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每年数百报告琢磨中国

2009-04-30

环球时报 2009-04-30
关键词:中国军力智库委员会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赫景文 温燕●本报记者 王娜

“平均来说,美国几乎每天都有一份关于中国的报告出台。”一名在美国智库当访问学者的中国专家这样谈起他在美国的感受。在美国,有关中国的各项报告越来越“走红”,一年到头层出不穷,美国政府、国会、智库以及一些大公司都有专门撰写中国报告的人员甚至部门。但许多报告在中国人看来却不太靠谱。最近几个月,有关“中美G2联盟”等捧中国的报告不少,而对中国挑刺的报告也很多,一些像《中国军力报告》、《各国人权状况年度报告》等甚至成为中美之间每年争吵的对象,对中美关系伤害很大。“美国多个部门、多种层次都在对中国发出声音,不仅增强了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弹性,而且也增大了对中国的持续压力。中国也应学会发出多种声音来回应美国。”中国外交学院教授张历历对《环球时报》说。

报告太多,只能数出重点几个

“如果哪一天离开了中国,那些撰写报告的人不知有多少要失业了。”一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这样调侃地说。近年来美国出台的有关中国或中美关系的报告越来越多,有较大影响的、具有官方背景的报告每年就达到了20多个。《环球时报》记者最近采访了多位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在被问及美国每年出台多少关于中国的报告时,这几位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专家都摇头说数不过来,只能想起“曝光率”比较高的几个。

这些报告大致有4个来源:一是美国政府部门,二是各种智库和非政府机构,三是大学里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科系,四是各种会议。其中,因为政府机构的权威性,其发布的报告通常最受重视,传播范围也相对较广泛。美国参与外交政策最多的4个行政部门: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国家情报局和财政部每年都会各自发表一份涉及中国的报告。美国国务院主笔《各国人权状况年度报告》,五角大楼的是《中国军力年度报告》,情报部门的《年度威胁评估报告》通常都有中国军力增长的内容,财政部每年则整理报告对中国是否“操纵汇率”做出定论。此外,在五角大楼每四年一次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美国情报系统预测未来15年-20年世界格局的《全球趋势报告》中,有关中国的内容所占分量越来越大。这些报告全部来自美国国会对行政部门的要求,是行政部门工作的一部分,资金也来自各部门的年度拨款。因此,相关机构每年必须分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完成报告,并在国会规定的截止日期向指定的委员会提交。

除此之外,美国国会在2000年前后还设立了两个专门委员会: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和美国国会中国问题执行委员会。前一个委员会主要负责考察中美经贸关系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据美国政府文件记载,其年度拨款大约在300万至400万美元之间;后一个主要关注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政治改革,年度拨款不到200万美元。两个委员会的成员全部由国会议员指定,工作内容由国会批准。他们每年的“工作总结”就集中在各自呈交的年度报告当中。这些报告通常列出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报告经常对中国指手画脚,受到中国外交部的驳斥。如今年3月,美中舰船在南海对峙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防部出炉了每年一度向国会提交的《中国军力报告》,称“解放军持续发展并部署太空武器和网络武器等具有破坏性的军事技术,正改变区域军事平衡,导致美国及其盟友在太平洋的风险增加”。 此前,“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也出台报告,提出应对中国崛起的45招,包括“国会立法保证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有效的反应”、“保护要害的美国电脑网络和敏感信息不受国外侵犯”等。

涉华报告最担心美国安全

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和美国国会中国问题执行委员会每年的花费约500万美元,其唯一的任务就是各自完成一份有关中国的报告。美国智库有2000多家,稍微大一点的都设有中国研究中心或中国项目,每年都得提交报告。此外,其他项目也有很多涉及中国。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除中国项目外,还有非洲项目、国际卫生政策、环境等20多个项目涉及中国。美国每年研究中国问题的费用就至少数千万美元以上。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桑顿中国中心的年运营费用至少是100万美元。这些还不包括内容涉及中国的不定期报告,如《核势态评估报告》或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出台的《中国海军报告》。美国上下为何用如此重金频频出台各种有关中国的报告?美国传统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的资深研究员谭慎格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有关中国的所有研究课题当中,“美国最担心的是美国的安全”。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部分有关中国的报告起源自前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开始崛起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且绝大部分内容都与美国国家安全问题相关。例如,国防部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在1996年正式成为例行报告;第一份着眼于中长期战略的《全球趋势报告》在1997年出台;年度《中国军力报告》的前身是五角大楼的“台海军力平衡报告”,在2000年“晋升”成为主要关于中国军力的评估;而美国国会也是在2000年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拨款设立了两个有关中国的专门委员会。

