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连载《金粉世家》的历史启迪
2009-04-29孔岩
孔 岩
【摘要】本文以历史上《世界日报》成功连载《金粉世家》为例,分析了连载小说昔日成功的原因,介绍了其江河日下的现状,并为它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些许建议。
【关键词】《金粉世家》 成舍我 新兴媒体 网络小说
自1897年11月《字林沪报》创办中国的第一个正式副刊“消闲报”始,副刊就和新闻、言论、广告一起成为报纸的四大必备版块。而小说这种始于唐代在清朝达到鼎盛的文学形式,理所当然地被主持副刊的文人们所采用。限于报纸篇幅,连载小说这一特定的栏目形式出现了。
从此,小说连载便成了报纸副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的上半叶更可谓是其鼎盛时期。上海《民权报》连载的《玉梨魂》《孽镜缘》,《新闻报》的《快活林》副刊刊登的《侠风奇缘》《镜中人传》等,都成为传颂一时的佳作;《时报》从创刊起,即辟有“小说”专栏,大量译载世界名著,如雨果的《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①等,受到了当时无数读者的追捧;从1927年2月14日至1932年5月22日,连载于当时《世界日报》“明珠”副刊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金粉世家》更是奠定了张恨水的文坛地位,使他成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②
一、《金粉世家》风行的原因
连载2196次,历时七年,长120回,总字数达百万余字,当年《金粉世家》在《世界日报》上的连载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代的报人张友鸾回忆当时情形,称之为《世界日报》“新闻版外的‘新闻”,“很多人花一个‘大子儿买张报纸,就为了要知道这版外新闻如何发展、如何结局的。”老读者在几十年后,“当时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年轻的人,没有那经历,却从此中得到一课历史知识。”③
那么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为读他的小说而去买《世界日报》?我们首先就这一问题作一下简要分析。
1、作品本身的优秀
(1)准确的受众定位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民国初年,市民阶层是小说作品的主要读者群。而由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所决定,才子佳人、武侠黑幕、娼门艳迹之类的作品,正是其喜欢阅读的。张恨水正是看清了形势,才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所以,《金粉世家》中才会既有对金家树倒猢狲散的揭露,又有对男女主人公爱情和大量民风民俗的描写,也正为此,才会涌现出一大批的“《金粉世家》谜”。
张恨水还是一个以新闻人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作家,他的小说努力做到了新闻的“真实性”。作者对金铨总理一家的描写,就像记者用摄像机拍下来的,使金家的点点滴滴在观众面前曝光。书中的故事轻松、热闹、伤感,市民看了之后,颇感亲切有味,“特别是有文化的家庭妇女,都很爱读”,“议论这部小说人物处理的当否,并追问那些人物后来真正的结局。”④
(2)形式的创新和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张恨水深知市民阶层是自己作品的主要读者群,所以他在创作《金粉世家》时采用了他们所熟悉的传统章回小说形式。与此同时,张恨水减去了随处穿插诗句等显得重复拖沓的旧套式,他努力争取叙事方式的头绪清楚,语言表达的明白晓畅,注重故事的传奇性和必要的戏剧性。茅盾曾说;“在近三十年,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⑤
张恨水还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为符合市民阅读习惯,小说分一百二十回,每一回都有一个词藻华美、上下对仗的回目,回目点出所属章节的高潮。为了让故事说的精彩,作者大量采用口语、俚语、方言。“比如‘读书种子、‘妈妈爹(奶娘的配偶)、‘耳报神(喜欢通风报信传话的人)、‘挑剔某某(麻烦别人为自己做事)……”⑥这些语言相当生活化,富有情趣,迎合了更多市民读者的口味。
2、《世界日报》的成功创办和成舍我的苦心经营
(1)《世界日报》自身的成功。1925年2月10日,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日报》以对开四版(两个月后增至对开八版)创刊,并以夹叙夹议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见长,除刊载国内外要闻外,还设有经济界、教育界、妇女界等专刊。由于报社立场公正不阿,加上消息灵通准确,不畏强权暴力,民众都非常喜爱和支持,报纸销路极佳,逐渐成为当时北京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这也为《金粉世家》的成功连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成舍我对连载小说的经营。对于副刊,成舍我和張恨水有着近乎一致的见解。“诗文虽然不妨谈风花雪月,谈酒,谈女人,但必定是另有寄托。不然的话,那还不止是玩物丧志。”“凡是不体恤老百姓的举动,我们就反对,至少也不应该捧场。”⑦为百姓代言,是成舍我办副刊和报纸的一个自觉的要求。成舍我还专门邀请刘半农主编《世界日报》副刊“明珠”,并多年连载张恨水的作品,在他们的苦心经营下,《金粉世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当今报纸连载小说衰落的原因
进入新世纪,和当前厚报时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报纸副刊的日益变薄。今天,“有的报社已经把副刊部的门牌收进了报史陈列室,即使招牌尚在,也挡不住副刊版面日渐式微的趋势。”⑧报纸连载小说也出现严重颓势,那么,症结究竟是什么呢?
