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萦绕在琴音中的哀思

2009-05-04赵民生

音乐周报 2009年15期
关键词:帕格尼尼室内乐乐章

赵民生

张精冶3月27日的音乐会,原先只是中央音乐学院每年十数场硕士生毕业音乐会中的一场。他的导师林耀基一周前刚刚病逝,这场原本普通的毕业音乐会显得引人注目。林耀基的学生,第一次在没有他目光的注视站立舞台,在失去了这种巨大的心理支撑后,张精冶表现如何,非常令人期待。这场音乐会成为了一代小提琴宗师首次教学遗产展示。

林耀基生前为这场音乐会曲目独具匠心: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是一部更多靠头脑而非双手的庞然大曲,需要“演奏家”的技巧,更需要“音乐家”的修养和控制力;帕格尼尼第二协奏曲《钟》的华彩炫技性和“克鲁采”形成鲜明对照。下半场贝多芬《D大调钢琴三重奏》OP.70 No.1这在个人独奏会上十分罕见,除非演奏者的室内乐技巧和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否则容易给人造成以“避重就轻”的印象。林老师的安排不仅体现出他对于室内乐演奏的重视,更显出他对自己这位研究生的充分信任。

张精冶的表现印证了大师的眼光与气魄:“克鲁采”布局结构严谨,技术发挥稳定。第一乐章呈示部略有些“紧”,发音和分句尚未沉稳下来。随着发展部层层推进,张精冶运弓逐渐进入状态,音乐表现从初次见面般的局促变为高谈阔论的侃侃而谈,并一直保持到二、三乐章;张精冶演奏的帕格尼尼的《钟》充分展现出林耀基教学中两个最根本的要求:松与通。这种在上下翻飞中仍能保持歌唱性和音色变化的技巧,是小提琴演奏真正高级的技术,充分体现出身体的“松”和心理的“通”,是一种在整身协调的科学演奏法的前提下才能表现出的举重若轻。

张精冶和大提琴家宋昭、钢琴家张佳林,是一个令人颇感意外的重奏组:外形、气质、性格,如此不同,但演奏充满魅力。3人时而“嬉笑”,时而“争论”:钢琴的“风度翩翩”、小提琴的“凌厉直率”、大提琴的“稳重内敛”互相碰撞又相互补充,像是3个性格各异又无话不谈的好友推心置腹。特别是第二乐章,他们将神秘、阴郁、略显怪诞的慢乐章处理成一首挽歌三重唱,带给听众强烈的亲切感和吸引力。其中,张精冶起到了调节、平衡、甚至是引领的作用,体现出丰富的室内乐演奏经验和深厚的整体把握能力。

两首没有出现在曲目单上的《帕格尼尼随想曲No.24》和《沉思》是张精冶追思先师致敬演奏,很难有机会听到如此亢奋激狂的“帕24”和惆怅婉转如泣如诉的《沉思》,受他纯醇的情感表露感染,现场不少听众闻乐落泪。张精冶没有辜负林老师处心积虑的曲目安排,在一场音乐会中充分展现出大师令人叹服的教学成果。“林老师在天上,应该会高兴的”,张精冶向观众吐露心声。

猜你喜欢

帕格尼尼室内乐乐章
谱写肌肤新乐章
东平路上的秋日盛事
我国民族室内乐演奏形态分析
“魔鬼”小提琴家
帕格尼尼“另类”教学法
魔鬼也痛苦(下)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梦幻精灵的动感乐章
帕格尼的爱与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