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片《路漫漫其修远》赏析

2009-04-29

新闻世界 2009年4期
关键词:主创人员格调老先生

仲 倩

近年来,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节目选题立项,《无锡籍中国名人》战略应运而生,无锡早年在各领域出现的杰出人物,大都被列入计划名单。一代“红学”大家、国学大师、考据专家冯其庸先生也被列为其中的一项选题,经过近两年多的艰苦拍摄与积累,七集大型系列专题片《路漫漫其修远》已经问世,全片以主人公自身成就为主线,营造了一种具有冯其庸先生鲜明个性特点的文化基调,用平实的文字、丰富的史料和精美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冯其庸先生的成长过程、在“红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及其个人对文史、书画,特别是考据等方面的执着追求,全面完整真实地解读了冯其庸先生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的缘由。片中既有情景再现的往事、名家挚友的点滴回忆;曹雪芹的家世研究、红楼梦的版本研究;又有大师个人的诗词、书画赏析,还有历历在目的考古追求。使得七集专题片被充盈得丰润而别致、真实而饱满,再加上精心选择的创作及表现手法,其艺术价值可见一斑。在各媒体播出后即获高度评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观摩之后,觉其在人物形象树立方面颇有特点:

一、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再现”主人公成长过程

纪录片的创作是把过去或现在的事用影像的手段进行人性的还原和记录,并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在纪录片中使用情景再现是已被广泛认可并使用的一种手法,它能够将已经逝去的情景通过各种手段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路漫漫其修远》的第一、二集中,冯老先生的个人成长经历是作为主脉一以贯之的,怎样真实却又生动地描绘已逝光阴中的旧事,情景再现便成为首选。早年冯老先生在无锡前洲镇冯巷的孩童时代,便是请小演员来演绎的。冯老先生的少年时代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家境非常贫寒,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并非常刻苦,为什么冯老先生如今的书斋要起名为“瓜饭楼”?跟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辛酸岁月密不可分……这些时过境迁的往事只凭片言只语的叙说,是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完全展示在观众眼前才有说服力,只有变成影像才会常驻观众心间,于是主创人员就用“故事手法”再现了冯老先生的孩童时代,小演员的选择、私塾原址、当时的孩童着装、冯老先生那时酷爱的《三国演义》等书目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等等,都透露出主创人员的巧妙心思,再加上这段早年往事是用黑白片的效果表达出来的,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怀旧感及陈年往事的追忆感。青年时代的冯老先生凭借早年的自学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这一时期的画面则是用彩色原色表达的,象征着那一时期的朝气蓬勃。两个阶段、两种色彩,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的或辛酸或意气奋发,形成了比较鲜明、明快的印象,投射到观众心目中也就非常深刻了。

二、用镜头的叙事能力“表现”人物特点

冯老先生的个人成就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红学”研究;二是个人兴趣爱好;三是“考据”研究。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如果只就事论事地叙述,很难为观众理解。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种困难,主创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最终采取了用镜头说话的方法。以“红学”研究中的版本研究为例,由于其学术性较强,生涩难懂,不易与观众形成共鸣。在拍摄过程中,他们便采取了用镜头叙述的方式,镜头的叙事功能在本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纪录片之所以有力量,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镜头的叙事功能具有打动人心或震撼人心的品性,而要展示这种品性,只有将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通过镜头叙述,还原真实,再现真实,变晦涩为通俗,才有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在这段拍摄过程中,首先,用特写告诉观众《石头记》的早期抄本一共十二种,在这其中己卯本为何是早期抄本中迄今为止唯一知道抄主是谁的本子?为何只有庚辰本是现存《石头记》乾隆抄本中最好、最珍贵的一种?这个本子上怎会还保存了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大量批语?己卯本和庚辰本之间有何关联等等。这些都是用镜头语言来表达的,各种版本、批注、避讳字等等大量的特写镜头语言,还有诸如影视资料、戏曲资料;书籍、刊物、诗词、书画;西域地图、地貌等等镜头语言,都成为主创人员与观众进行沟通的良好媒介,使原本深奥难懂的学术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明了于心了。

