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琅勃抗邦挽起沉静的美

2009-04-29刘旭明

海外星云 2009年18期
关键词:琅勃拉邦万荣背包客

刘旭明

《纽约时报》称老挝为“世界最神秘的国家”,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老挝北部山城的琅勃拉邦,就更显得神秘。

第一次来到琅勃拉邦,突然发现世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更没有想到,第三世界的老挝,竟然是这样美丽,而且,她的美丽还不是流于表象,而是一种内在的未加修饰之美。

这个千年古都和佛都,这个度过了往日繁华岁月之城,留下来的,除了天子脚下生就的优雅之外,沉淀下来的却是一片宁静和与世无争的风情。也因此,今天的琅勃拉邦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旅行观念,她无声无语,却让很多人选择了在这里停下脚步,或放慢步伐,不少人干脆留了下来,成为琅勃拉邦一分子,让心放逐回归淳朴而原始的自然。

西方背包客涌往琅勃拉邦

去过琅勃拉邦之后,却发现许多东方人对琅勃拉邦还没有什么认识的时候,西方游客早已络绎不绝地背着行囊,来到这个地方。他们在琅勃拉邦的光西瀑布或赛瀑布前,或者是在湄公河边,在躺椅上度过一天半天,甚至在酒店或咖啡店里,看书、打牌、消磨时光,大城市的喧嚣已经远离天边。这里已经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让人有充足的时间来察觉自己的人生意义。在人身得到休息的时候,人心同时得到升华。

游客转机飞抵琅勃拉邦,会发现宁静是第一个扑面迎来的主人。

法国殖民地寺庙却出乎意料的多

老挝曾经是法国殖民地,在琅勃拉邦,到处可以看到低矮的老式法式建筑,奇怪的是,西方宗教并没有因此而涌入老挝,相反的,琅勃拉邦是一个千年佛教圣地,其寺庙之多,多到使你在琅勃拉邦的街头拐角,一不留神就可以看到一座寺庙。包括香通寺在内,琅勃拉邦有几十座寺庙,风格各不相同。由于大多数琅勃拉邦人都信仰佛教,造就了他们温和善良的品性。

早晨的宁静被一声两声的鸡叫声打破,不过6点左右,游人必须要观看的一道风景线,是身穿红色僧衣的僧人从寺庙列队走出来,静静地从街道上飘然而过,而那些善男信女则跪在地上,将熟米饭等食物放在僧人随身携带的器皿里,有的游客也加入布施的行列,一切都在无声中度过。在布施的一刹那,我感觉到,自己的心灵被净化了。

琅勃拉邦的美,在于她的博大和原始,一点也遮盖不住她的妩媚和秀美。宽宽的生命之河湄公河穿城而过,湄公河的两侧,是原始但一点也不蛮荒的雨林,深绿、翠绿的树木和草地,两岸的牛羊和高脚楼,让人既沉浸在自然原始之美里,又好像融入现代田园风光的一片浪漫之中。

湄公河给游客带来许多欢乐,有的乘船前往千佛洞,有的骑大象沿着湄公河浏览两岸绮丽风光,有的乘船去著名的瀑布旅游胜地,那里有许多男女老外身穿泳衣和比基尼戏水。

如果余兴未了,从琅勃拉邦向南去往另一个市镇万荣,沿途风光美不胜收。七八个小时的车程穿越丛山峻岭,可以领略云雾在自己身边或者脚下的情景,动则是一幅山水图画,转身又是另一幅美景,让人留恋和难以自己。

万荣同样有着成群结队的西方背包客在那里流连忘返。人们在南松河漂流戏水或划船,或花上1.5美元租辆脚踏车骑上一天,在奇山秀水之中探险、观洞,或慢慢打量当地风土人情。

部分游客选择留下来建设

琅勃拉邦就像一块磁铁,那些来来去去的人们中,有许多人被其吸引而留了下来,据说,已经有200多个西方人在琅勃拉邦落户,其中不少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在那里投资经营生意。有一个德国人经营大象村,另一个老外经营丝绸工厂,有更多的老外开餐馆,开工艺品店等等。

这些不愿意放弃自己事业的年轻人,梦想着将来有一天会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大房子。

据资料,老挝是亚洲倒数第三贫穷的国家,不过,虽然贫穷,但琅勃拉邦人的外表并没有丝毫落魄。琅勃拉邦人仍然以微笑、羞涩和整洁来迎接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走街串巷,或在夜市上,将自己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或采摘的农产品,卖给游客或当地人,即使半天没交易,仍然微笑着向前走。

琅勃拉邦的湄公河对岸,还有许多村落无电无水,教育设备落后,一旦贫穷纳入游客的眼帘,带来的是内心的刺痛,所以,很多老外在当地赚了钱后,都拿出一定的比例来回馈给村民。

怎么去

背包客去琅勃拉邦可乘班机从河内、万象、曼谷直飞到琅勃拉邦。My Lao Home酒店会在机场接送酒店住客。宾馆住客则需要自费。游客也可以选择乘搭火车从曼谷到万象,再转搭当地巴士,先到万荣再到琅勃拉邦。旅途大约10个小时。

当地生活费并不贵,一碗面从1美元起,法国长形面包1.5美元左右,交通工具可使用嘟嘟车,每人1.2美元起。当地通用泰铢、Kip及美元。汇率是1美元兑8450 Kip左右。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编辑唐馨

猜你喜欢

琅勃拉邦万荣背包客
内外模台车滑移法在明挖隧道二衬施工中的应用
山西万荣:现代农业示范区闯新路
老挝·琅勃拉邦
山西万荣 香菇首次出口东南亚国家
明月入怀
赞!最小背包客
背包客有何特别之处?
砂岩在老挝琅勃拉邦机场道面基础工程中的研究应用
30 YEARS OF BACKPACKING 背包客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