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发行纸币再研究

2009-04-29王宣瑞

中国钱币 2009年4期
关键词:横式萧县纸币

王宣瑞

1938年8月上旬成立的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最早建立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随即发行的萧县地方流通券(最初是用民间钱票加盖印章发行)也就成了华中抗日根据地最早发行的货币之一。

萧县地方流通券在华中抗日根据地货币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开拓性、示范性的意义,地位非常重要和突出,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收藏家对其也有浓厚兴趣。

一 萧县地方流通券以往发现品种的归纳评述和新见品的发现

关于萧县地方流通券的面额券种和印刷版别,已经公开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7月版的《徐州纸币大观》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的《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其中关于萧县地方流通券的版别品种,现综合两书介绍如下:

1角,仅见记录,未见实物。

2角,《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介绍为:年份1939,正面图案帆船,正面主色深绿,背面图案花符,背面主色深蓝,牛皮纸印刷,竖式,纸币号码095471,但并没有附图。

2角5分,首见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图片首次公开于《徐州纸币大观》。

5角有5种——

第一种,首见于《安徽钱币》1995年第三期,图片载于该期封面,《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介绍为:年份1939,正面图案帆船,正面主色深绿,背面图案花符,背面主色红色,票幅55×105mm,道林纸印刷,竖式。

第二种,《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介绍为:年份1940,其余与第一种相同,但并没有附图片。

第三种,《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介绍为:背面主色浅蓝,其余也与第一种相同,但也没有附图片。

以上第二、第三种,言之凿凿,当无不实,很遗憾没有附上图片,故此说服力稍弱。笔者认为,以上第三种与第一种,其实版别一致。颜色差异在区币中很普遍,收藏研究一般没有必要作为独立版别对待,更何况同一品种在不同出版物上的图片颜色也会有误差。年份差异则要具体分析,就萧县地方流通券而言,已知发行年份有民国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两种,但是从现存公开能够见到的实物看,纸币图案上并没有印上年份,而是发行时加盖的印章上标明“二十八年发行”字样,标明“二十九年发行”的实物此前还没有见到公开图片。

第四种,据《徐州纸币大观》称“……又中国革命博物馆藏有民国二十九年版‘萧县地方流通券伍角券,竖式,票幅与前述伍角券相同,设计相似,券面中间横栏内书‘萧县地方流通券券名,其上是主图半圆内树木、山村,其下是面值横书伍角;四角的面值,左上角右下角是‘伍,右上角左下角是‘50,下端‘中华民国廿九年印,上端是编码,券面朱红色”,但书中并无图片;《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也基本上是这个说法,也同样没有附图片。这里要说明的是,《徐州纸币大观》所称有误,第四种5角券其实并不存在。错误的产生,主要源于笔者,作为《徐州纸币大观》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笔者的记忆有误才导致《徐州纸币大观》中的这种说法。①

第五种,《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第114页称“萧县地方流通券以伍角券为主,其主要特征是竖式版(也有横式版的),正面为……”,其中“也有横式版的”说法,我们认为容易产生歧义,不知道是说萧县地方流通券5角券有横式的,还是说萧县地方流通券有横式的?如果是说5角券也有横式的,那么这种说法出自何处,我们没有查到,或许是源于某回忆录。所以是否有横式伍角券存疑。这样能落实的仅第一、二两种,此两种也只是加盖年份的不同。

1元有2种——

第一种,《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介绍为:年份1939,正面图案花符、壹圆,正面主色深绿,背面素背(无图案),牛皮纸印刷,横式,票幅没有介绍,没有附图片。

第二种,《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介绍为:年份1940,正面图案亭台,正面主色浅蓝,背面图案树、山村,背面主色红色,道林纸印刷,横式,票幅没有介绍,有附图,但附图文字介绍又为年份1939,图片较小、不够清晰,无法确切辨认。

以上便是2005年10月份以前,对萧县地方流通券版别发现与研究的基本情况。其中,《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附图披露的5角券、1元券,贴有标签编号,据说是安徽省博物馆的藏品。

2006年夏天,安徽省萧县龙城镇辘湾村一农民家拆老房子,在墙缝中发现了数枚萧县地方流通券,经观察实物,共有4种版别。

5角2种——

第一种:正面图案帆船,正面主色深咖啡色,背面图案花符,背面主色浅蓝色,票幅58×110mm,道林纸印刷,竖式,正面号码为红色圆体6位数单号码,背面盖蓝色椭圆形三排字印章“萧县/地方流通券/二十八年发行”(封三图1、2);此票实物我们认为与《安徽钱币》1995年第三期首先披露的为同一品种,《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一书中的记载与我们观察的实物,在颜色、规格上面误差很大,有待对比核实。

