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中悬念的设置
2009-04-29许卉子
许卉子
麦克与安迪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聪明能干,有很高的学识和社会地位,甚至每天在狱中都有一件共同的事情需要考虑——逃跑,因为他们都有冤在身却得不到社会公正的裁决。然而,如果将《肖申克的救赎》与《越狱》放在一起上映,观众截然不同的态度必然会不由自主地将其区别开来,不仅仅在于关注度的大相径庭,也不单单由于他们分属于电影和电视两种不同的艺术范畴,而是两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以及所侧重展现的内容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作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着重探讨了人生和人性的深沉问题,而电视剧《越狱》着重表现的是麦克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突破监狱和邪恶势力的重重阻碍,将哥哥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的过程。虽然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因素不胜枚举,但是不得不承认电视与电影不同的艺术特性是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原因。
人们手持可乐和爆米花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专属于电影的时空中,而坐在家中的人们则是在电视节目的海洋中漫无目的地寻找能够在一瞬间给与冲击的画面。由此看来,电影对于观众的控制能力远胜于电视剧,至少它有足够的时间和优越的观赏气氛来充分展示其蕴含在视觉之外的意义。相比之下,电视剧则只能主要依赖于其视觉效果占得先机。当然这里所谓的视觉效果,不仅仅涉及到画面的冲击力,也包含了故事情节对观众的影响。要创作令观众流连忘返的情节,就必然要考虑如何设置戏剧冲突。而笔者认为悬念可以称作戏剧冲突的引子,因为他一方面能够为冲突的爆发提供所必须的燃料;另一方面也为燃料爆炸提供一定的火源;更重要的是悬念促使观众执着于冲突爆发的整个过程而不单单是最后的结果。悬念设置在戏剧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而电视剧中的冲突并不亚于舞台戏剧,所以悬念设置也必然成为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越狱》在悬念设置的环节上树立了一个美国式典范。
开场悬念
《越狱》第一季第一集中,电动刻刀的噪声将观众的视线吸引到一个刺青的场景中,女刺青师在主人公麦克的上身纹上巨幅的鬼魅图案,伴随着麦克对其非凡手艺的称赞,观众也可从两者的对话中得到这样一个信息:麦克是第一次刺青。而这个信息为何对观众产生一种不得不继续观看的原因是来自于装扮怪异却经验丰富的刺青师的一句无心之言:“大多数人第一次来的时候,都只会从小东西纹起,像‘妈妈、女朋友的第一个字母类似于这些东西,但你不是,几个月你把半身纹满了,那些人要用几年才能用完你身上的墨水。”而主人公对于这些疑问却回答的极为隐晦。于是,急切地想知道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不仅仅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也成为吸引观众的引力。这正是《越狱》所设置的开场悬念。
电影编剧在创作电影剧本时有一个简单的规律,就是要着重写好电影的开场,也就是说要写好电影拍摄阶段中的前10分钟左右。前10 分钟剧情的好坏便可以决定导演或制片人是否会接受剧本、观众是否有兴趣欣赏整部电影以及能否快速进入电影情节。由于电视本身的随意性和可选择性,这一原则在电视剧创作中体现的更为苛刻。与电影相比,电视剧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全力创作出震撼心灵或者是冲击眼球的场面,只有如此,观众才会暂时放下手中的遥控器,给予你更多表达的机会。《越狱》并没有采取与其片名性质相匹配的开场,原本观众头脑中所幻想的惊险场景和激烈追捕画面被一幅平静却暗藏玄机的场面所取代。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失败,而成为了这部片子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所谓的震撼心灵、冲击眼球并不意味着场面的宏大和激烈,如果总是设置这些场景恰恰会造成观众心理上的反效果。相比之下,一幅纹身图案,几句充满玄机的对话,却令观众寝食难安。这也就是悬念作为开场的魅力所在。
当然,与处于其他时间位置的悬念相比,开场悬念需要创作者倾注更多的心血,必须具备与其名称相称的质量。如果脱离整部电视剧的主要情节或者只为了引出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来吊观众的胃口,那么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而对整部电视剧耿耿于怀。有品质的电视剧,其开场悬念的设置往往总是能够牢牢扣住故事的主题。《越狱》所设置的开场悬念——刺青过程,神秘而让观众充满疑惑的气氛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整个故事情节中,他为主人公后来的行为设置了一定的限制而不至于情节无止境地扩散。
被搁置而为悬念
