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
2009-04-29傅豹
傅 豹
1、校园体育文化的民族性
多民族组成的中国传统体育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如:汉族的武术、导引养生;蒙古族的摔跤、射箭;朝鲜族的荡秋千、跳板;回族的扔石锁、拔河;苗族的划龙舟等,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逐步深入,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各自特殊的地域及受众人群基础上,校园体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体育文化的传播并不是强调体育教育模式的一致性,而是强调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并把具有特色和代表意义的体育项目作为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多层面、多角度地构筑传播民族体育文化的平台。
2、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性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校园体育文化强调健康与进取的同时更注重个性与竞争意识的培养,德国注重军事性体操运动、瑞典强调个体完善的体操运动、英国培植竞争和协作意识的“竞技运动自治”、美国讲究商业运作的高校体育模式,欧美的校园体育文化逐渐走向成熟。中国近代的校园体育文化被赋予了鲜明的具有富国强兵的政治目的,著名教育家徐一冰认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校园体育文化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使得为国防和生产服务成为校园体育的基本目标。“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口号的提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其它形式,充分体现“快乐体育”的主旨,其思想在顺应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指南针。
3、校园体育文化的多元性
校园体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是迅速而高效的,改革开放20年来主流文化一方面经过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要求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和保障了体育文化的迅速崛起和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又确保了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主要性与效能性,通过各种经济、行政、立法等手段实现了对体育文化并行不悖乃至于相互协同发展,如何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世俗、多元、平民取向与主流文化的思想、统一、国家取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从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来看,现存“身心双健”的一元论和“重身轻心”、“重心轻身”二元论的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理解的偏颇,一方面出现将道德教育任务强加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损坏了体育文化的游戏法则,另一方面一味的注重身体各形态指标的完成,背离了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近几年来,校园体育文化受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其内容通俗、无深度感,娱乐性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审美层面上,校园体育文化追求无目标、无个性、程式化,理想与现实、通俗与高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4、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性
校园体育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有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形态,纵观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体育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念。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体育文化作为文化范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人文本质、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将更加突出的通过其它形式表现出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最终在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师生的文化人格。 5、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在体育的生态哲学,其基本任务和目的是通过对生态哲学理论的研究,使广大师生树立起人与自然共性共荣的生态世界观及其相应的合理的生活方式、符合道德的生产方式以及全美感的改造自然的方式。2008年奥运会“绿色奥运”理念的提出,发展体育绿色艺术将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倡导资源节约、能源清洁。
6、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性
校园体育文化是通过内化的形式来达到教育目的的,它从认知、感知的角度并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自主性,在实践中表现不明显。校园体育文化的感化性包括环境氛围、舆论言语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人的行为,逐步培养稳定而持久的体育意识。针对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文化艺术的形式对学生的行为品德加以熏陶,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自我表现,有区分俗雅、美丑和善恶的辨别能力,树立崇高美好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行为,在实践中优化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