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词义:你会猜解吗
2009-05-04石修银
石修银
[导语]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是高考必考点。笔者在这里给同学们讲解一下猜解词义之法,同学们仔细体会,深刻掌握之后,便可迅疾突破实词把握的难点,对高考将大有帮助。
方法一:结构猜解
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推断词义。文句结构整齐,而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和词性一致,词义是相近或者相反的。
示例1:翻译下面的句子。(2008年高考天津卷)
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相关语段: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方法]“恶人者”是何意?这是难点。从语段可知,它与“爱人者”对应,“利人者”与“害人者”对应。而爱人者是“喜爱他人者”,于是,恶人者应是“憎恶他人者”,而不是“危害他人者”。于是,这句话应翻译为:
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示例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礼仁》)
[方法]“约”是何意?而“不可以久处约”与“不可以长处乐”对应,可知,“乐”与“约”相反对应,“乐”是“安乐、快乐”,那“约”就应是“穷困、困窘”之意。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就是:
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于穷困中,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中,仁者为心安而行仁。智者为利益而行仁。
示例3:翻译下列句子。(2008年高考福建卷)
孟子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方法]这个句子的难点是“由”的释义,不好把握。“得志”与“不得志”对应,可知“与民由之”与“独行其道”对应,“由”与“行”对应,“行”是“追求”之意,于是“由”的释义就可猜解为:实现。
译文:孟子说,如果任用我,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现它:如果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独自追求它(或意译为:走自己的路)。
方法二:语境推断
同一实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释义,所以,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猜解实词含义。
示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广东卷)
A周(周访)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方法]A项中“振”应为“赈济”,因为对“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能是“振作”。B项中“收”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也不用奋力反抗了。D选项属于理解不到位,应该是“高兴地降服”。
示例5:2008年高考重庆卷: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
相关语段: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方法]据前后语境,能大致推断出这段话写晏子向景公建议后景公的做法,“不服政”可推断为:不服役纳税。
示例6:翻译画线句子。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方法]“居之”、“行之”是“住”、“行”吗?我们看前文:子张问如何处理政务。由此可知,“居之”为“居于官位”,“行之”为“执行君令”。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则是:
居于官位要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方法三:通假猜解
有些实词,难以从其释义中找到相应合理通顺的解释,也就应从通假字中寻找突破。文言通假大致
有三种情况:
1完全同音。
示例7:翻译画线句。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方法]“道”与“齐”对应,齐为动词“整齐、约束”之意,可见“道”绝对不是名词“道路”,应是通假“导”:引导。这句话的意思便是:
用法制政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他们。
示例8:翻译画线句。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苏轼《教战守策》)
[方法]把“顿”理解为“劳顿”、“突然”,翻译不顺,我们就要从与“顿”读音相同的字中寻找解释。“顿”与“钝”读音相同,“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
铠甲破弊,兵器不锋利。
2声母相同。
示例9:翻译画线句。
昊起对日:“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
(《战国策·魏策》)
[方法]“伯王”何意?“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就是:
称霸称王的功业。不是因此而成就的。
3韵母相同。
示例10:翻译画线句。(2004年高考湖北卷)
昌宗从旁迫趣说,(张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
[方法]“趣”在古文中是趣味、兴趣之意,在此讲不通。在文后,有“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之句,可知“趣”与“促”韵母相同,是“促”的通假字。于是此句的翻译便是:
昌宗从旁催促张说,让他快点说话。
方法四:语法猜解
将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就可迅速判断实词用法(即词性)与释义。
示例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高考全国卷I)
A部使者檄刚(廖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方法]A句错误。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意思就是:“部使者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示例12:天下宝周。宗:祭祀。(2006年高考福建卷)
相关语段: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方法]“祭祀”是一个不能带宾语的动词。而原句中有宾语,所以肯定不对。宗,就应为“归顺”之
意。整句翻译便是:天下都归顺了周朝。
示例13: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2004)年高考全国卷Ⅳ)
相关语段: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筐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吴隐之。人名)为广州利史
[方法]“积蓄”明显与后文“数世”不搭配。文中说,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据此推断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
方法五:成语猜解
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可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猜解文言词义。
示例1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
[方法]“反之”何意?我们从成语“拨乱反正”,可知:“反之”为“返回”之意。
孔子与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就一定要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示例15:
(1)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2006年高考全国卷I)
(2)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2008年高考江苏卷)
(3)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方法]我们可从“一视同仁”、“作壁上观”、“不堪回首”中加点的词的词义推断猜解而出,第(1)题中“视”应解释为“看待”,第(2)(3)题的解释是对的。
[自测题]
1翻译下面画线句子。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
(1)驾肥壯马拉的车,穿着又轻又暖的裘皮衣服。
(2)君子救济经济窘迫的人,不给富足的人再增加财富。
2(宗炳)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向子平,人名)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惟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