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与无
2009-04-29旭宇
旭 宇
有与无是中国艺术中一个意趣丰富的美学话题。
中国艺术不只是艺术形象,也是文化载体,思想载体,道德载体,是中国人特有的对艺术形式的把握。比如书法是中国人创造,在世界文化之林、艺术之林中是独一无二的,外国也有写书法的,那是中国书法的流布。书法是黑白艺术,体现了我们祖先对周易的解读;也是对宇宙的解读。先贤明哲,发现神秘奥妙的世界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存在,这就是太极图,一个黑白交叉的阴阳鱼,一个相背相对而存在的弧度。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形式,也是最为意味深长的形式。万物小到人,大到宇宙,只要构成事物,构成存在,无不是阴阳组合,无不是对立因素的和谐共存。中国书法以黑白有致组合为一个整体,可以说那也是我们祖先对世界的认识形式,其间或许还有诸多信息有待逐步认识。
书法的黑白组合形式中,就有美学上有与无的表现问题。黑是有,白是无。白纸上写的黑字是有,墨迹不到之处是无。黑与白,有与无,相互依存 ,即缺黑无白,缺白无黑。纸上无白,故无“有”;纸上尽白,其实也是无有,依然是一物不存。这就是有与无的对应关系。理解中国艺术,对有与无之间的关系不可不察。白马非马,古代哲思总是妙极的。
有与无的对应关系,构成中国艺术与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支点。比如戏剧,表现开门,有是动作,作拉开的手势;门是看不见的,但就在空间“无”的地方。不需要明白表示这里有什么,但给人的感觉是这里存在着“有”。中国艺术之妙,是可以无中生有,无中之有在有之外,使人想象着无形的存在与无形的空间。所以古来也有“舞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场”的说法。再比如盖房,墙为有,窗户为无,有无相间,屋子才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住人,可以盛物。如果四面无墙,是为无屋;四面尽墙,一孔不留,屋又何在?可见中国艺术是有与无的不同组合,当然需要恰到好处的表现。书法要留白,唱歌要有间歇,高速路可以笔直但一定要“曲”,说书的张口就要打个埋伏,连打太极拳也是本待进前偏要先退,来个骑马蹲裆式,事物存在的自然法则就是这样。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艺理,也见之于绘画。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不论山水人物,鱼虫花鸟,也都是画的一部分,另外则留下大片空白,给“无”用。无是空间,是有的比对物,是构成画面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是艺术欣赏中进行二度创作的想象空间。有在这里延伸,有在这里作法无限。咫幅千里,山高水长,俱是由无中见大千世界。长江万里图,就是靠空白写出气势,写出山势雄伟水势浩荡。如果把画面画得太满,不只看不出山的高大,反而会使人产生画的只是一块石头的错觉。透视关系不存在,就没有形式美。文学创作中语法使用不当则词不达意,绘画中关系处置不当则形不通神。艺术创作中的失败并不是欣赏者走眼而是创作者对艺术关系,美学关系理解有
误,实践有隔。而有无关系则是中国艺术的主要美学关系之一,艺术的妙处则深蕴于这种关系之中。当前的中国画创作,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统绘画艺术中关于有与无的原则给丢掉不少。画面满满当当,没有空间,理念上是说要写出大气,实则见到的是小器,其为艺之道实不可取。油画画满了尚显不出不足,中国画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画满了,就只有拙了。是为心拙、手拙、笔拙,三拙俱在,艺尽失。或许不失于金钱,但必定失于道。这种画风联系着时代。一是受西方艺术思想与西方油画艺术的影响;二是画家不善诗书,不通中国诗书画三体合一的奥妙;三是少知意趣,隔于有无之作。给一个“踏花归来马蹄香”,那心摇神动之处是见不出的。
有与无的关系就是艺术的辩证关系,也是艺术法则。要认识这种关系,尊重这种法则。进一步说,这种关系与法则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之根,思想主根。丢掉传统书法,传统戏剧,传统绘画中的有无关系在现代文艺美学中的认识与运用,其实也就动摇了我们民族的思想之根与文化之根。
(本文由郗吉堂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