三、用人物采访“表现”主人公个性特点

冯老先生爱好广泛,个性鲜明,成就突出,怎样展现其特点及大家气质的形成,也成为主创人员的一块心结,首先必须围绕他了解三组人群,一是古代名人玄奘、李白、苏轼、王羲之、徐霞客,乃至张骞、班超、高适、岑参、李颀等人;二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老师钱仲联、钱穆、朱东润、顾廷龙、唐兰、王蘧常等人;三是直接受其艺术影响的诸健秋、张潮象、朱屺瞻、刘海粟、谢稚柳、唐云、周怀民、启功、许麟庐、侯北人、杨仁恺、周绍良等人。要了解这些人物对冯先生的影响,还有被采访者心目中冯老先生的形象,工作量非常之大,而且并非一蹴而就,查阅资料,网上查询然后告诉观众?这种方法都被否定,最终选择了运用大量的采访来描画人物个性,通过对良师挚友、同事的采访这一问题才得到真正解决。个体不同,对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于是采访所留下的口述在各领域、各层面都展现了一个不同的冯老先生。在每集的开篇,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组集中采访的镜头,同时这种方式也贯穿于七集的作品当中,只不过每集的采访更加细致,更加针对当时的情景,这对于主人公个性的提炼起到了补充说明,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很好地将人物个性特点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四、用情与境“表现”营造作品格调

一部作品能否产生艺术的整体感,构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最主要的就是要看它是否创造出了统一而又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就是气氛、情绪、韵律所确定的一种格调。《路漫漫其修远》最初与最终留给观众的印象都是一个“文”字,这种“文”中透露出的是一种艺术作品的整体感和醇熟感,既符合人物本身的个性品位,又符合人物本身的成就所展现的大家风范。在七集作品中,主创人员除了通过对人物个性的描述、主要成就的展现外,主要是通过“情”与“境”的相互交融及创作制作手法来实现这种格调的整体性的。冯老先生一生执着研究学问,对于家事、家人并非严谨刻板。在第五集中,主创人员有幸采访到了他的夫人夏菉涓教授,她回忆起当年为了支持他出国考察,自己隐瞒身患重病的事实,坚持独自手术,待到冯老先生归来得知情况,老泪垂垂,心痛不已,很好地表现了冯老先生儿女情长的一面。这种情与境的结合恰到好处。又如:作品每集的开篇与片尾冯老先生的油画像,配以富有沧桑感的老电影胶片的处理方式;整部作品配音的语气处理、音乐的选择、文字的朴实感等等都为这种格调的整体性起到了增枝添叶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空镜头的使用上也配合了这种格调的统一。作品中中国人民大学长廊、老树、老楼画面;老人大窗口、常春藤、青砖老城墙、盛开的牵牛花、北京外景、地上吹落的黄叶、悬崖上的树、北京胡同等等的使用,都为作品的格调增添了一抹或浓或淡的色彩。特别是冯老先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永远在行走的学者”,主创人员为了在观众心中留下契合这种印象的形象,反复使用冯老先生坚毅独行的足部特写镜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直达观众内心深处,并与之产生了共鸣,不断印证“再现”了主人公的人生格言。

还有就是片中的宣传插片也非常值得研究。七集《路漫漫其修远》共有三种宣传插片,插片内容为人物形象的概括,每集播出两至三次,内容穿插安排、不尽相同,都是对冯老先生的客观评价。虽然简单概括,但反复提示观众目前收看作品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人物是谁?人物的成就是什么?人物的个性特点是什么?虽为提纲式的点评,但提炼的是人物个性的精华所在。这种效果也为本片的格调增添了些许情趣,由于宣传插片每集穿插两至三次,其跳跃感也打破了学术研究的沉闷感与考据研究的枯燥感,为营造意境、创造格调打开了一扇清新的窗。■

(作者单位: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总编室)

猜你喜欢

主创人员格调老先生
怀臧克家老先生(外七章)
绿洲里的老先生
好新闻在于发现
继续向前跑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如何打造高格调的农产品
一盏台灯如何提升格调?FLOW LAMP阐释何为极简与优雅
法式新格调
中国动画创作特色化的创新研究
运动,是一种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