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农业节目“亮点”突出
2009-04-29徐蔚琦
徐蔚琦
怎么把农业栏目做活?最重要的是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在栏目中找到每一个节目、每一个人物的特有“亮点”,把“亮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抓住“乡情”,以情动人
在农业节目中,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是自己身边的人或事。生活在农村或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人往往对农村带有一种特殊的“乡情”,一种割舍不掉的深情。找到他们特有的“乡情”,也就找到了“亮点”,所以采访农业人物一定要挖掘出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乡情”,以情动人。
笔者曾报道过普兰店市皮口镇种猪场场长刘日勤。一般的报道思路就是反映他怎么抓技术、抓品种、抓市场,但光说这些难以体现他与其他养猪人的区别,既没有吸引力,又缺少动情点。采访中笔者发现:在30年养猪业的摸爬滚打中,刘日勤对以家乡命名的“新金猪”(普兰店市原名新金县)有深厚的感情,这个猪种在当地曾红极一时,如今却到了被市场淘汰的境地。为了保留这个本地的优良品种,他从1975年起,就在自己的猪舍中饲养纯种新金猪,不惜每年每头猪至少万元的投入。刘日勤的故事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市科技局高度赞扬他为普兰店保留下了这个珍贵的种猪品种,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扶持资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把握住被采访对象独特的情感是作好节目的首要条件。
因人而异,张弛有度
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一定要学会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对那些没有做出轰轰烈烈事迹的采访对象,千万不要一味往上“抬”,否则就会给人一种作假的感觉。应抓住一件有亮点的小事情往“小”里做,细致、平实,像一股清泉默默流淌,但也沁人心脾。对于那些农业领域里的典型人物,就应把他们的“大”视野、“大”思想、“大”情感表现出来,充分展现与众不同的“大”层面。笔者曾采访过双塔镇双塔村娘仨养蛋鸡的事,娘仨的养鸡规模、养殖技术在当地都不具备代表性,但娘仨由于个性的不同在养殖过程中开始是天天争吵甚至翻脸,后来相互谅解,齐心协力共同唱好“一台戏”。这个变化过程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和谐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从这样一些小的层面着手,可以更好地展现出农民淳朴的“小故事”,以小见大更能感人,更能让人体会
到和谐的重要性。
原汁原味,“乡音”引人
广播电视要为推广普通话服务,一般是不能用方言做节目的,但是农业节目的一部分老年观众文化程度不高,听普通话很吃力,对方言有亲切感,甚至把方言视为乡情。在农业节目中,如果采访对象用了方言,而且说得符合身份(角色),那就应该保留这些方言,因为它可能成为节目的特色。几个老乡凑在一起,浓重的乡音让人感觉其乐融融,说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也兴高采烈。另外,节目中还要注意农村生活同期声的应用,因为猪哼狗吠、牛哞鸡叫会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做农业人物的采访时,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过分强加到被采访对象身上,更不要为采访对象准备发言稿。如果这样,本来很有特色的语言就会被记者剔除了。应该让采访对象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会使许多有特色的农民语言生动、形象地跃入观众眼中。
突出个性,以“性格”感染人
乡音、乡情,还有农家的方言,除了令观众增强亲切感之外,还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笔者曾做过一期节目《还债》,播出后第二天许多朋友都打来电话说那个被采访对象真了不起。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主要是被主人公的性格所感染。郭德仁以前办过工厂,且效益比较好,但时间一长,郭德仁觉得日子有些平淡便弃商从农,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从2004年起连续三年他赔了60多万元。2008年他又从儿女那儿借了30多万搞起了滑子菇生产。一个年近六旬的人如何经受住这样的打击,而且还要背井离乡继续创业?郭德仁说的“人活着就得要脸”这句话让人找到了答案,也让人动容。这句话充分展现出了他的“性格”魅力。笔者认为正是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才让人们记住了这期节目。
总之,能否找到采访对象的“亮点”是节目采访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农业栏目能否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
(作者单位:普兰店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邵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