;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就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激活学习共同体,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让学生在文本中进行更深入的体验,展开多维度的对话,实现智慧和情感的碰撞,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杨店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