第二种,正面图案为亭园景色(据考为杭州西湖小瀛洲九曲桥上的开网亭),正面主色棕色(浅咖啡色),背面图案花符,背面主色蓝色,票幅128×69mm,道林纸印刷,横式,背面盖红色圆体6位数单号码,蓝色多边形三排字印章“萧县/地方流通券/二十八年发行”(封三图3、4);此票实物为迄今首次发现并披露,存世尤罕。

1元2种——

第一种,正面图案为杭州西湖开网亭景色,正面主色墨绿色,背面图案也为湖边房舍宝塔,背面主色红色,票幅113×61mm,道林纸印刷,横式,正面红色圆体6位数双号码,背面盖蓝色多边形三排字印章“萧县/地方流通券/二十八年发行”(封三图5、6);此票与《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介绍的第2种1元券,应该为同一个品种。

第二种:正面图案花符、面额,正面主色深绿色,带浅棕色底纹,背面主图为湖边房舍宝塔,背面主色棕色,票幅有两种147×76和139×71mm,道林纸印刷,横式,正面号码为红色圆体6位数双号码,背面盖蓝色多边形三排字印章“萧县/地方流通券/二十八年发行”;这种1元券,图案、颜色、票版规格等没有差异,却有两种票幅,两种票幅差异达长8mm、宽5mm,这显然不属于一般的误差,那么这个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这是需要分析研究的,或许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发行状况。

此票与《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介绍的第一种1元券,从正面看似乎为同一种,但该书介绍的1元券却是牛皮纸印刷、素背即背面无图案。而该书也并没有附上图片,这里无法作出进一步的对比判断,只能推测这种牛皮纸印刷的单面票,极有可能是一种试印样张。

以上的发现是豫皖苏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研究中的一件喜事,值得庆贺。但到今天,萧县地方流通券1角、2角券的实物还没有见到,是否还有1元面额以上的券种,都还不清楚,已经发现的萧县地方流通券各个版别的数量也极其稀少。所以对萧县地方流通券版别的对比、认定工作还远没有结束,我们期待着还会有新的发现。

二 萧县地方流通券发行量问题

彭雪枫在1940年2月26日发给中共中央的关于豫皖苏边区财政经济状况的电文中说:“萧县去年征收公粮800余万斤,已发地方流通券30余万元,其余田赋税收均尚未整理就绪,但估计可得数量可在永城以上”②。这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关于萧县地方流通券发行量的唯一说法。我们分析这里的含义是,从开始发行萧县地方流通券到1939年底,萧县地方流通券共计发行了30余万元。那么,萧县地方流通券从开始到停发,总共发行了多少?我们认为,纸币的流水号码,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纸币的印制数量,市场中流通的钞票号码,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纸币的发行情况。而且,考察各个根据地的情况,尤其小区域根据地所印制的纸币,限于技术和材料的限制,“供需矛盾”很突出,基本上都是随印随发,不会有多少储备。也就是说,萧县地方流通券基本上应该是印多少就发多少的。根据已见钞票实物的流水编号,萧县地方流通券2角券仅知道有序号为095471一张,竖式5角券最大序号为885410,横式5角券最大序号为049887,小1元券最大序号为233054,大1元券最大序号为094989,再综合其它间接资料分析,我们认为,萧县地方流通券的实际发行量当在80万元以上,甚至会突破100万元。

三 2角5分券是否已经发行

现存的2角5分券,见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图片首次公开于《徐州纸币大观》,是一张无号码、无印章的未发行票。有人据此认为萧县地方流通券2角5分券并没有发行。我则认为虽然目前缺乏资料证实2角5分的发行,但资料缺乏在区票的研究中是常见的现象,很多品种,都是实物的发现弥补了史料的不足。所以,2角5分券到底是否发行,还要等待实物的进一步发现。

四 民国29年版萧县地方流通券问题

多篇文章和多部专著都介绍说,萧县地方流通券分别于民国二十八、民国二十九年发行,特征是图案一样,只是纸币背面分别加盖年份不同的印章。最初的说法,来自首先披露萧县地方流通券的1995年第三期《安徽钱币》梁恒孝先生《淮北发现“萧县地方流通券”》一文,但并没有附图。2008年第一期《中国钱币》杂志,姚杰先生《豫皖苏根据地早期抗币试考》(以下简称《试考》)中也明确提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萧县地方流通券5角券(版式与上述第一种5角券相同),背面加盖印文为“萧县/地方流通券/二十九年发行”的三排式印章。这似乎可以明证萧县地方流通券确实存在加盖“二十九年发行”的民国二十九年版。遗憾的是,“试考”中也没有附上图片[编者按姚文原附有图片,因篇幅原因,未随文刊出]。

后来,笔者又致电梁恒孝先生核实情况,庆幸的是,梁先生当年也留下了“二十九年发行”这张5角券背面的清晰图片。他欣然答应将图片寄来供我参考。实物证明,民国二十九年发行的5角券确实存在。

