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运动员训练负荷适宜度的分析与研究
2009-04-29陈雪琼吕璇陈影红张敏黄国雄
陈雪琼 吕 璇 陈影红 张 敏 黄国雄
本文以广州市田径队短跑运动员(2男、1女)为研究对象,采用SySme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K*21N、Rayt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201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对训练后一小时内和隔日晨空腹静脉血样进行全血分析和血清分析,测得运动员连续三周末的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肌酸激酶、血睾酮四项生化指标对运动负荷进行分析。
1训练计划
训练周期为3周。每星期6个训练日,训练计划。
2训练监测
测试分为三阶段.测试时间分别为第一周末、第二周末与第三周末。
2.1第一阶段监测
本训练段的负荷量较小。负荷强度吴XX为大。其他队员为小。三队员经过本段负荷后,身体机能状况分别处于良好(李XX)和较好(吴XX、吕XX)水平。吴XX适应本段负荷强度的刺激,于其他队员则无论是负荷量或强度均为偏小。
2.2第二阶段监测
两男队员经本段中等及小负荷量和大强度训练负荷的刺激后显示:吴XX对负荷强度的安排适应,而负荷量对其则稍偏大,身体机能基本恢复。李XX适应本段训练负荷,其身体状况较好。两男比较,李XX的适应度较吴XX好。女队员的训练负荷较大,致使其机能出现下降趋势,因而本段负荷对其不太适宜。
2.3第三阶段监测
本段负荷量的安排对吴XX和女队员偏大,强度适宜,女队员强度偏大。半周的主动调整训练负荷量偏大,强度适宜。
3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监测发现,队员负荷后机体所显示的状况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其形成因素很大程度来自队员训练水平的差异以及性别差异。训练计划的安排与计划的实施存在距离,对负荷量的控制与把握未如控制把握负荷强度来得理想。第二、三训练段的负荷量的积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恢复是血睾酮下降率较高的动因,也是造成第三训练段结束后机能水平下降的主因。运动年限短,训练水平相对较低的运动员负荷后,其应激反应监测值虽然未超正常值范围,但与基础值比较,在其变化百分率居高的情况下.判断其变化状况不能只考虑是否超出正常值.同时更应考虑其变化率的大小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从而作出更客观的判断。鉴于本专项组运动员训练水平、年龄层次和性别等不同的特征,今后可考虑把负荷量适宜度进行个体化安排。为了把训练计划的安排与计划实施的距离缩小,对负荷量的把握和控制可借助科技监测提高其准确度,有效避免负荷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