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分宝贝三分饥和寒七分调和养

2009-04-29本刊编辑

父母必读 2009年3期
关键词:偏方胃肠脾胃

本刊编辑

生命的形成和存在,源于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变化,养育孩子也同样要顺应自然界

的变化。

让孩子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他才能健康地成长。

《父母必读》特约资深中医专家

开出传统养育良方——

不用高级补品

不用打针吃药

用最质朴的原则

最自然的方法

养育最健康的孩子

保健篇

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育儿要顺应自然界四季变化、阴阳变化的规律,这样才能提高孩子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理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也要根据四季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养生之道。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指春天万物生长,夏天正是生长旺盛的时候。生长本身是一种能量、动力,是往上走的,属阳的范围,生长需要很大的阳气(能量、动力)来鼓动,所以春夏要补阳;而秋冬季节则进入蛰伏阶段,要保存,不能外泄。阴是物质性的,是最基础的保障,要收藏起来,所以秋冬就要养阴。

养育实操

按时令进食: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而秋冬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

春季: 葱、蒜、韭菜、蒿类等都是很好的养阳蔬菜,可以适当给孩子吃一些。春天还要多吃些甘淡的食物,比如南瓜、核桃、鲫鱼、草鱼、黄鳝等。另外,冬季过后,孩子容易出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情况,所以还要多吃些蔬菜和水果。

夏季:“长夏多湿”,所以夏天要适当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西瓜、桃、草莓、苦瓜、西红柿、绿豆、黄瓜等。还要吃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赤豆粥、莲子粥、百合粥等,既清凉解暑,又补养身体。

秋季:秋天气候干燥,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梨、芝麻、藕、银耳、菠菜、鸭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冬季:冬季气候寒冷,在饮食上要增加热量,以抵抗寒冷,保证身体健康,储藏能量,为“春生夏长”做准备。所以,冬天可以适当多吃些羊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食物。

父母必读温馨提示:

按时令进食,最好以应季食物为主要来源,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尽量不要吃反季节的蔬果。

依季节穿衣:要让孩子感受冬冷夏热,春雨秋风,而不要保护过度,让他冬不觉冷,夏不出汗。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冬天冻着,夏天热着。于是,冬天让孩子整天待在暖气屋子里,夏天待在空调房间里,冬天冻不着,夏天不出汗。实际上,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夏天一定要出汗,冬天则要适当地冻一些。冬天要养“藏”,是指身体内部的积蓄,为来年的“春生”做准备,而不是说藏在屋里不出门了。冬天的户外活动仍不可少。

另外,还有句话叫“春捂秋冻”,也很有道理。乍暖还寒,春天的气温不稳定,再加上在整个冬天,孩子已经习惯了穿着较厚的衣服,一下子脱得太多,孩子不适应,容易引来疾病;而在秋天,因为孩子刚从夏天过来,身体里还蕴藏着夏天积累的热,过早添加衣物,容易形成内热。在秋天适当冻一冻,慢慢过渡,孩子的耐寒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为过冬做好准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医理论:白天阳气上升,应该活动、劳作;夜里阴气上升,应该休息、睡眠。

阳是功能性的,是动的,属于热性,白天太阳出来,是阳气上升的时候;阴是物质性的,是静的、蛰伏的,属于寒性,入夜后,阴气开始上升。所以,在白天,我们精力充沛地活动,如劳动、学习、玩耍、吃饭等。而到了夜里,阴气逐渐上升,阳气被盖住了,人就会感觉到困,没有了活动的欲望。所以,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说要顺应一天当中的阴阳变化,来安排我们的生活。

养育实操

睡眠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孩子是在睡中长的。所以,一定要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让孩子白天活动、玩耍,晚上好好睡觉,并保证他睡眠的充足。

但是, 在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孩子头一碰枕头就睡着了,而有的孩子上床后却迟迟无法入睡。孩子入睡困难,是因为元阳太盛,阴气怎么也盖不住。非得等到夜深了,阴气特别盛的时候,他才睡得着。而到了早晨,阳气虽然上升了,但他还处于蛰伏状态,醒不来。要让这样的孩子早些入睡,必须在白天让他多活动,玩得累了,晚上睡得就快了。如果这种情况很厉害的话,可以去看看中医,吃药调理一下。

