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
2009-05-06刘华
刘 华
背景:
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健康课堂的典型特征,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是我教学的追求。作为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老师,如何能与几十名学生展开思维碰撞,激活学生潜能,让学生走进教学呢?今年我有幸在华师大参加教育部第十二期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在两个月的学习中,听了200多节课,在一次深入学校听课时,我选择了《氧气的制法》一节,因为本节课容量大,涉及内容广,实验操作性强,学生在开始阶段并不很容易接受,如何在这节课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带着问题我走进了课堂。
课例: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瓶‘宝贝,你们猜是什么?”(我一边说一边出示一瓶无色气体)
学生:(好奇而兴奋地猜测着)“是空气、是氧气、是氮气、是二氧化碳……”
师:(表扬学生大胆猜想)“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所猜气体。”(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1:“测密度,因为各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生2:“用硫磺测试。”
生3:“用铝箔测试。”
生4:“用燃着木条。”
生5:“用带火星的木条。”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你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所测试的材料要廉价、易取、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我一点拨,学生都明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生:用带火星木条伸入瓶中,木条复燃。(大家明白,这宝贝是氧气)
学生猜猜一瓶无色气体的导入,使他们在努力“猜”的过程中,不经意地主动卷入了探究活动。
师:“现在让我们打开化学课本,读一读、找一找,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在教材21页,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生2:“在书中21页有资料: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来。(根据沸点不同液化分离得到氧气)分离液态空气。”
生3:“在书中61页”,水的电解。”
生4:“教材34页,氧化汞分解得到氧气。”
生5:“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
生6:“光合作用。”
师:(表扬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说出你们是怎样理解和区分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氧气的,请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同学。”
生1:“氧气的实验制法是化学反应;工业制氧气(空气制氧气)是物理变化。”
生2:“实验室制氧气的优点是反应快、操作简单、便于收集等;工业制氧气则需考虑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
生3:“老师,实验室为什么不采用加热氧化汞。”
师:“为什么不采用加热氧化汞、电解水。请同学们想一想,发表意见。”
生1:“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太慢,还需要光和叶绿素。”
生2:“电解水产生氧气需电,成本高。”
生3:“氧化汞分解得到汞,可能对空气有污染和影响人体健康。”
师:(肯定学生的种种说法后,接着演示实验2-5、2-6,但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开始观察到带火星木条略有复燃不明显,再试验,观察不到木条的复燃,此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才能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
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在“读一读”,“找一找”中,使每个学生有事做,会“探”;在泛读、交流中信息聚焦,感悟认识到了氧气的多种途径及两种制法的区别。
师:“今天练习实验室加热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这个实验。首先根据高锰酸钾的状态及反应条件。二人协作组装制取氧气的全套装置。”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排水集气和给固体加热的基本知识)各小组选择桌面仪器并连接装置等准备工作。(教师巡回视察,有关装置中的棉花、导气管不能太长等细节及时指出。)
师:“请按自己组合装置开始实验,并用排水法收集两瓶氧气,请注意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分析可能的原因。”(各小组分别互评自评汇报。)
生1:“观察到导管内有紫红色,水槽中的水有点淡红色,这是因为试管口没有放棉花。”(有的放置不当)
生2:“观察到实验结束时插在水槽内导管中有水在上升,因为实验结束没有及时移出导管。”
生3:“没能收集到气体,是因为开始前没有检查气密性。”
评述:
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指出细节问题,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开阔的思想平台,让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在自评,互评中反思,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诊断问题,从而感悟到:首先检验气密性,为什么放棉花?实验结束的处理等重要性。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自探氛围,克服了传统讲解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实验一定能成功的陈旧做法。这节课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成为学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真正提高了学生思考、分析、综合、实验操作的能力。如果每节课都能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每位学生会得到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