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保护地甜瓜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09-04-29许文奎刘石磊张家旺王永成韩文华
许文奎 刘石磊 张家旺 王永成 韩文华
1概述
辽宁地处东亚薄皮甜瓜次生起源中心,气候条件适合其生长,栽培历史悠久。据考证,中国北方公元前1200年就有种植薄皮甜瓜的记载,到公元5世纪有了许多品种。晋代(公元265~419年)郭义恭的《广志》载:“瓜之所出,以辽东、庐江、敦煌之种为美。”辽宁地处全国甜瓜东北产区,以保护地薄皮甜瓜为主,厚皮甜瓜仅有少量栽培。从整个东北地区来看,辽宁省保护地甜瓜生产在气候资源、地理位置、设施基础方面都有一定优势。
1.1气候资源
辽宁屑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平均气温4~10℃,辽西、辽南的气温比辽东、辽北高5℃左右,东北低,西南高。全年无霜期150~180d(天),年降水量400~1200mm,是东北地区日照最多、热量最丰的省份。除夏季多雨外,其他]季光照充足,降水较少,适合发展保护地生产。
1.2区位优势
东北3省和内蒙古东北地区是薄皮甜瓜主产区,尤其在无霜期短,其他夏季水果较少的北部地区,薄皮甜瓜在市场供应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辽宁位于整个产区南部,热量资源优于北部的黑龙江、吉林省,具备反季节生产薄皮甜瓜的自然条件。
1.3设施基础
辽宁省现有设施面积约26万hm2,其中日光温室约13万hm。保护地设施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和中南部。而东南部的丹东地区日光温室较少,大棚面积较多。西部(锦州、朝阳等地)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气温较高,是设施生产最佳优势区。东南部地区(大连、丹东等地)气候湿润,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气温较高,呈海洋性气候特点。中部辽河沿线平原区(沈阳、辽阳、鞍山等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多为砂壤土。上述地区保护地设施在全省的80%以上,均适合薄皮甜瓜生长。
2保护地甜瓜生产现状
辽宁省甜瓜栽培面积约13万hm2,其中厚皮甜瓜面积不足1%。因甜瓜根系需氧量较高。适合在砂质壤土上生长,所以产地多沿河流分布。主要分布在辽河、大凌河、大青河、碧流河流域。
2.1主要产区
比较著名的产区有:沈阳市新民市柳河沟镇、辽中县杨士岗镇;丹东市凤城市红旗镇、东港市合隆满族乡;锦州市凌海市双羊、沈家台、三台子镇和金城街道,北镇市高山子镇,黑山县常兴镇,义县张家堡乡;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西佛镇;盘锦市盘山县甜水乡;铁岭市西丰县天德镇:朝阳市北票市东官营乡:辽阳市灯塔市佟二堡镇;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江西街道,瓦房店市太阳街道: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哈尔套镇等地。
2.2保护地类型
保护地栽培主要有3种类型,即日光温室(包括冬春茬和秋茬)、大棚(包括春茬和秋茬)、露地地膜加小拱棚(春夏茬)栽培。品种较丰富,效益良好,详见表1。
2.2.1日光温室栽培日光温室甜瓜栽培面积较小,分布在辽西、辽宁中南部。包括沈阳、锦州、大连、鞍山、阜新地区。
2.2.2大棚栽培大棚栽培是辽宁省薄皮甜瓜的主要栽培形式,占甜瓜栽培面积的70%~80%。主要产地有丹东凤城红旗镇、东港合隆满族乡等;沈阳新民柳河沟乡、辽中杨士岗镇;锦州凌海沈家台镇、黑山常兴镇、义县张家堡乡:铁岭西丰天德镇;朝阳北票东官营乡;辽阳灯塔佟二堡镇;大连旅顺口铁山、江西街道: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等地。
2.2.3露地地膜加小拱棚栽培这种栽培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面积较大,近些年逐步被大棚栽培所取代。此种方式成本较低,但易受自然条件制约,遇到自然灾害频发年景易遭受损失,风险较大,产品质量也不如大棚栽培的好,目前在沈阳辽中杨士岗约有i33 hm2:铁岭阿吉镇、瓦房店太阳街道以及一些大城市周边有零星栽培。
2.3主栽品种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大城市周边、工矿区以及一些集市附近种植有黄金道、灰鼠子、蛤蟆酥、八里香、白糖罐、羊角密等品种。改革开放以后面积逐渐增加,品种也有了改进。一些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先后推出了齐甜、龙甜、红城、富尔、景甜等系列品种。近几年又推出了永甜、泽甜、梅亚等系列品种。品种变化:从农家品种整理-系统选育-杂交品种;从纯薄皮甜瓜品种-有厚皮甜瓜血统的薄皮甜瓜杂交种-薄厚皮杂交种。甜瓜的外观品质、内在品质、耐贮运性能不断提高,对保护地的适应性在逐步改善,总之,辽宁省甜瓜设施栽培已形成产业,这个产业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3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栽培技术的规范与改进