通常男孩的阳气重,女孩的阴气重。所以,男孩更容易出汗,睡觉更不踏实。

三暖三凉,常保平安

中医理论:《小儿病源方论》中的“养子十法”提到: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背暖。中医认为,人的背部是阳气汇聚之处,喜温恶凉,寒、风之邪最易侵犯而致病,所以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

养育实操:给孩子备个小坎肩,护住后背。但是,要掌握好暖的度,不可过暖。如果保暖过度,孩子背部出汗多,反而容易受风而感冒。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就是保护脾胃。孩子脾胃功能较弱,如果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无法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

养育实操:“肚暖”是孩子保健重要的一环,孩子睡觉时围上肚兜或肚围,盖好肚子,都是保持肚暖的一种好方法。

足暖。脚部是阴阳经穴交汇之处,是阴经走得最多的地方,而且神经末梢丰富,对外界最为敏感。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所谓“寒从脚下起”,就是这个道理。

养育实操:尽量保证孩子的鞋和袜子每天都是干燥的,如果湿了,要及时更换。因为潮湿会加快、加重寒冷引起的损伤。给孩子穿纯棉的袜子,而不要穿尼龙袜,因为它不透气、不吸汗。

头凉。头部喜凉恶热,因为人所有的阳气都汇聚在头上,而阳是要发散的,是要动的,你捂着它,发散不了,就会头昏脑涨。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 由头部发散,头热则会心烦、头晕,所以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

养育实操:在保暖上,要“重脚轻头”,保证孩子足暖、头凉,不要把头捂得过于严实,尤其是在室内。这样就能让孩子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心胸凉。“心属丙火”,穿着过厚,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让它正常撑展,才能发挥“宣发”、“肃降”的功能。

养育实操:孩子的衣着不要过于厚重,而且不要太紧,晚上睡觉时,被子不要盖得过厚,以免压迫孩子的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调理篇

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小版,要想让他健康地成长,就要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细心地调理与呵护。

“肾常虚,肺为娇脏,脾常虚,心为火为热,肝常有余”,这是中医对小儿五脏的认识,也就是说,小儿常有三不足:肾常不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而五脏与六腑是相连的:心与小肠相连,肺与大肠相连,肝和胆相连,脾与胃相连,肾和膀胱相连。所以,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就要小心呵护这三个不足之处。

肾常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的肾气、肾精不充沛,需后天饮食营养的不断补充、化生和充填,才能正常发育。

调理重点:肾脏承担着排泄废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任务,宝宝的饮食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肾脏的健康。

◆ 6 个月以下的宝宝要纯奶类喂养,1 岁内的小宝宝主餐要以奶类为主。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是最优质的、无可替代的食物。

◆母乳不足或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可以用代替母乳的配方奶粉来喂养。鲜牛奶并不适合于婴儿,因为鲜牛奶中所含的矿物质比人乳多3 ~ 3.5 倍,使得肾脏功能发育不完善的婴儿肾脏的溶质负荷增加,会对肾脏造成损害。配方奶粉的营养素成分接近于人乳,比较适合于婴儿的消化能力和肾功能。

◆在孩子的喂养中,营养素供给的均衡很重要,并不是营养素越多、越贵的东西就越好。比如有的妈妈认为孩子多吃肉长得好。实际上,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容易导致便秘及消化不良,会使肾脏因为负担过重而受到损伤。

脾常不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营养物质,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年人相对较多,但脾胃薄弱,消化能力较差,加上小儿饮食不能自节,容易为饮食所伤。

调理重点:孩子是元阳之体,生长发育特别旺盛,比成人的生长率要高很多、快很多,需要的营养物质也就特别多。而孩子自身所具备的物质基础又很少,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要靠大量食物的摄入来获得,所以,孩子胃肠的负担特别重。而孩子的胃肠还很幼嫩,一旦饮食不当,很容易受到损伤。

