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
2009-04-29林逾静
林逾静
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①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②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在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读王雏的《过香积寺》,首先要认定标题中的“过”,是寻访,而不是“路过”。读张籍的《秋思》。由题目及诗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要注童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嘱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人或往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主要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比如《秋思》一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本题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当然,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如山东卷曾考查过《江阴浮远堂》一诗,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而第三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国家、民族之“愁”。“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一种常人少有的心理,将自己的愁苦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本题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雪、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