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应当是保健师
2009-04-29朱勇杰
朱勇杰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各学科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强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体育教师还是停留在注重技能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有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大多数人都把体育锻炼还给了学校,因为根据调查,影响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最大因素是没有兴趣。我想这正是当今学校体育教育的失败。
“生命在于运动”是至理名言,但并不是多多益善。体育就象一把双刃剑。既有益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利健康的一面。它有利的一面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即通过适量、适时的锻炼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虽然高中学生在生理及心理上正处在日趋成熟的时期,各方面的发展都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但由于知识水平和锻炼的经验欠缺,及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往往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即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的时间,运动量,运动规律,营养补充等,往往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受伤、生病等现象经常发生,从而影响了学习、生活,在农村高中,二极分化的现象也很普遍,既一些人运动量过大,运动时间消耗过多,又没有明确的最终目标,从而影响了学习生涯,到高中毕业时成了一无所有;而有些人由于运动量过少或者极少运动,承担不了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最终成了一介病夫。有些人生了病后,大夫的一句话就可以把他吓得一动也不敢动,(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大夫还是任何病以静养为主,开出方子后总是一句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就了事。)而学生由于保健知识的不足,往往听而信之,动也不敢动。但我想,如果体育教师在保健方面有丰富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恢复性锻炼。如曾有这样几个学生,一个心脏早搏,医生的一句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就把她吓得连轻微的运动也不敢做,体育课老是请假,我通过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解释、引导,她参加了适合她身体的—些运动,通过药物疗法和体育恢复,她的身体恢复了健康,而且体质有所提高;另一个是出现痛经,医生也是如此说,我建议她每天走步上学、回家(她家离学校只有二千米左右),再结合药物治疗,她的病情也得到了改善。这样影响了周围的一帮同学,提高了她们的运动兴趣。
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治疗心理疾病,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应引起重视和自身提高这方面知识的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弥补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心理训练方法。如有孤独、怪僻的心理缺陷的人选择一些如足球、篮球、棒球等集体项目;有腼腆、胆怯的心理缺陷的人选择一些单双杠、平衡木、跳马等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到、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的项目;有优柔寡断的心理缺陷的人参加一些乒乓球、羽毛球、跳高、跳远等需要迅速果断,否则要遭到失败的项目;有易躁、易怒的心理缺陷的人参加一些下棋、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缓慢、需要耐心的项目;有缺乏信心的心理缺陷的人选择一些如跳绳、跑步等简单易做的活动。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曾碰到这样的一些人,由于自身的缺点,如身材矮,运动能力差,特别是打篮球等需要—定身高和灵活性的项目,他们往往不主动去参与,总认为自己没有特长。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学生能用手指来转动篮球,我就顺势利导,承认他这个动作也是特长,并要求他把这个技术动作进一步提高,这给了他很大的促进,在以后的活动中,他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总是把他们这些基础差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专门给他们安排了场地。现在,他们的参与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需要再给他们进行专门的安排了。
综上所述,我们体育教师只有提高保健和心理专业知识,结合体育特点,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来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保健和心理知识,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正确地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心理基础和技能基础,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能继续参加锻炼,更能通过自身来影响周围的人,使更多的人来参加锻炼,起到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