那么,怎么喂养,才能既保证营养的摄入,又不伤害胃肠呢?做到下面几点,就能使孩子的脾胃无伤。

◆食要有时、有节。孩子每天的饮食要定时、定量。定时吃饭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胃肠的消化液分泌也就有了规律,能够很好地将食物消化、吸收。每餐吃得适量也很重要,如果好吃的就任他吃到撑,很有可能伤及脾胃,导致胃肠功能受损。

◆食宜全、宜暖。要让孩子得到全面的营养,就不能养成偏食的习惯,否则孩子可能会出现某些营养过剩,而某些营养又缺乏。要给孩子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否则胃肠堆积着大量不能及时消化的东西,可能会变化成痰,积久而化热,成为致病的因素。因为胃喜暖而恶湿寒,所以,要保护好孩子的脾胃,还要控制他吃冷饮的数量,也尽量不要吃凉了的饭菜。

◆食前静,食后动。胃肠消化需要血液的支持,如果饭前活动量太大,血液都集中在肢体、肌肉等处,胃肠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就会影响消化。而吃完饭一直坐着不动,胃肠也会减缓活动量,造成食物在胃里停滞。饭后散散步,可以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

◆愉快进食,谨慎用药。吃饭的时候情绪愉快,不仅饭吃得特别香,而且消化也特别好。反之,如果在孩子吃饭时或吃饭前后责骂他,会使他的脾胃受伤。另外,有些药物会伤及孩子的脾胃,比如使用抗生素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腹泻,所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用药。

肺常不足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小儿肺脏娇嫩,在防御上不够有力,易为外邪侵袭。肺之气有赖于脾的精微充养,脾胃健旺,则肺气自固,而小儿脾胃不足,肺气也就弱了。

调理重点:宝宝出生之前,很多器官已经开始行使其功能了,但肺一直是“闲置”的。而宝宝刚一出生,这个在胎儿期最闲的器官马上就要开始进行大量的工作。从宝宝发出第一声啼哭开始,他的肺泡就已经张开,开始在空气中呼吸,肺也正式上岗工作,而且一生不再停歇。肺是呼吸道的终端,是过滤空气的地方,所以,要想帮助它减轻负担,一定要保证进入肺部空气的洁净。

◆保证家里空气的清新。尤其是孩子的房间,一定要定时通风换气,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保证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0 分钟以上。

◆不要在家里抽烟,更不能在孩子的房间里或当着孩子的面抽烟。

◆注意孩子的保暖,尽量避免因受凉而患呼吸道疾病。

◆及时治疗孩子的感冒,避免由上呼吸道感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在流感高发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不要带孩子在汽车多的马路边上玩,以防汽车尾气的污染。

治疗篇

孩子不舒服,大多和吃有关。中医有句话:小儿不知饥饱。所以,家长经常为两种情况而苦恼:一是孩子胃口太好,经常吃多了,吃顶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胃口不开,吃饭像吃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脾胃,从而影响到他的消化吸收,生长发育。

吃多了,饿一饿

古人认为:“若要小儿安,须受三分饥和寒。”而孩子往往又是不知饥饱的,好吃的吃个没完,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肠出现问题,营养无法正常消化,停滞在胃内,身体的其他器官都会因此而受到阻塞,就可能表现为发烧。

晚上不要吃得太多、太好。孩子晚上又哭又闹,睡不好觉,多半是肚子不舒服,胃肠有点儿痉挛。导致胃肠痉挛的主要原因,是晚上吃得太多,特别是肉类等高蛋白的食物吃得太多。本来晚上给胃肠消化食物的时间就不长,加上晚上活动量小、消耗少,食物就会停留在胃肠过夜。食物停滞在胃里,肚子就会不舒服。所以,晚饭不要吃得太晚,尤其是临睡前不要让孩子吃太多东西。

嘴红脸红,饿一饿。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节假日带着宝宝出去玩,爬山、游泳、野餐……孩子食欲很好,兴致很高。可是回家后就生病了,为什么?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停食着凉。因为吃了大量食物后,需要很强的消化能力,而孩子玩得出汗后,凉风一吹,就会着凉。着凉后胃肠功能减弱,其他的器官也会因此而受到阻塞。而身上的热量过高,发泄不出去,只能通过发烧来释放出去。所以,发现孩子食欲特别好,脾气大,嘴唇和脸很红,要饿个一两顿,或者只吃少量清淡的东西,直到他的嘴、脸和耳朵不红了,才恢复正常饮食。这样他就不会生病了。

