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教师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的思考

2009-05-06邹成芳于海燕孙凯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师生资源老师

邹成芳 于海燕 孙凯章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资源。”其中,“条件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施、媒介、环境”等等,其本身并不是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但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要素来源”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就偏远的农村来讲,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与财力密切相关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资源,一般来说都不是很完善,非个人因素所能控制,所以开发这方面的资源就不得不量力而行。有些教师便因此很气馁,觉得农村学校条件资源无法与城市比,开发课程资源很难,还有的老师认为农村教师缺乏专业特长,人力资源也不过硬,开发校本课程更是难上加难,只能被动接受,消极默认。这种坐以待毙的思想使教师长期习惯了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甚至当作了唯一的教学目标,教材上写了什么,我就教什么,照本宣科,僵化内容,课程结构单一。

持这种想法的教师是把课程资源全盘理解为“条件性资源”(或者是教学设备、设施资源),毫无疑问,这种观念和态度势必影响课程资源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资源被埋没、闲置、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将使学生的视野狭隘,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在缺乏资金投入,又缺乏师资专业特长的农村学校,究竟有没有开发课程资源的可行性,又如何找到突破口呢?有一组来自我们学区教学活动中的案例:

案例一:巧妙引入乡土资源。

教师执教《植物妈妈有办法》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课前搜集的蒲公英、苍耳、豆角的种子)

师:农民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把大豆种到了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大豆。有了农民辛勤的播种,才有了丰收的粮食堆满仓。可是老师很奇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种子):蒲公英、苍耳的种子没有人替它播种,为什么也能在遍山野地生长?植物妈妈用的是什么办法?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

师:谁读懂了刚才的问题?

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朗读;拿出蒲公英等植物的种子,撅起小嘴轻轻地吹起蒲公英毛茸茸的小花,小伞般的种子从学生的手里飘到了教室的墙角,他们一下子明白蒲公英的种子是借风来传播的。

思考一:

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天壤之别;如果从课程要素来看,许多不同的资源在教育价值上却是同质的。农村学校一般都缺少电教设备,很多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没有办法靠这样的条件来营造。但如果教师能开发和使用农村拥有的大地、小草、荒山甚至是茅草棚这些乡土资源,同样可以替代需要财力做后盾的电教设备职能,也同样可以实现课程目标。这节课之所以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源于教师把农村得天独厚、信手拈来的植物种子引进课堂,开发利用了这一自然性的条件资源,通过直观、形象、趣味性地感悟、表演,能动地构建了由心智、情意、氛围参与的课程综合体,得以实现以读代讲、熟读成诵,轻松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案例二:由师生互动创生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在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

师:小朋友,老师现在给你们分成三人一个小组,我们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小青蛙找家》,好吗?

生:老师,可以让组长为我们分组吗?

师:你真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组长总和我们在一起,比老师更了解我们,分组才会分得好。而且我们组平时就应该多做这些工作,才能越做越好啊!

师:原来是这样啊!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想法?(学生表示赞同)看来是老师错了,对不起,老师没有尊重你们应有的权利,对你们了解得不够多。老师感谢×××同学善于思考,有白己的个人见解,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就采用同学们正确的意见……

思考二:

课程改革以后,新的课程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成了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学的过程就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有了这种目标观念之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就不应该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师生在交往互动中生成的问题、困惑、见解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生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就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但如果教师还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没有识别和使用课程资源的意识的话,就不可能因势利导和及时捕捉由师生互动生成的瞬时不可重复的课程资源,就不可能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实现资源共享。由此看来,由师生教学互动创生的这种课程资源,与经济因素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反而是教师对课程的识别意识、开发意识和有效使用的能力显得异常关键。

案例三:

综合实践活动:《交通工具…车》: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环境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尝试写出调查报告。(高年级)

活动过程:

1.体会并整理车的种类变化:向家长、教师调查东北农村交通工具的变化历程:马车、牛车、自行车等(统计表或图文表达)。

2.体会并整理车的效能变化:根据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测量出相关数据,得出尽可能多的信息。

3.引申思考:科技、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写出调查报告。

4.形成活动作品,展评。

思考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成为课程内容的范围;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师生成为课程的创生者。在学生课程开发的作品里,数学、语文、美术、音乐多种学科交叉融汇,调查、搜集、整理、书写、编辑等多种学习行为并用,经历、体验情感活动的过程,在创新和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由此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包容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活动广场。

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开发和使用这些课程资源,与当时当地的物质设备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相反倒是教师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说,钳制农村教师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的最大桎梏,不是经济薄弱、设备不足的问题,也不是师资专业特长奇缺的问题,而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不强,使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最重要的是要开发兼具条件资源与要素资源性能的教师人力资源,把转变教师的观念作为突破口,通过教师的人力因素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猜你喜欢

师生资源老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麻辣师生
六·一放假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