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制造
2009-04-29苍文杨蕊
苍 文 杨 蕊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美术界诸多流派团体迅速崛起,盐碱地上成长起来的沧州工笔画家的观念与情感也发生着本质的变化。这些画家的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粗犷的个性中暗含细腻;热爱工笔画是对这一方水土的向往,彰显出理想主义的特质。
中国画作为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域,并具有突出民族性的画种,千百年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形成五彩纷呈的艺术风貌。毋庸置疑,每种成熟的艺术风貌背后都渗透和凸显着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正是这种地域性特征,才使得诸多艺术风貌展现出了各自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古来绘画流派的繁起,一是地域特征,一是师承关系,一是商业繁荣地,自古至今,一个个南北不同的艺术派别,亦是因其地域的差别而形成各自的风貌。历史上影响了五代江南地域画家群的徐熙画派,清代中期活跃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革新派画家群体扬州八怪,到其后发展起来的一批“海派”画家,近代以表现陕北雄浑地貌和风土人情为主的长安画派,以广西秀美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漓江画派,和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主旨的岭南画派,及至上个世纪80年代于志学首倡的具有北方艺术风格的冰雪画派的确立,以及辽宁铁岭工笔画的崛起,凡此种种,按其风格,索其源流,无一不是与地域文化特征和绘画创作风貌联结在一起。新时期以来,工笔画领域出现“沧州现象”,亦不例外。
工笔画领域的“沧州现象”及其地域文化根源
沧州濒海,居燕南赵北,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文脉绵远,艺术根源深厚,自隋后不乏画之佼佼者,皆各成一家。隋朝画家展子虔居渤海之滨而游历天下,他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先河;唐代画家韩滉,把家乡沧州的生活凝结到作品《五牛图》当中,终成一代宗师。历代后来者,在继承中开拓,世代传扬,以成古今。当代沧州,有何家英、张道兴、贾又福、王振中等卓然于世,成为沧州源远流长的文脉上一个又一个钟灵隽美的闪光点。
沧州工笔画,经历近四十年老、中、青三代的不断探索传承,成就千枝竞秀、欣欣向荣的蔚为大观。一个中小城市,在短短的一个时期,涌现出几百人的工笔画创作群体,上千人的学习团队,并且在国展上屡获殊荣,表现出沧州工笔画的独特风格,这在国家级画展史上是罕见的。因沧州工笔画取得的裴然成绩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画风,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沧州现象”。
首先,在工笔画领域出现“沧州现象”是与工笔画的繁盛的背景联系在一起的。从中国绘画学术大的气候上来看,工笔画处于一个繁盛时期,经历了“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的时代,正进入一个良好的转型期。其次,“沧州现象”的形成与工笔画的市场导向有重要关系。工笔画尤其是工笔花鸟画比较容易讨好市场,再加上农民画家的参与,其创作队伍愈加壮大。沧州工笔画作者有的绘画自娱性明显,宁静自省,深邃内敛,广博敦厚;有的心怀孤愤,豪放不羁,新奇跌宕;然有少数作者并非陶冶性灵,雅兴而为,实是生活境遇的表现,夹杂着商业化气质。
不容否认,沧州一部分工笔画家走到今天的状态,也有着些许迷茫和困惑,他们认为绘画就是不停地去画,与绘画无关的事就不要考虑。沧州工笔画以地域和师承关系两大特征繁荣起来,人数众多但并不能掩饰绘画形式的单一,文化程度的高低亦是束缚绘画成长的根源。远离匠人之作,是当今首要解决的问题,应极力倡导大涤子“好古敏求,不为某家役”的观点,这样逐渐就会走出工笔画匠人式的复制状态。
可能随着时间的推进,当画家在探索中邂逅的一个个问题得到平衡,绘画中就会增加一些生动的东西,画家的不同经历以及生活中的苦难无形中也会使作品有沧桑感。那些画面中的技巧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晕染后,逐渐变得成熟,进入地域文化与艺术的磨合期。
乡土情结:一个地域文化的视角
在沧州老、中、青三代工笔画家中,画面均定格在对家乡景物的描摹。他们苦恋于家园,沁入画面的总是乡情,家乡那一万充满生机的花草支撑着他们的画面,是作品成熟的本源,那些来自农民内心的朴素决定了他们绘画中追求的简约平淡。老者,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中年亦气极而盛,繁花似锦。及年少,锋芒毕露,如初始之日。他们在继承传统绘画精髓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绘画技巧,强调结构、用光、立体、色彩等诸多元素。这种“精神的”气候,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同时主宰着画面的结构。
他们走着传统工笔画的路子。中国花鸟画在五代已见端倪,历宋元更加成熟,积淀深厚。于非闇的“双钩着色”取自宋代院体花鸟画,重形神,秾丽洗练。陈之佛在宋画基础上,兼得元代钱舜举“疏淡含精匀”之风,宁静淡雅。以之为范本,沧州工笔画秾丽中又多了些许清新,加入了时代与地域的特性。唐、五代花鸟画偏于写生,宋代院体工致,元代简率中未脱写实,白居易的“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更可见写生的重要。沧州工笔画家们重视传统, 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画面中多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倾向。“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元代赵孟頫认为作画当取法唐人,而不宜取法近代的宋人,鲁迅先生也认为宋画严密不苟处可取,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其实,能做到宋画的写物外形画中态,元画的论画以形似,亦绝非易事。沧州工笔画家们在学习古人体悟当代的过程中更多表现的是地域文化赋予的雄浑、沉厚之气,有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美。正如这次画展论坛上,评论家们所总结的:在技法如常的情势下,地域个性的挥写使得创作主体获得了更多的创作自由,也使得其作品因师法自然而大气清新。实际上,沧州工笔化通过与乡土乡风的亲和,实现了与整个美术界创作理念和国画创作规律的对接。