1、当代传播方式的优势冲击
在张恨水创作《金粉世家》的那个年代,报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大众传播手段。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等媒体先后出现并与报纸一同成为三大主流媒介。特别近年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凭借其及时互动、方便快捷、多媒体传播等优势,已经成为当今传媒界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报纸的传统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生存环境已经与上个世纪20年代大相径庭。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新闻扩编是各家报纸的应对之策,报社形成“新闻主导”的办报风气已经是大势所趋。再加上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娱乐方式层出不穷。这种大环境下,连载小说这一古老阅读形式的没落好像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2、受众心理需求的改变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人们已经没有更宽裕的时间去舞文弄墨。这正是麦当劳、方便面、益智类节目等出现的社会心理原因。而连载小说这一需要拿出相对固定时间阅读的纸制消闲形式,已经很难和那些给人以强烈感官刺激的娱乐方式相抗衡。
3、从业人员重视程度不足
现在的报纸从业人员,上到社长、总编,下至责编、记者,人人关心的头等大事便是广告量,也就是报纸的发行量问题。这也就无意中把报纸的功能定位狭小化,连载小说由于无法快速给他们带来直接效益,其受重视的程度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4、小说自身品质的下降
连载小说的日趋衰落和小说质量的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小说作家的水平已与张恨水那个年代无法相提并论,即使有作家能写出一些惊世之作也是稀奇罕见,且由于时过境迁,他们一般会选择出书来推出自己的作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家们越来越“世俗化”,有些作家一旦出名以后,就忙着搞签售、出席时尚活动、各地开讲座等等,这也影响到优秀作品的数量。种种原因导致了连载小说的发展从源头上受到了限制。
三、《金粉世家》的成功对当前连载小说的若干启示
那么我们在《世界日报》成功连载《金粉世家》身上能够获得怎样的启迪,以便使连载小说焕发出“第二春”呢?
1、结合自身情况看待小说连载
连载小说作为副刊的重要部分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但这并非指所有的报纸都要连载小说。有些专门性报纸或服务类报纸就没有刊载的必要。比如说,体育类报纸和生活指南类报纸,如果硬要其刊载小说反而让人有画蛇添足之感。
能否连载小说,还要根据自己的受众需要。对于那些受众主要是生活节奏快、看报是想获得及时有用信息的报纸来说,就没有必要去强求连载小说。
2、注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
如果没有成舍我对张恨水的重用,很有可能就不会出现《春明外史》《金粉世家》这样的惊世之作。报纸副刊经营是一门学问,一个优秀的副刊主编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版面,如何适时的推出适当的栏目。可以说,每个优秀的副刊主编都有可能成为优秀连载小说的“伯乐”。
3、选择适合自身的小说
《金粉世家》的成功连载,除了小说本身优秀外,还有就是小说选取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具有现实性,能让读者从小说中读出现实的味道,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当前小说连载也应当注意读者需求,在刊载任何一篇小说前,都要有准确的市场分析,要符合观众的阅读心理。现在喜欢看连载小说的人群主要是什么年龄段?他们主要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喜欢的小说题材是什么?哪些是自家的报纸所应该爭取的读者群?这些问题都应该在选择小说前心中有数。
4、积极利用新的传媒手段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很多喜欢小说创作的网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小说的创作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此带动起来一批好的网络写手,给小说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报纸连载小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网络小说作为报纸连载小说的“对立面”,在施加压力、争夺受众的同时,也为报纸连载小说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与此同时,报纸也已经开始拓展自己的传播方式,网上报纸、手机报、报纸阅览器等纷纷出现,这些连载小说也可以借鉴。采用新科技手段,势必能够扩大连载小说的影响,增加受众,特别是能够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年轻读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张恨水、成舍我、《金粉世家》《世界日报》共同演绎了中国连载小说史甚至是新闻史上的一段传奇。我们如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中学得些经验,必将对目前的工作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①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上) [P368][G].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②老舍,一点点认识[M].//老舍全集:第14卷.[P354]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③杨小玲,新闻与文学的张力——略论张恨水副刊连载小说特色[J]. 《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7期)
④张友鸾,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P99-109][G]//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⑤茅盾,《关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1946年9月1日,(第2卷/第1期)
⑥王雁雁,张恨水《金粉世家》的平民视角.《名作欣赏(下半月)》.2007年,(第1期)
⑦胡正强,张恨水的办报和写小说生涯.《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版
⑧王桂军. 报纸“减副”读者为何一声三叹——关于当前报纸副刊现状的思考[J]《淮海晚报》,2003年12月16日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8级传播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