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家的路

2009-04-29

新财经 2009年11期
关键词:包小包乌鲁木齐回家

李 琪

编者按

《新财经》“60人谈60年沧桑巨变”的征文活动结束后,我们又陆续收到了不少热心读者的来信,我们遴选部分稿件予以刊发。(参阅《新财经》第9、10两期专题

《60人的60年感受》)

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征文”栏目,欢迎读者来稿,并提供话题,稿费从优。下期话题:1、年关;2、预测2010年房价。来稿请发至编辑邮箱CXhong2003@126.com。

我虽不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但我们这代人几乎见证了国家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全过程。就我而言,在我心底留下的最深烙印,莫过于在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的往来穿梭。

上世纪50年代初,父母在新疆工作,我自小就被寄养在北京的亲戚家中。记事以后,我大约三年回一次家——新疆乌鲁木齐。每当回家前,那股兴奋劲就别提了,兴奋是亲情所致;但一想到要坐八九十个小时的火车才能与亲人团聚,又打心眼里发怵。这样的火车坐一次,一连好几天脑袋里都“咣当咣当”地响个不停。

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暑假,在我回家前,母亲来信一再叮嘱:“要带上学生成绩册,换洗的衣服可以不带,但要准备两只铁皮桶,越大越好,装满炼好的大油(猪油)带过来。”我很纳闷:以前回家母亲没有这么多事儿,这次怎么了?几天的劳顿后,总算到家了。母亲急忙把铁皮桶放到炉子上加温化开,并小心翼翼地分成几份,倒进每个大碗里,送给邻居。当时,乌鲁木齐物品匮乏。副食品店门前经常排起长长的队伍,商店开门营业两小时,所有的东西就会全部卖完。这样的情况延续了好几年。

时光飞逝,到了80年代末期,回家的感觉已有了很大变化。休假回家前,我依旧会征询老人家和兄弟姐妹们的意愿——要带点什么?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们这儿现在变化可大了,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你再不用像以前回来时那样,大包小包的,活像个长途搬运工、采购员,你就带些天福号的酱肘子吧。探亲假时间短,坐飞机能节省不少时间,还能在家多住几天。”姐妹们也说:“你带几双薄厚不同的长筒丝袜就行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几乎每年都回家过春节,母亲要求“年三十到家就行了”。虽然春节时间很短暂,我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到处走走:从早市到夜市,从商场到超市,从市中心区到二环路……甚至昌吉、吐鲁番,我也经常去。虽说路途有几百里,但走高速公路,当天就能打个来回。这几十年来,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新疆目前有11个机场,可以让你飞遍全疆。

以前回家,我总是拎着大包小包,现在不一样了,都是空手而去,满载而归——不仅有红色的食品、花色的毛毡,还有各色羊绒服饰,更有温润如绵的和田玉和绿色的种植作物等。这些东西带回北京,成为送给亲朋好友的抢手货。

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让我感觉到陌生和距离感,特别是在市区,这种感觉更加强烈。直到有一天,与儿时的伙伴相聚在乌鲁木齐市最高的建筑新疆环球大酒店,从旋转大厅向下俯视的瞬间,我猛然找到了答案。城市高大的建筑比比皆是,小时伴我成长的平房所剩无几,地窝堡(半地下住房)更是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今天的乌鲁木齐,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乌鲁木齐了……

去年春节,我与几个少数民族朋友在一起叙旧,天山区一位维吾尔族干部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十分感慨地说:“是新中国使我们汇成了一个民族大家庭;是改革开放让我们过上了共同富裕的好日子。看看老人们的脸,都像‘古丽(花)一样灿烂……无论路有多么遥远,都请你常回家看看,因为这里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包小包乌鲁木齐回家
神回复
你好,那美丽的日子(下)
新年礼物(一)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2008—2014年乌鲁木齐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小偷搬家
过年回家,他们在路上
新疆首条ETC车道落户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热电联产与大气环境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