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04-29夏毓清
夏毓清
[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本文论述如何针对农村实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村人口文化权利、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日益富足,在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好的发展,农村文化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机构建已初具规模。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相对稳定。以笔者所在合肥市瑶海区为例,乡镇文化站均有两个以上编制,并保证有一人在编在岗。成立了文体团队和文化辅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市场义务监管员队伍。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乡镇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人,新建和完善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拖。乡镇均有文化站。并建设了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中心,配套了灯光音响舞台桌椅。乡镇、村(居)基本建有宣传栏,村(居)建有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电脑。建设或正在建设文体活动广场,有的社居委还投资建设了农民戏台、健身路径、文体活动大院等,在新建的自然村配套了健身设拖。乡镇文化站均配备了数字电影机。
农村文化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一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有序推进。杜鹃花工程、农家书屋工程、“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农村文化的内容,为农民提供了多样的文化产品。
第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农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始启动,经过普查、评审、整理、登记、建档,建立了文物和非遗数据库,确认了一批文物和“非遗”资源。近年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以历史人文资源为主要内涵的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已呈现出生机。如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美食文化一条街已成为磨店乡乃至瑶海区的一张特色名片,该乡的少茎湖综合旅游开发、李氏宗祠和李家庙恢复重建等都有了一定进展并申请立项。
第三、农村文化活动得到培育和发展。
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乡镇在重大节日期间或配合中心工作,相继组织开展形式各异的文体活动。如农民运动会、农民篮球赛、龙舟赛、春节传统庐剧戏曲节、依托校园资源举办六一文艺调演并为村民巡回演出等。有时为了参加各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文化站还聘请省市级专家精心辅导来提高农村文化人才的文艺表演水平。
二、农村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首先是思想基础不够牢固。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难以体现出绩效。其次是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乡镇文化干部及村级文化辅导员的文化体育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有的村文化辅导员空缺,有的由村干部兼任的文化辅导员根本无暇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第三,群众基础不够牢固。群众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受益者。由于受经费等因素的限制,文化下乡活动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农民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给赌博、宗教迷信活动留下渗透的空间。另外,根据调研了解,农民自身文化娱乐活动形式较单一:部分村居90%女性业余时间选择看电视。60%中老年男性及部分中青年妇女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以搓麻将为主,青少年业余时间大多选择上网。而在乡镇与城区结合部,业余时间从事健身活动、戏曲文艺活动的群众则逐渐增多。第四,文化体育设施不够巩固。虽然我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近年来有了较明显的改善,但由于文化建设缺少立法,文化设施的建设可多可少,设施建设的欠账增多,如:乡镇文化站离国家规定的达标条件还有很大差距,村居文化室配套设施设备匮乏,阅览室书报存量小、种类少,不能满足阅读需求,群众健身器材稀缺等。
第二、农村文化建设经济支持不够有力。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政府用于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远远多于农村,再加上财政分级管理,地方财政有的仅是“吃饭”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落实财政的1%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导致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不足,与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支出相比,支出总量偏小。与此同时,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文化仍然缺位。
第三、文化惠民工程未能充分发挥预期的作用。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家书屋、2131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下乡工程的建设,上级都是一次性投入为主,没有年度运行经费、工作经费等后续配套资金的支持,这样建起来的项目工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由于缺乏对农民实际文化需求的调查了解,文化下乡活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四、农村文化市场呈低层次缓慢的发展。
由于农村的区域局限性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缓慢。目前,农村文化经营户较少,仅有网吧、书报刊、游艺室近十家,并呈现出规模小,设备简陋,服务水平不高,消费品种单调的局面。
三、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现代化建设理应是全方位立体的,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应包括文化领域等软件设施的建设,否则,GDP再高都不能算是现代化强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四位一体”的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农民的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无法实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也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战略,建设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真正纳入本地区、本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并纳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各级干部晋
升考核指标。
第二、加强健全法制规范,保障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农村普及义务教育令人瞩目的伟大成效不可否认国家教育法制的重大作用。国家法律规定义务教育的目标、措施及财政保障使发展教育由“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各级领导承担起了刚性的责任,“普九”老大难任务基本顺利实现。而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的立法工作未受到重视,使文化工作呈现因人而兴、因人而废的无法规可操作的生存态势。为此建议:文化建设法律化,把农村文化的基本要求、重要措施、政府职责、体制机制创新、财政保障、绩效考核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以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文化资源配置的公平性、财政投入的稳定性。在此要强调:中央两办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其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各级人大在审查监督财政收支计划制定实施时,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窗口,是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平台。由于受社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乡镇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和自身发展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如经费、设施、专业人才、管理等方面。为此建议,政府把乡镇文化事业置于公共财政的阳光下,把文化站必需的正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其次加强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严把人口关,对新人员进行技能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着力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热爱农村文化事业、相对稳定的文化工作队伍。深化人事、工资、劳动三项制度改革,由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实行垂直管理,进行人、财、物、事集中管理,如同教育部门管理教师和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央和我省已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并确定了配套资金。我市县区乡镇应抓住政府加大投入的机遇,认真谋划项目,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文化站建成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广播影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阅读、科技推广培训、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
第四、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文化惠民工程实效。
针对一些重大社会文化惠民工程存在后续配套资金缺乏,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建议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配套文化设施日常运转和维修更新经费,使惠民工程能真正运转。要尊重农民的文化权利,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请农民自主“点菜”,选择喜欢的演出剧目、影片、书籍及其他文化活动内容。让文化惠民工程真正发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五、推动农村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要进一步挖掘农村历史人文资源,吸引大企业、大资本、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民经营“农家乐”等文化休闲产业,组织农民外出考察,提高“农家乐”服务内容和质量。将这些人文、生态、休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建立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农村文化产业园区。
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在中国农村这个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农村文化将迎来一个丰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