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萧县地方流通券正式印行时间,主要在1939年7月-1940年10月间(实际印刷、流通时间应该到1941年“皖南事变”后不久)。由上述可知,到1940年2月26日之前,萧县地方流通券的发行量,不过30多万元,而我们推算的总发行量至少达到80万元,就是说至少有50万元是在1940年发行的。但我们所见的最大号码的萧县地方流通券,背面加盖的印章都是“二十八年发行”而不是二十九年。就是说,1939年萧县地方流通券的实际发行量,就已经达到至少80万元以上,与彭雪枫的电文严重不符。但我们恐怕不能够说彭雪枫在1940年2月26日发给中共中央的关于豫皖苏边区财政经济状况的电文中,隐瞒了大部分的发行额,因为毫无此必要;也无法想象萧县抗日民主政府会向新四军四师和彭雪枫隐瞒实际的发行额,因为同样没有这个必要。合理的解释就是,1939年、1940年发行投放的萧县地方流通券,背面加盖的绝大多数都是“二十八年”字样的印章,只有极少一部分加盖的是“民国二十九年”字样的印章。

我们再进一步推想,发行者的初始想法,是要在不同年份发行的纸币上盖印不同的印章,以示区别,并且已经盖印了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印刷厂转移导致印章丢失、损坏等等可能的情况,以致在1940年发行的绝大多数萧县地方流通券上仍然盖印“二十八年发行”的印章。

五 民国29年萧县地方兑换券5角券性质问题

姚杰先生《试考》提供了很多信息,引用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但遗憾的是,姚先生关于民国二十九年版萧县地方兑换券5角券也是由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发行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抗战初期,萧县地方上有三个政府,南部的共产党抗日民主县政府、北部的国民党流亡县政府、占据县城的日伪县政府。共产党抗日民主县政府、国民党流亡县政府几乎在同时各自发行自己的货币。

关于“流通券”、“兑换券”的分别。笔者在徐州西部、萧县周边地区走访多处,了解到现在的当地民间,老人们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如何区分“新四军的钞票和国民党的钞票”,说“流通券是新四军的”,“兑换券是国民党的”,为什么呢,因为国民党县政府自命正统,延续一贯的货币称谓、属性(有所谓“国币兑换券”、“兑换国币”等不同说法),对所发行的钞票自命为“兑换券”,暗含有可以兑现的意思,甚至有的地方在发行时也大肆宣扬以欺骗百姓,到何年何月可以兑换法币和现洋之类!新四军发行货币,只是在根据地解放区内流通,为了跟国民党有所区别便称作流通券……这是民间的说法。

放眼全国,除了个别情况以外,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大抗日根据地内的抗日民主县政府,凡是发行纸币的,确实都以叫做“流通券”为主;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国民党地方政权所发行的纸币,则绝大多数都叫做“兑换券”,叫“流通券”的则确实很少。这个实际情况,与徐州西部、萧县周边地区民间的说法很吻合。

具体到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既然开始已经发行了“流通券”,并且从以上已经发行的众多版别完全能够满足有限的区域市场需要,完全没有必要在第二年改叫“兑换券”,并与同年仍在发行的“流通券”并行使用,这与情理显然不通。

更何况国民党县政府也叫“兑换券”,则抗日民主政府的货币名称绝对不可能与其相同。

从这张5角券的实物看,背面印章“萧县县长”(《试考》中释为“萧县县印”有误)是国民党地方县政府对县级官长的习惯称呼,正面英文签字则与已经确认的为国民党萧县地方政府所发行的民国30年版“萧县地方兑换券1元券”(封三图7、8)完全相同,都是国民党萧县县长朱大同的英文签名(D.T.chu)(封三图9、10)。而且,这张1元券上印明“更换新版”,显然,这所谓新版之前的“老版”就是民国二十九年版!券面的人像也不是一般认为的刘瑞岐,而是朱大同。仅此一点,就可明证民国二十九年版萧县地方兑换券5角券不是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发行。

总之,这张民国二十九年萧县地方兑换券5角券,是国民党地方县政府发行,而不是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发,应该再无异议。

注释:

① 这个说法缘于笔者在多年以前(大约是1999年)参观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一次革命根据地货币展,在展览上笔者见到一张萧县5角券,当时由于对萧县地方流通券的了解不深,也没有过多在意,所以记忆不深。在参与编写《徐州纸币大观》时,凭记忆写下了上述有关文字。造成了又一版别。2005年版的《中原革命根据地货币史》在编辑时,有关人员也到过徐州了解情况,所以他们可能也部分地采用了上述的说法。在此特更正本人在2003年版《徐州纸币大观》中的这个错误。

② 《中共商丘党史资料选》第一卷文献,318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金德平)

猜你喜欢

横式萧县纸币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本期检测题、易错题专练参考答案
华艺园林建设的萧县街头游园
消失的纸币
安徽萧县通联站站长——刘云升
浅论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猜纸币
猜纸币
横式书法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