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章:书画双绝的艺术大师
2009-04-29高德罡
高德罡
白寿章(1897~1973),原名锡庚,宇寿禅,南和县河郭乡左村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大师,其作品继承国画的传统意蕴,又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时,他还是一名教育家,在美术教育岗位执教40余年,桃李无数,有成绩优异者更继承先生的衣钵,成为日后美术界的栋梁之才,如已故的河北美术协会主席田辛甫,即是白寿章的高足。
白寿章出身书香门第,7岁入私塾,诵读“四书五经”,蒙学阶段,就已经显露出在书法上的天赋。家人见其天资聪颖,尤对写字痴迷,就授之以《玄秘塔》碑帖,令其每日课字。从此,白寿章朝夕揣摩,寒暑不辍,书艺大有长进。就读高等小学期间,白寿章的柳体楷字已经初具其形,这时,他已不再拘泥于柳家一体,而是遍采众家之长,上溯汉魏下迄宋元,博览名帖,且能模拟肖似。为了寻访临摹素材,他殚精竭虑,用尽浑身解数。有一次,年纪尚幼的白寿章不顾路途遥远,徒步到离家四五十里的沙河,将当时尚留存于世的颜真卿的《宋景碑》全文拓下,反复研习,几近痴魔。
古语云,“书画同源”。白寿章在习字期间,受庙宇壁画和演义小说插图的影响,也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摹写碑帖的同时,临习《芥子园画传》。书与画双管齐下,并举不悖,为白寿章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他创立独特书画风格埋下伏笔。
18岁那年,白寿章考入邢台省立第1 2中学读书。多年的积累,再加上读书期间视野大开,白寿章的创作意识渐渐觉醒,他已经不满足于仿效古人,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书艺风格。在绘画上,他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芥子园画传》的临习,对个人画风也有所思考。为此,他常到古董店欣赏古人字画,对文人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爱青藤、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任伯年等人的作品,从而奠定了攻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白寿章考取了国立保定高等师范美术专科学校,与王雪涛结为同窗好友。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欧风美雨在传播新观念的同时,也否定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反映到绘画上,表现为崇洋风气盛行,有些绘画界人士甚至认为中国画不科学,鼓吹以西洋画法取代传统绘画。白寿章和王雪涛等人不盲目崇洋,身体力行,为国画张本,坚持继承、学习中国绘画传统,并在诗书画三结合方面,沿着传统文化的脉络摸索前行。
从保定美专毕业后,白寿章回到家乡执教。其实,按照他的学业成绩,本来可以谋到一个更好的职业,但当时祖父年事过高,家庭境况有些拮据,为照顾老人,担起家庭责任,他只好回到本县。回乡后,他先是在高小教书,后来又到南和简易师范学校做教员。当时的白寿章年仅24岁。在他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时,便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1年,白寿章到邯郸大名的省立第七师范担任教员。大名师范是一座比较正规的学校。当时有高师、初师共十几个班,每班每周都排有两节美术课。白寿章一人除担任全校的美术教师,还负责一部分语文教学,负担繁重。然而,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承担了这繁重的任务。
初到学校,学生只是听说白老师才华横溢,书画双绝,但并未在现实中真正见识过这位老师,学生们原想,白老师这么有名气,一定是个洋绅士,才符合当时艺术家的时髦形象。直到一见面,他们才知道,传说中的才子原是一副穿布衣、剃光头的乡下人打扮,不由怀疑他“是不是真有学问”。白寿章笑对学生的轻视,凭着自己旺盛的精力和对美术教学的热爱,不但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还广泛地组织课外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才能。白寿章的努力没白费,他终于得到了学生们的服膺。
在教学中,白寿章亲自编写教材,绘制画稿,自己动手刻写钢版,油印讲义,还将一部分自编自画的简笔人物、花鸟画稿印成书册,发给学生。在白寿章的影响下,大名师范出现了一个学习美术的风潮。许多学生课内学画,课外找老师指导。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白寿章在学校成立了中国画研究会,吸收绘画成绩好的学生参加,并利用课外时间专门辅导,讲述、示范一些课堂上讲不到的较深刻的知识和技法。此外,他在学校还举办各式各样的绘画成绩展览,出版《大名师范校刊》,选取好的美术作品刊载发表。这样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从中发现并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
白寿章在大名师范任教一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华北沦陷,校园也为敌伪所窃踞,正常教学就此中断。日伪政府想利用他的社会声望,委任他为伪县长。出于浓厚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白寿章拒绝为日伪做事,宁肯坐牢也不肯就任,一时间在当地传为美谈。辞职还乡后,他与好友李仁堂在沙河合开一间“广益堂”药店,为穷苦人舍药治病,过着半农半医的隐居生活。
1945年,目寇战败投降。党组织在邢台筹办北方大学,时年49岁的白寿章先生再度投身教育事业,受聘参加北方大学的筹办工作,并担任美术教师。1952年1月,他调入邢台师范学校任专职美术教员。为了弥补逝去的光阴,他又以百倍精神投入到教学当中。
白寿章在邢师享有很高的威望,学生对他的书画才能非常崇拜,甚至传说白寿章能在面对学生授课时,不用转身,就能在身后黑板上画出一只老虎。“身后画虎”被传得神乎其神,白寿章哭笑不得,每每拿出自嘲一番。
因为在书画方面的深厚造诣,白寿章曾被京津各大高校争相延聘。50年代后期,白寿章的女儿几次劝说父亲到北京发展。女儿的劝说使白寿章动了心思,他专程到北京找到好友王雪涛商议。当时,王雪涛已被打成右派,不但画价大跌,自身都难保,所以,王雪涛对白寿章来北京发展一事极不乐观。同时,他还列举了一些白寿章难以接受的现实问题,如初来乍到,必须先“打场子”。白寿章性格耿直,对此十分厌烦,所以,打消了在北京做职业画家的念头,回到邢台,继续做他的教书匠。
白寿章的书法早年多作正楷,以颜柳定型,用魏碑复盖,中年以后转入行草书,取法二王。他还将绘画上的布局、物象神态,笔墨变化,疏密关系都恰到好处地融进了自己的书法,所以,他的书风刚劲拙朴而含秀润之气,挺拔舒展又寓典雅之美,被誉为“白体”。
白寿章的绘画艺术,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技法,汲取历代文人书画大家的精华,不拘成法以草书笔画入画,发挥了中国画以线描为主的特点。绘画题材以花鸟、山水为主,尤擅花鸟。其画不囿古法,取法自然而高于自然,并施之于自己稚拙而又洗练的行草书用笔,加之极简的用色,造型生动,线条道劲,章法新奇多变,画风沉静纯朴。他每次画画前,必成竹在胸,一藤一枝、一花一鸟乃至题字的大小、位置都仔细斟酌,形依于情,情附于形,创造了雄放、古雅、苍秀、刚劲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题画诗也富含意境,如画雄鸡菊花时,题诗:“黄红花开枝横斜,有如东篱陶公家。老来生趣更浓溢,特爱延年益寿花。”画芭蕉时,曾题句:“墨汁一瓶酒一瓢,兴致淋漓画芭蕉。”闲散不失童趣。
白寿章一生淡泊名利,以书画养性情,从无清高自傲之气。有人登门求字画,他总是慨然应允,即便是找他画鞋样、枕花这样的小东西,他也乐意之至。有时,画出得意之作,别人求走也不惋惜,他说,自己喜欢和别人喜欢是一样的。他画了一辈子画,写了一辈子字,临终时,身边却一幅字画也没留下。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