花鸟画以传情和气质为难,情调为上。沧州的工笔画家们热衷于画荷塘和水岸边的芦苇,这些有着沧州地域特性的植物——草叶的穿插与水波的潋滟使他们在制情造景中,逐渐寻找到与自然更加谐和的意境。在他们有意无意地“制造”着画面时,一股淡雅之气渐渐充盈于画面,其根本寻求的是自我情绪的一种表达。其实,不论画什么,如果在现代人的审美思想指导下,工笔画的过于通俗化是可以改变的,表现心中那些具有东方含蓄美的东西,就会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用人文主义的目光观照自然,这也是沧州画家正在努力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技巧在画面中都显得有些苍白,打动人的是喧闹于枝头的蜜蜂、公鸡的眼神、野鸭的叫声、动物的嬉戏以及生命中的期待。这与他们对这片土地上的质朴生活的体验是分不开的。无疑,沧州工笔画家们对于美的想象和创造都是以此为依据,以此为源头的。
美术美术,掌握“术”容易,创造“美”困难。一个以美观照一切的人,生存的状态定然多了些情趣,这些便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工笔画之中了。
沧州的工笔画家们,已经开始在挣破传统的圈囿中思索着。他们吸收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色的表现方法,融进西方立体空间造型理念,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特有的表现方法,半工写的画法,重视描写处于静止状态的花草鱼虫,花鸟画为之一新。描写物状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赋予形象以思想感情、表情达意的时刻,更多了人性中向善的一面。
沧州制造:以笔写心的理想主义特质
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一幅作 品,表面上是一张画,其实更是画家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其实真正的工笔画是用心写出来的,是文化时代精神、个人修养的一面镜子。宋人的工笔画表达的是内在的生命情愫, 而今许多工笔画,理念上是西方再现型的绘画,重于塑造形体。但是这不是中国的绘画精神。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在《艺术格调》中说,“我们从事中国画创造的人,不要以为用传统的媒材来创造就有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也不要以为注重了笔墨就有了中国艺术的精神。虽然传统的媒材对中国画来说是重要的,但中国绘画中蕴涵的文化特质才是其精髓所在。文学家、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理想, 有自己的美学追求,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理想目标,就要执着地去追求,不要瞻前顾后,左右逢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应该 ,‘卓尔不群、‘一意孤行,只要自己的方向对头,一时不为世人理解也不要紧,最后终究是会成功的”。此时, 多数沧州工笔画家们缺少的就是这种“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不与人同”的自信。在一幅画中,真正能打动人的并不是线条的力度,非细枝末节,而是画面中透露出的精神。其实,沧州工笔画家群要把握的就是这种气质、精神。
当下沧州的工笔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张扬乡土特色、求证民族精神的个性。画家们以充满乡情的笔墨,让纷繁的物象变成富有个性的创作,有力提升了沧州工笔画种在艺术界的影响和交流价值。画家新生带中的佼佼者谭玉洲,遁形清修,苦心孤诣,画出了古意,画出了神韵,画出了品性,画出了心声;刘树允潜心侍墨,画出了静气,画出了雅气,画出了清气,画出了逸气。以他们为代表的画家,其作品的气质格调,反映出思想的深度、生活的厚度。
然而,也应看到,部分作品缺少个人生命体悟的准确表达,在一些画家的意识中,更多的是“从众”心理。
白石老人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常居清湘,万可空绝千古”。我们地域所能给予工笔画家的能源,足能组织起白洋淀画派、大洼画派,或者诸如乡土画风之类的流派,如能假以时日, 顾恋常习,深入其中,定能流芳不衰。
现代思维方式表现为开放性、多元互补性、优化选择性、综合创造性。沧州工笔画这个活跃的群体,已经以一种由模糊到清晰的绘画意识,隐约寻找到了今后所追求的精神趋向,只是现在还处于酝酿期。思想中的萌动,是对人与自然的关注。凡事总不能老守陈规,总得适时渡境,况且艺事之精神,建筑于时代与情感之上,是生命与灵魂的所在。沧州工笔画在稳步地走着,我们看到,当代这个多元的环境已经容纳和拥抱着这个年轻的群体,给它带来更多新的契机。
对于工笔画界“沧州现象”的梳理与研讨,尚属初级阶段。然而墨色的浸洇中已经显现出这一群体关注的世界状貌,具有不容否定的理论价值。综观这个群体在时代性探索中闪现出的蓬勃精神,将带领我们走得更远。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有诗意、有内涵、有艺术特色的工笔画作品在时代的喧嚣中散发出自然的生命力和美。可以想见,会有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关注这一群体现象,对之的研究与阐发,一定会促使沧州的工笔画家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熔铸并强化自身的地域特征,最终形成具有相当思想与艺术深度的画派。(责编: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