父母必读相关链接

在古代的皇宫里,遇到皇子不舒服,太医就会想办法让他大哭一顿,或饿一饿,病就生不起来了。哭和饿都是在消耗,都是一种释放和发泄,将多余的热量释放出去,就可以避免生病。

不吃饭,捏一捏

有些孩子一到吃饭时就愁眉苦脸,毫无食欲,人也瘦瘦小小的;有些孩子平常食欲不错,可有时又突然不想吃了,嘴里还有酸臭的气味,甚至恶心、呕吐。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孩子多是患了积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积”。

中医认为,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方能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身体有“积”的主要病因

1.妈妈在怀孕期间营养不良,或宝宝是早产儿,先天肠胃功能不足;

2.孩子在饮食上经常饥饱无度,加之大人盲目给吃营养食品、零食,损伤脾胃;

3.婴儿时期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消化功能较同龄孩子差。

孩子有“积”后,大多表现为见饭不喜,没有饥饿感,但喜欢吃冷饮;面色萎黄,形体偏瘦,毛发稀疏、枯黄;脾气烦躁易哭,夜间入睡不稳,额头上出汗较多或面红耳赤,口中有臭秽气味;体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缺乏,血色素也偏低。

积食居家治疗法

宝宝有“积”,可以通过吃健脾、消积的药物治疗,但对有些宝宝来讲喂药很困难,并且见效慢。中医传统疗法即捏积,对治疗宝宝有“积”有其独到之处。捏积也称为小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腧穴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捏积的方法操作简便,方便易行,并且见效快,疗效好,没有毒副作用。方法为每天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推脾土:脾土穴经位于拇指螺纹面。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 次,每次推200 次,可治疗呕吐、腹胀。

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可用拇指揉此处,每天1 次,每次揉50 ~ 100 次,可治疗腹胀、食欲不振。

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可用食指和中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 次,每天1 次,可治疗腹泻。

捏脊4 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推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 次,可治疗厌食、腹胀、腹泻。

推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可用食指和中指推动按摩此处, 每天1 次, 每次100 ~ 200 次, 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捏积VS 捏脊

捏积和捏脊其实指的是同一种方法。捏积是俗称,指的是消除积滞存食;捏脊是指捏的部位在背部脊柱部分。目前教科书上统称为捏脊。

2款伤食药膳

山药粥

山药100 克洗净切薄片,小米100 克洗净后加水适量,旺火煮开,然后文火慢煮至成稀粥状,分次喂服宝宝即可。

消食健脾粥

莲子15 克,芡实15 克,山药50 克,扁豆15 克,焦山楂15 克,炒麦芽15 克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开20 分钟后去渣,再放入粳米200 克熬煮成粥频服。

此粥可调节、增强消化功能,有健脾、消食的作用。

8 大民间偏方,中医解读对与错

所谓的“偏方”就是老百姓在长期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并在实践中经过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才能一直延续下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中医专家对偏方的专业解读吧。

偏方1:神奇的炒米糊

将大米炒糊,再加水煮沸,然后在汤里加少许奶粉给腹泻的宝宝喝,可以有效止泻,帮助宝宝恢复健康。

中医专家解读:用炒过的大米碾成粉冲泡后服用治疗小儿腹泻,是简单易行的民间验方。治疗消化不良的焦三仙(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就是家喻户晓的中药,经过炒炙焦黄的谷稻芽(大米、小麦)具有消谷积、化肉食、运脾收敛的功效。所以,宝宝患轻型腹泻或在腹泻恢复期,都可以用这个验方辅助治疗。