对于美国发布这些报告的动机是为了制造负面舆论、故意破坏中国形象的说法,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委员莫洛伊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却否认说:“一些中国人对于这些报告中有关中国的负面成分感到气愤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报告针对的读者首先是美国的政策制定人。”他说,“我们并不是在找茬儿要和中国吵架,而是通过这些研究首先批评我们的政府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他说,大部分报告的宗旨都是列出问题,然后提供改进方案,所以批评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能批评中国,但更主要的是批评美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研究员牛新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政府出的一些批评中国的报告,基本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目的,比如为了制定某项对华经济或政治政策而评估中国对其潜在威胁,或者通过一些所谓的人权等报告来向中国政府施压等。因此,对于这些报告,中国方面就应该摸清其规律和背景,有的放矢地反击。对于各种智库的报告,牛新春认为,应该看清楚智库的影响力,及其观点是否主流。他认为,美国一些主流智库有关中美关系的报告还是相对客观的,而一些小智库,为了募集资金或为特定资金支持团体说话,难免会搞一些报告引媒体关注。对于这样的报告,一方面不要大惊小怪,毕竟美国说什么话的都有,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因为非主流观点也可能会引起公众注意,从而破坏中国形象。

美国报告“反华”“亲华”并存

对华立场十分强硬的谭慎格承认,大凡提到有关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影响的时候,美国的保守派人士和国防、情报官员的立场都比较“鹰派”,因为两国间还没有足够的互信。他说,通常五角大楼或情报部门的报告大多会有“对威胁的担忧”,但这些陈述“并不是要证明反华或是亲华的立场,而是描述问题的存在”。他说,“美国认为中国是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不对中国加以研究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中国读者对此义愤填膺,抱歉,没办法!”另一位美国国务院资深外交官说:“如果中国真想成为世界大国,没有承受别人批评的气度是不行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专家也承认,参与撰写有关中国报告的许多美国人确实对中国持怀疑立场,比如美中经济安全委员会的12名成员中4名有五角大楼背景。因此,这一委员会的报告有“对华不友好倾向”是不少“圈内人”的共识。这位人士说,“找出两国关系中的问题是他们的工作,不然怎么拿高薪呢?”他说,政府机构也因此获得更多拨款,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因此得以筹集各种研究经费。

莫洛伊称,美国的报告对一些情况提出质疑并不等于“反华”,如果中方不满可以参加讨论,双方的交流更有助于解除误会。他认为美国人“喜欢”写报告可能也与文化背景有关。美国的教育传统一向是鼓励各方发表观点进行激烈辩论,许多时候立场不一致但并不表示双方不能妥协合作。莫洛伊认为,因为不同意美方观点就对这些报告不予理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方需要了解美国人的想法:“如果你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怎么去解决呢?”他说,随着经济和金融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及中美关系中的主导议题,他预见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中国应学会应对多种声音

中国外交学院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张历历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来,美国各种渠道批评中国的报告不断出现,而中国方面由于着眼于国际关系的和谐,一贯比较克制,不发表对别国内政的议论,这样,在中美关系中,对中国就很不公平。张历历说,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多元化声音的环境令各种研究机构研究资金实力雄厚,研究会、大学、基金会等都能募集到雄厚的政府或民间资本,这也促使他们必须拿出研究成果来证明给人看,因此他们也喜欢搞各种各样的报告,为了吸引眼球,难免会拿中国说事儿。

张历历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应对美国这种多渠道对中国“发声”的策略,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他说,仅靠中国官方一一回应不太可能,效果也会受到限制,中国的各层次机构和民间都应该主动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军力智库委员会
本期导读
书讯:《新型智库质量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跟踪导练(五)(2)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有多少委员会(答读者问)
美报告揣测解放军“着眼台湾”
新型智库不能有“库”无“智”
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二
[指导委员会]
中国知名官方智库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