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2009-05-07
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刹车
与欧美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除了靠货币政策的刺激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改革,激活制度红利
叶檀
经济界的人士都在探讨货币政策,市场人士希望据此决定今后的投资方向,经济学家在探讨目前的货币政策是适度宽松还是过度宽松。今年信贷总量突破5万亿的预定规模毫无悬念,现在人们争议的是到底会达到8万亿还是9万亿。
4月22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召集主要银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的会议,吹风下一步信贷政策的走向。他称自2008年11月以来,信贷快速增长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下一步“央行不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规模控制,但希望在今年后3个季度当中贷款投放更加趋于平稳理性”。
平稳与理性难以界定,央行行长周小川等人强调的是“适度宽松”,适度宽松应该有定量标准。
去年央行有关负责人的描述仍然让人摸不着头脑,“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这种描述仍然难以量化,人们的理解只能是,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货币时松时紧。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披露,争取200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当时政府提出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按照2008年12月的经济情况,17%的广义货币就是适度宽松的标准,而2009年一季度达到了25.5%左右,显然是过度宽松。
周其仁先生为过度宽松论提供了论据。自1992年有了季度统计数据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总比GDP的增长要快,最少快出了3.5个百分点(2005年第1季度和2007年第2季度),最多则要快出24.7个百分点(1994年第3季度)。纯粹以现象分类,今年第一季度M2快于GDP增长达19.3个百分点,在总共68个季度里位居第六名。交代一下,前五名是1993年第3季开始到1994年第3季的连续5个季度,那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波高通胀的岁月。
我国长时间实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恰当。
首先,贷款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大部分资金还是会源源不断进入政府基建项目。易纲的吹风会开完后,某国有大行广东分行行长表示“基本还是政府基建类项目,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类贷款的风险依然相对较高,我们不会贸然介入其中”。银监会要求各银行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而且级别很高,但多数时间,这些部门就像上市公司的独董,摆设而已。
其次,中国的危机与欧美的不同,中国金融机构没有“浸泡在毒资产”中,如果说欧美是金融机构与贷款者信用破灭的危机,中国是低福利国家经济结构失衡、消费未能跟上的危机。通过释放巨量贷款,无法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相反,由于政府吸纳的资金更多,居民消费能力相应更弱。
我们应该接受日本过去20年的教训。日本出口下降,银行贷款出现坏账,持股价值缩水,从而影响了日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日本企业忙于应付负债,无暇他顾,这就是业界所说的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日本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试图弥补资产价格下降、实际利率上升、企业负债增长的困局,可惜到目前为止,成效不彰。日本从2002年到2008年6年的经济增长受惠于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口显著提升。但2009年3月,日本出现28年来首次巨额的贸易逆差。这说明,需求仍是主导,不解决产品消费市场,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复苏。而政府项目下的订单,只能挽救大企业于一时,而不能施效于长远。
第三,有观点认为,通过维持股市兴旺可以增加财富效应使消费增长。今年我国的零售品数据不错,股市与楼市相继进入小阳春,如果说西方社会在去杠杆化,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增加杠杆。
过犹不及。股市市值不是惟一考量,2007年10月,连同港股在内的中国股市总市值,高达6.73万亿美元,已超越EURONEXT、纳斯达克、东京及伦敦交易所,排行全球第二位,仅次于首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截至2007年12月底,沪深A股总市值已超过32万亿元;2008年1月,沪深两市总市值为16.39万亿。截至2009年4月28日,该数据为242442亿元。目前的总市值已超过一年前,政府是否仍然有必要加码催生资本市场的热度,以弥补实体经济的空缺?如果继续加码,资本市场的局部泡沫必然更大。没有明确的数据显示,资本市场泡沫必然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相反,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复苏的前奏。
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表现在失业率上升等方面。与欧美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除了靠货币政策的刺激外,更重要的是进行改革,激活制度红利。以中国如此庞大的内需市场,一旦激活制度红利,民间经济力量的潜力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