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十三:让科学松鼠会成为百年协会
2009-04-29张彦之
张彦之
江湖上有位“十三叔”
2009年5月23日,北京大学博雅国际会议中心星光璀璨,“2009年度中国青年领袖”颁奖盛典汇集了孙红雷、柴静、李宇春等明星名流。
当选的十大青年领袖中,科学松鼠会是唯一的团体,领奖的重任大家公推给了科学松鼠会的创办者。这个略带羞涩的年轻人快步走上领奖台,从经济学家姚洋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杯之后,面向观众席深深鞠躬,温文尔雅的笑容更添其魅力。他便是传说中的“十三叔”姬十三了。
“十三叔”这个称号起初是科学松鼠会里一拨小年轻对姬十三的称呼——姬十三出生于1977年,“75后”和“80后”最明显的差别就在年龄,加之姬十三温吞斯文的大叔式行事风格,很快便成了科学松鼠会里“80后”口中的十三叔。后来这个称呼干脆成了姬十三的代号,连跟他年龄相仿甚至比他年龄大的人也喊他十三叔。
其实十三叔走上社会还不到两年时间。两年之前,原名嵇晓华的姬十三还是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的博士生。2004年,就读博士一年级的姬十三面对着冰冷的实验仪器和动物大脑,突然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之前所看到的科普类文章都带着生硬说教的面孔,但是我一直觉得,科学是应当而且可以写得很好看的。我想让科学像音乐、电影一样,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我要让科学流行起来。”带着远大的抱负,姬十三兴冲冲地把一篇枯燥的论文改写成生动的小故事,署名“姬十三”,然后投给了《牛顿科学世界》杂志。由于他的文章轻松有趣,一改以往杂志上刊登的科普文章坐而论道的风格,很快便收到了杂志主编的亲笔批复。
打响第一枪的姬十三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当时大众媒体上常见的科普文章大多严谨而又枯燥,而姬十三则把自己的文章定位为轻松休闲的科学小品文。他常常能把原本很正统的东西写得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诙谐幽默、别具一格的文章,让姬十三迅速在科学传播圈里崭露头角。从此,《新发现》《上海壹周》《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这些知名刊物都成了姬十三的阵地,关注和追捧他文章的读者越来越多。他的文章就像柔软的小手,挠着读者的痒痒,而且恰到好处。有的读者甚至在他参加活动的时候专程跑去看他,想看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写出这样绝妙的文章。但是见到他的人大都感到不可思议。的确,跟姬十三沟通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他的话特别少,温吞、腼腆,带着典型的江南男子的特征,和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文字格格不入,不过十三叔说:“我内心热烈似火。”
“不务正业”换来的快乐
2007年6月,姬十三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院拿到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当其他同学都选择去国外研究所或者国内待遇优厚的单位工作时,姬十三却放弃了上海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做起了自由撰稿人。原因是他羡慕自由职业者的生活状态,再者,他觉得每年几万元的稿费足够他生活了。直到毕业时,他的导师才知道,原来面前这个腼腆的学生竟然就是科学传播圈里鼎鼎大名的姬十三。“写科普类文章的事儿我一直瞒着我的导师,怕他说我不务正业耽误了实驗。”低调的姬十三一直都在默默行事。
在当了6个月的专职作家之后,姬十三突然有了构建一个科学工作者交流平台的想法。“一个人做太没有意思了,大家一起把科学发扬光大,那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2007年11月,姬十三注册成立了科学松鼠会,并且把在网上结识的一批年轻科学工作者拉了进来。
松鼠会有一段开宗明义的自我介绍:“我们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让科学流行起来。”
2008年春节期间,姬十三在上海租住的房子到期,朋友说:“你看,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在北京,你来了就更热闹了!”的确,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会聚了相当多的学者、文化人,就冲这个,姬十三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来到北京后,姬十三召集“松鼠”们一起到一家书吧聚会。姬十三提议建一个群博,大家一起在上面写东西,把科学发扬光大。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在北师大天文系博士生Gerry的技术支持下,网络平台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就迅速建成了。于是一个名为“科学松鼠会”的群博正式上线,“松鼠”们个个都把这里当成一个家,努力地添砖加瓦。他们的写作内容从玫瑰花到宇宙飞船,几乎涉及所有的科学主题,文字活泼好读又不失专业。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让科学松鼠会迅速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地震专辑”里那些客观、严谨的文章,纠正了公众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许多错误认识;而“奥运专辑”则让大家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奥运的奇闻趣事。面对随后的奶粉事件和当下的甲型H1N1流感,“松鼠”们更是全民出动,解答分析关于食品安全、三聚氰胺技术和病毒的传播问题。
在北京的生活,忙碌而艰辛。松鼠会网站运营的服务器租用费每年都需要不少钱,包括姬十三在内的“松鼠”们都是出于兴趣爱好来做科学的布道者,大家都没有薪水,只能靠着稿费养活自己。尽管如此,姬十三和朋友们仍然感到以前未曾有过的快乐,从地震、奥运、毒奶粉事件到甲型H1N1流感,他和他团队的成员们,深深地感受到科学蕴含的巨大能量。姬十三说:“我们向大众传播科学,其实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收获的也越多。”
无论如何,把脚迈出去
他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8年10月底,“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公布了提名获得者名单,科学松鼠会的群博是唯一入围“最佳博客”评选的中文博客,同时还获得了“最佳中文博客”提名。在最后的角逐中,科学松鼠会群博因为广泛的影响力,最终荣获“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和“最佳中文博客公众奖”。2009年春天,松鼠会成员参加央视《小崔说事》节目之后,名声更是大振,服务器一度因为访问人数太多而瘫痪。如今,科学松鼠会群博每日的访问量有1万余人次,通过RSS离线订阅的有8万人之多。
2009年初,姬十三注册成立了一群松鼠文化传播公司。他希望通过为电视频道提供独家内容、做科学类活动为“松鼠”们谋取福利。曾经他的名片上只印有“科学作家”一个头衔,如今多了一个“总经理”的名号。从以前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到自由撰稿人,到后来的科学松鼠会创办者,再到现在的“姬总”,他不断地让自己迈出新的脚步。他说:“谁也无法预料自己的将来,无论如何,如果你认定是对的,那就先把脚迈出去再说!”
作为以科学为运营内容的公司,他也无法预知公司的前景如何,但是他固执地不想让企业引入太多商业元素。“我想作为社会企业,首先是社会效益,然后是企业利润。也许经营10年之后,这个企业一分钱都没赚,但只要能生存,就是胜利。”在他心里,他要把科学松鼠会作为百年公益性的协会来经营。
(周凯摘自《风流一代·青春》2009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