偏方2:能止泻的野草

遇到宝宝腹泻,可每天用鲜马齿苋100 克,洗净煎汤,加2 小勺红糖,给孩子喝汤。通常喝3 天后见效,一周内痊愈。

中医专家解读:马齿苋本身就是一味中药,具有清热、利湿、止痢的作用,常用来治疗腹痛、肠炎、红白痢疾,如果应用鲜药作用更好。

偏方3:用鸡内金化积食

宝宝吃多了积食,可以用鸡内金(鸡胗外面的一层膜)晒干,然后捣成粉末,用温水冲开,让宝宝连渣带水喝下去,虽然难喝,但很管用。

中医专家解读:这个偏方很有科学道理,也符合中医理论。鸡内金具有消食化滞的功效。在我们宰杀鸡鸭等鸟禽类动物后,打开鸡(鸭)胗就会发现里边包裹着许多泥沙,可见其消化的能力有多么强大!在农村,许多人家都会积攒几个鸡内金,放在锅里微火焙干,宝宝积食时研成细末喂给他吃,疗效非常显著。就是在今天,鸡内金仍大量被临床医生用于治疗纳食不香、腹胀腹痛、脾胃虚弱的患儿。

偏方4:鸡蛋黄→湿疹克星

把煮熟的蛋黄放在铁勺内翻炒, 炒出油来,然后用这种油给宝宝抹在长湿疹的部位, 不仅能治疗湿疹,还能令小脸皮肤变光滑。

中医专家解读:这是民间治疗小儿湿疹的一种方法,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一种成分:糠馏油,这种油是从鸡蛋黄内或从米糠中提取的,用于治疗各种有渗出性的皮肤病。当然,这种油不是对所有的皮肤病都有效,还是要在医生指导下对症用药。

偏方5:好喝止咳的萝卜蜂蜜汤

将一个白萝卜洗净,掏空中心后,放入100 克蜂蜜。把萝卜放到碗里,隔水蒸20 分钟。吃萝卜喝汤,每天2 次。

中医专家解读:萝卜既是蔬菜又是药材,具有宽胸理气的功效。萝卜子又叫莱菔子,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有润肺止咳、消胀理气、化食通便的功效。蜂蜜更是润肺的要药。此方作为家庭食疗保健服用可以,但是如果痰液较多,咳嗽很重,则不宜加入很多蜂蜜,因为蜂蜜甜度较高,更易引起咳嗽。由于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不适于1 岁以内的小宝宝服用。

偏方6:鸡蛋、银币可祛风

遇到宝宝受风感冒,可以将鸡蛋带壳煮熟剥皮,将蛋黄取出后,放入一枚银币,让蛋清包住银币。蛋清外面再用一层纱布包住。趁鸡蛋热的时候,用它轻推宝宝的额头、太阳穴, 过一阵子银币会变黑。将变黑的银币用柴灰或布擦净,再重复上述动作。

中医专家解读:这个方法实际就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的刮痧。现在市场上有专业刮痧用具,不用像以前那么麻烦了。用鸡蛋清包住银币只是起到缓冲的作用,银币变黑并不能说明病情的轻重或治疗有效。因为银币接触空气后发生了氧化,自然就会变黑。建议较小的婴幼儿不要使用此方法,因为小儿皮肤娇嫩,很容易损伤。

偏方7:酒“拔”凉气

口内含酒对着宝宝的肚脐眼往外吸气,直到感觉口内发麻为止。这种用酒拔凉气的方法,可以缓解孩子肚子因为受风疼痛的症状。

中医专家解读:这个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卫生,最好不要用。现在有许多药物和治疗手段可以治疗小儿的胃肠痉挛,比如中药脐部贴敷或中药穴位导入,都能及时帮助孩子解除痛苦。

偏方8:吃些小药保平安

家里有小宝宝,要常备些小中药,经常给孩子吃着点,可以预防不生病。老北京不是有这样的俗语吗?“吃点导赤丹,小儿保平安”;“有病没病,至宝锭”。

中医专家解读:这种说法在几十年前很流行,那时医疗条件还比较差,有些小病可以用一些小药对付一下,但现在这个方法已经不科学了。不问情况随便给孩子吃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任何药物使用得当可以治病,使用不当就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经常给孩子吃药,机体内会产生抗药性,等真正要用药时就会出现效果不明显或不起作用的现象。

猜你喜欢

偏方胃肠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鱼胆偏方不可信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偏方消牙痛
闷声赚钱偏方
偏方治疗感染化脓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