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因借灵山秀水
2009-05-07张安蒙
张安蒙
我们是为寻找个性走进古村落的。走进仨俩村落的时候,你会不断发现它们的个性,但走了一二十个村落以后,你会越来越清晰地发现他们的共性。从村落选址、民居布局、建筑内涵、宗教信仰、家族传承、文化追求等等方面,虽然表现方式、风格样式不同,但内在的理论依托和精神追求是共同的,是属于中国的,也是人类共有的。
聚山川灵秀
中国古村落选址讲究“择吉而居”,要“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聚山川之灵秀,藏天地之精气”,立足于百年大计,庇荫子孙万代。选址时不仅观察评估地理环境、气候天象,以期达到趋吉避凶的和谐目的,而且还要实现家族盛世,利于家族繁衍,乱世战时能攻能守,防御、自卫时固若金汤。因此说,古村落的选址充分体现了创始先祖的宇宙观、生态观、子孙观。
关于选址,各个古村落都有许多传说,代代口耳相传,流传到今天依然那样鲜活生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的俞源村是一座风景秀丽、廊宇轩昂的村落,传说古时候叫朱颜村。相传南宋时,有俞姓杭州人在松阳县教书,死后灵柩送回杭州,途经朱颜村时赶上天黑,他的儿子俞义就在那里停柩夜宿。不料,清晨起来发现灵柩被紫藤缠绕包裹,俞义以为是神的旨意,遂置地安葬并留下守墓。日后他与当地人通婚,逐渐发展成村。
有趣的传说不仅把我们带到遥远的过去,也帮助我们走进古代先哲的精神世界,了解人类曾经如何与大自然一切生灵物群和谐共处的。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有个叫乌东的苗族村寨。村寨坐落在浩瀚壮阔、耸天蛇舞的雷公山深处。传说,当年村寨的始祖住在离乌东10公里的下寨子,有天在地里做农事,看见一群野鹭从头顶飞过,野鹭的身背和羽翼上披挂着荷塘里的浮萍。几兄弟开始琢磨,野鹭栖息的地方一定有充沛的水源。他们追随野鹭翻山越岭,来到了这个山高水美、林茂草深、百鸟和鸣的地方。这里有3条溪流自雷公山下来,三水合一后,在峡谷山口形成壮观的飞瀑。
乌东村的建寨历史就这样从几只野鹭羽翼上披挂的浮萍开始了。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有个孙村,据说当年的始祖牵着一条半人多高的大犬,由他乡一路寻觅,来到今天的孙村所在地。这位始祖觉察这里可能是风水宝地,画地3圈后拍拍大犬说:“如你认为这里是吉地,可以置宅建村,就地转3圈卧倒。”主人话音刚落,大犬就转了3圈,温顺地在主人的脚下轻轻卧倒。于是有了孙村。
孙村的长者说,孙村过去都是大宅门。家家比邻,户户相通。逢雨雪天,20多座过街楼贯通着各家各户,足不出户可以走东串西。全村有3个进口,口口有门楼岗哨。几百年来,门楼岗哨抵挡着土匪和战乱,围护着孙村的安宁与康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耕宜居。”这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创建古村落时遵循的原则,体现中华民族与自然、天地、山水、森林之间情同父子母女般的关系。
用理论“修正”缺陷
百姓选址择居,朴素的行为体现着真知灼见。而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就更加理性,自觉以堪舆学理论指导选址,并将基址的缺陷进行弥补。
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也就是在公元955年,有个叫李岑的人为避乱世,从福建长溪来到浙江温州楠溪江地区笔架山下的苍坡村定居,至今已有1000多年。
南宋时,苍坡村曾出一个驸马叫李嵩。据说李嵩考察苍坡村后,认为地理环境“火气太旺”,特请当时的国师李时日做一番精心的策划与布局。就这样,融中国“文房四宝”象征的苍坡村诞生了。
原来,所谓火气太旺主要指村南的笔架山。按照中国阴阳五行的理论,南方属火。笔架山虽形同笔架又如同火焰,这就难免让李嵩有“火旺太过”的顾虑了。李时日在村子的东西方位,设计两个水池。东池呈南北向矩形,南北长147米,西池呈东西向矩形,寄寓以水克火的理念,具有安定心理的作用。撇开这些说法,两个水池不仅成为村口一景,也是村里水资源的一种储备。
这两个池塘中的大池模仿了文房四宝中的砚台。池塘内侧有3口水井和一洼平地,构成一个砚池。3口水井的功能不同,分别服务于生活、生产和饮用水。东西砚池的一旁有一块酷似墨方的条石,这就是文房四宝之一的“墨宝”。村里有方砖和条石铺成一条长街。长街叫笔街,起始端直对笔架山,宛如一枝巨笔搁置在笔架山上。
整个村子用鹅卵石按正方形围筑,寨墙有一人高。寨墙内,建筑布局整齐严谨,民居屋脊层次分明而错落有致,宛如铺展开来的白纸,书写着苍坡李氏家族繁衍兴盛的诗章。