著名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举了例子来说明悬念的作用。他说,有四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谈论棒球,谈了五分钟,突然间一颗炸弹爆炸了,把人都炸成了碎片。这时候, 观众是什么感觉?只不过是十分钟的震惊而已。假如现在还是同一个场面,却告诉观众桌子底下有颗炸弹将在五分钟内爆炸。观众的情绪就大不相同了,因为他们已得知炸弹将在五分钟内爆炸,只要炸弹不爆炸,观众就老在那里惴惴不安。如果你不给他们任何解脱的话,他们一定会生气。于是,有一只脚碰到了那颗炸弹,有人朝下张望,说“我的天哪,一颗炸弹”,然后把它扔到窗外,爆炸了。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这里所谓的“搁置”不仅仅包含了拖延告诉观众内幕的时间,优秀的剧作家是把即将发生的令人不安的事情或有所预示或直接交代出来,于是观众便会自觉地关心着该事件的发展,尤其关心事件对剧中人物所产生的影响。但此时,除了剧作者之外,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有怎样的事件发生,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在急切、紧张当中猜疑不定。
《越狱》中,剧作者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展示其制作悬念的深厚功力。电视剧主要是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下去的,第一条线索即主要线索是:在狱中,主人公麦克试图利用其对狐狸河监狱结构的掌握而以越狱的手段救出即将被处死的哥哥,哥哥是被政府要员以不可告人目的而陷害;第二条辅线是:哥哥的前女友(一位律师)积极寻找哥哥被诬陷的证据,希望通过诉诸法律来为其脱罪。对于麦克宏观的越狱计划,《越狱》开始的前几集就已经和盘托出。如在哥哥面前麦克展示身体上的刺青(刺有逃跑路线),将纸鹤丢进下水道观察纸鹤漂流的方向来验证路径正确与否等。这一切都已经使观众具体了解了主人公试图越狱的念头和具体的逃跑路线。而如何将计划付诸实施就成为电视剧在此之后需要全力展示的内容,这也是吸引观众眼球的看点。在此,剧作家采取了传统的单一拖延内幕式悬念与前文提出的观众已知式的悬念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使得观众不得不紧紧跟随麦克的脚步一步一步见证其从无到有的过程。
这两种形式的悬念结合的最为完美的例子是:麦克与越狱伙伴在房间里挖通道时,狱警突然进来要求其全部离开。此时,观众可能猜测是计划被发现。当他们得知狱警仅仅是为了与典狱长的秘书偷欢而稍稍轻松下来时,镜头却再次将观众们陷入紧张不安之中,这是因为剧烈的摇晃使作为掩护的桌子不断地靠近地毯下面的洞穴。在辅线中,主要以传统的拖延内幕的方式为主要制作悬念的手段,观众往往是跟随着林肯的前女友与儿子L.J.巴罗斯经历着寻找证据以及被追杀的过程。当然观众已知的悬念也时常穿插其中,主要是当镜头转向反面人物时,观众可以从他们谈话中得知些许真相和追杀行动。
从戏剧性的角度来讲,结果已经不再是观众唯一在乎的,而如何引向这个结局则成为他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观众浓厚的兴趣,正是在“未爆炸”之前的那个阶段各个人物的内心动作与外部动作上。故事的结果和“未爆炸”之前的那个阶段,也就是观众苦苦期待的“悬念”时刻。
由情节“突转”而成悬念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对于“突转”这个结构技巧进行了论述:“‘突转是指剧情突然急剧发生变化,往往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由顺境转入逆境,或由逆境转入顺境。这种突转就造成悬念。”在电视剧中,笔者将“突转”以观众的角度分为“已知突转”和“未知突转”。
所谓的“已知突转”主要是指观众从电视剧已播的情节中已经了解到故事可能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某种力量的阻碍,观众会以为原先设想的情形已经不可能发生了,这时电视剧突然使那股阻碍力量受挫,而致使观众再次回到观赏的起点。在《越狱》中,“已知突转”通常体现在主情节的发展中。弟弟麦克自投罗网与哥哥关在同一所监狱内,并携带着精心准备的越狱计划,而哥哥的前女友在寻找证据的过程中也有了一些重大的发现,这使得原本将要在一个月之内被处决的哥哥感到了存活的希望。当观众正为哥哥感到庆幸时,越狱计划却因一个难以凿开的管道而以失败告终,诉诸法律的过程也由于受到政府强大力量的干扰毫无进展,于是故事似乎要回到过去,哥哥被带到电椅室等待死神的降临。观众虽然早已知晓哥哥的死刑判决,但是麦克和女律师的努力还是让他们感觉最后的结果异常突然。于是,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最后真正的结局。
“未知突转”经常作用于一些细节情节中。它主要指突转的事件在前面所播出的情节中毫无预兆地突然出现。它对于主情节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偶然出现,观众当然对此类事件一无所知,他们只能在惊愕之中而急于想了解下面的情节。《越狱》中最典型的“未知突转”是在哥哥要被安排到另外一个监狱,此时无论是麦克还是观众,大家都在认定越狱计划已失败了,而押送哥哥的车居然在途中发生车祸,而使其能够再次回到FOX RIVER监狱。车祸是一个极为偶然的突发事件,观众不能预测甚至根本没有想到,但这个小情节使得整个故事的发展再次倾向于有利于主人公。
当然,电视剧中的“已知突转”与“未知突转”时常是作用于一个事件,就如上文在解释“已知突转”中所举的例子中,导致哥哥不得不经受电椅室一幕的原因是麦克发现帮助他们逃跑的管道却成为他们越狱的阻碍,这个突然发现是观众始料未及的,这也是一个“未知突转”。它与后来的“已知突转”相结合形成的悬念,使得观众的心情跌宕起伏,因而被故事情节牢牢吸引。
结语
对于现阶段的电视剧而言,有关悬念的设置方式已经成为剧本创作中普遍能够体味到的方法手段,但是随着电视剧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更多的悬念设置方式会逐步产生和完善。但是无论电视剧艺术经历怎样变迁,悬念设置将永远成为电视剧创作的关键。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栏目责编:曾鸣
参考资料:
1.朱玛:《电影中的悬念及其应用》,《当代文坛》,1984(11),44~47页。
2.赵嫣嫣:《电影是怎样设置悬念的》,《电影评介》,2007(4),51~52页。
3.《震颤的能指——希区柯克悬念电影叙事模式分析》,《电影文学》,2006(8),2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