3.1.1解决连作障碍薄皮甜瓜是一种不耐重茬的作物,如果连作栽培可使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积累:甜瓜根系分泌的有毒物质还会产生自毒作用。此外,在保护地中因为施肥不当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及酸化使连作障碍进一步加剧。解决的办法主要有轮作和嫁接栽培。
3.1.1.1轮作甜瓜一般要求实行5年以上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轮作,可以起到除盐、净化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与菊科作物如菊花、茼蒿、生菜等轮作,可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如放线菌)增加。
3.1.1.2嫁接栽培采用白籽南瓜作砧木。丹东地区红旗镇、合隆镇瓜农首先掌握了甜瓜嫁接栽培技术,近年已在其他地区逐步推广开来。南瓜耐连作,根系发达,耐寒性较强,用其作砧木,可提早定植,提高产量,但对品质有一定影响,
3.1.1.3其他方法减轻连作障碍的方法还有增施有机物,补充钙肥,调节土壤pH值,深耕等。
3.1.2应用保果技术利用保护地栽培甜瓜,由于低温寡照等因素影响,坐瓜率较低,生产上常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解决不坐瓜和化瓜的难题,但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因激素使用不当,而影响甜瓜风味品质和商品性的现象。例如有的生产者随意加大吡效隆的浓度,导致甜瓜出现青皮瓜、苦味瓜:有的基地瓜农甚至将8~9种药剂混在一起使用:还有的瓜农在甜瓜五六成熟吋就采摘上市,影响了商品信誉和今后的销路,正确使用生长调节剂对坐果等有较好效果,但需注意慎用少用。
3.2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包括内在品质和外观品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农药残留。有些地方没有统一栽培标准,或有标准不执行,乱用激素、农药。(2)果实含糖量低。近几年有些产地因只追求产量,不注重品质,多施氮肥多浇水,造成甜瓜含糖量下降、品质不佳。(3)外观品质差。有的产地种植密度过大,留果过多,造成甜瓜果实不匀整,甚至有20%~30%的等外品,有些颜色浅淡的纯薄皮品种表皮易龟裂。并流出红色胶状汁液,影响了销售。解决的方法:
3.2.1执行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在甜瓜病虫害防治方面,应综合运用农业防治技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技术,使用生物农药;科学运用物理防治技术,设黄板诱杀白粉虱、斑潜蝇、蚜虫,在保护地利用防虫网防止有害昆虫飞人:严格化学防治措施,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品种交替使用,针对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在关键时期用药。尽可能减少使用次数,喷药后的甜瓜必须达到安全间隔期才能采收,同时加强产品农残检测,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
3.2.2规范栽培技术选择适宜种植密度,合理整枝方式,给予甜瓜最佳的光、温、水、肥、气条件,以获得高品质安全的甜瓜产品。
试验表明,一般薄皮甜瓜品种适宜密度为667 m2定植2000~2200株,适当降低密度既可提高品质,又能获得较高产量。在温室或大棚内采用吊蔓栽培,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获得品质更优良的产品。甜瓜是十分喜光的作物,光照弱,植株易徒长,雌花少,病害多,品质差。冬春季节保护地栽培要使用新薄膜,应经常清拭棚面,减少灰尘污染,在不影响正常温度的前提下,每天要适当早揭苫晚盖苫,以确保室内有较强的光照和充足的照光时间。甜瓜又是喜温作物,果实发育期最适温度28~35℃昼夜温差大于12~15℃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和糖分的提高。最适夜温为18 ℃左右。伸蔓开花至坐果期植株需水量较多,果实膨大后期需水逐渐减少:成熟期前5~7 d应停止供水。甜瓜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以腐熟畜禽厩肥为主,适量增施过磷酸钙以补充磷、钙。速效化肥多作追肥,可用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此外,解决甜瓜果实表皮易龟裂问题,可以采用更新品种的方法。薄厚皮杂交型品种在品质、耐贮运性、抗病性方面优于纯薄皮甜瓜品种,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