江西省婺源县的虹关村,从选址到布局,也堪称徽州古村落的典范。据记载,虹关先祖根据风水理论的四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择取风水。取正南偏东5~6度,左侧青龙蜿蜒环抱,右边白虎雄峙。浙源水由东向西绕村而过。村落有后山来龙,龙脉自婺源境内五龙逶迤而来,岗峦几十里双峰起伏和缓有力,山脉到龙首后崛起再低伏,形成一种戛然而止的气势。这就是玄武垂头。村里的老人认为,龙来十里,气高一丈,龙来百里,气高十丈。气正则脉正穴正。虹关来龙正气,因此虹关发祥久远,长盛不衰。
虹关的村落布局着实讲究。村里有纵横街巷,形成“三”与“川”垂直相交的村巷网络,还有25条小巷穿插其中。所有道路一色是青石板铺设路面。还有一条鸿溪穿村而过。徽饶古道目前虽已褪尽往日的风光,但历史的痕迹依然可见。
村内有人工水渠称长生圳,方便生活和防火灭火。水渠贴着高墙深院的墙基潺潺流淌,给幽静肃穆的村落创造了一种灵动美。
福建省宁德市霍童镇的石桥村则生动体现了古人对村址的不懈追求和改造之功。隋炀帝谏议大夫黄鞠隐退后来到福建宁德他的姑丈朱福在石桥村的家,他留意查看山水,认为石桥是理想的桃源,便与朱福易地而居。
黄鞠发现右岸的600多亩土地因岩岸高,溪水近在咫尺却不能灌溉。他决定斩断山梁,引来大石溪水。历经数十年旷日持久的努力,终于凿穿山梁,引大石溪水,按五级落差下泻,进3蓄水湖,再筑渠引入石桥村的家家户户、房前房后,然后曲曲折折流入村外的农田。左岸土地是右岸的10倍多,黄鞠再引领两个女儿凿通800多米的岩石隧洞,将水引到了左岸,有力促进了左岸经济的发展。此后,石桥村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口辐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村落。
中国古村落一百个有一百种美,但各种有差异的美都贯穿一个理论内核:顺应自然,借力自然。古村落始祖在选址建村时,都受到古代先哲的智慧牵引,都折射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
村落布局的规律
山和水对古村落的意义非同寻常。所谓择吉而居,山水是关键要素。村落里的单体民居均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村落民居的布局还要兼顾建筑群的整体效应,除方便村民与各家各户的生产生活外,还要考虑村落整体的和谐美。
村落布局大致遵循这样几个规律:
沿主要沟渠溪河两岸呈带状铺陈发展。典型例子如安徽宣城市泾县查济村和江西省婺源县坑头村。村里水系大多由两三条溪河汇聚而成,水流蜿蜒曲折,两岸民居群视觉空间丰富多变。桥梁均因地制宜地架设。溪河宽处的石拱桥足以承重,窄处用长条麻石往两岸一架便成了“桥”,更细窄处仅用一块独石板当“桥”。查济村的河床里便人为地铺设了许多条石,人们常赤脚在河床上嬉戏。
在“龙首低垂”的坪坝,背山面水构筑村落。贵州省有许多这样的村寨。“龙首低垂”的地方必定有水,水环绕着山流转,让人想到“山不转水转”的俗语。龙首低垂,碧水环绕,颇似“巨龙饮水”。在这样的坪坝安扎的村落,门前多有水坝和风雨桥,景观非常动人。
以村寨广场为中心,呈太阳状辐射发展。最著名的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朗德上寨。
按八卦阵布局规划,建筑呈迷宫状。这种格局的古村落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八卦村。
按阴阳、五行、星相等古代哲学思想规划布局村落。如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七星八斗”的芙蓉村,永嘉县楠溪江地区“文房四宝”苍坡村等。
按古代军事思想构筑的屯兵式、棋盘式村落。如贵州省安顺市屯堡 、安徽省绩溪县冯村、江苏省苏州市明月湾村等。
因地处一方水陆交通要道,村落建筑依商贾集贸中心干道(或广场)铺陈发展。如云南省丽江市束河村、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县莒洲村等。
此外,侗族多居平坝水边,苗族多聚山腰峰谷,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诺邓白族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金竹壮寨等众多民族村寨多依地形地势的走向,自下而上依次绵延铺陈造屋。山体就是村落的天然模具,山美村秀,浑然一体。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古村落从选址到布局到单体民居,都极为讲究“风水”,将灵山秀水“因借”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