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小轮车项目的分布及发展情况分析等
2009-04-29梁振国
目前国内小轮车项目的分布及发展情况分析
梁振国
小轮车运动自2003年底被引入中国,于200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全国性的正式比赛项目。随着比赛项目的确认以及各省市备战全运会的战略目标,相继有十几支队伍参加了近两年的全国性比赛,由于小轮车运动在我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各省市都想在全运会小轮车项目上分得一杯羹,难免有些队伍是在临战应急的情况下组建起来的,这大大影响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能力的稳步提高,且在全运会后有些省市小轮车队伍被迫下马,从而更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国小轮车运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与发展。下面是全运会前后各省市小轮车队参赛的情况变化表。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全运会前后国内的小轮车队伍由于受各省市运动项目布局的影响,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这足以证明国内男子小轮车运动的发展已经面临着较严重的不利局面。女子在此项目上的发展要略好于男子。
小轮车运动员的素材及发展潜质并分析全运会前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国冠军赛、锦标赛参赛人数的变化:
国内的小轮车运动起步晚,各省市又面临着全运会的备战任务,相对来讲在组建队伍上存在着临阵磨枪的现象,由于对项目特点没有充分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在运动员的素材及发展潜质上难以形成良好的模式。组队时山地车运动员来了、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来了、公路自行车来了、田径运动员来了。举重和柔道的运动员来了,自行车街市和攀爬的运动员来了,一时间全国小轮车队伍里充斥了五花八门的运动员。随着发展过程各支队伍里也相继出现了人员的频繁更替。运动员的淘汰率也要高于其它自行车项目。所以小轮车运动员的选材必须根据其项目的供能特点及发展特点来进行。近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对小轮车运动通过不断认真的学习,并与国内外小轮车教练多次沟通与交流,更进一步地深化了对小轮车运动的认识与了解。小轮车运动是集技术、爆发力、速度、力量、协调性反应能力、柔韧性、判断能力、对抗性以及一定的良好体能和激情的性格与稳定的心态等等于一身的体育项目,他称得上是竞技自行车运动的母项。所以,小轮车运动的选材更具备较强的针对性。
决定锻炼效果的首要问题——运动负荷
于伟魏国萍
能否取得锻炼的效果及取得什么样的锻炼效果,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锻炼方法,二是锻炼中的运动负荷。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个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在实际运用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即没有一定强度的量和没有一定量的强度,都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反比关系,即提高负荷的强度,则要相应减少负荷的量;增加负荷的量,则要相应降低负荷的强度。大强度和大量的练习(如用很快的速度跑相当长的一段距离)有机体承受不了,而小强度和小量的练习(如用慢速跑一段很短的距离)又难以获得起码的练习效果。在运动实践中,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一般是通过调节影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各个因素来实现的。
在体育锻炼中,要做到“因己而宜”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还必须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通过测试掌握自己从事各种练习的极限强度。
如:100米、200米、500米、1000米、2000米、10000米等的最好成绩,卧拉、卧推、仰卧起坐、单杠、双杠等的最多次数等等,且将其作为各项练习强度的100%,以便在采用中等强度(如用60%的强度)进行某项练习时,换算出相应的速度、重量、次数等。通常足住确定了各项练习的强度后,再考虑配以相应的负荷量。
二是要了解“运动负荷”。
在运动训练领域,“运动负荷”是指刚刚能引起机体产生训练适应的最小负荷强度,即,低于这个阈值的负荷,将不会产生应有的训练适应,对于刚开始训练的新手,运动负荷一般相当于本人现有的最大负荷能力的30%。而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负荷可高达本人现有最大负荷能力的70%。如将此概念引入体育锻炼领域,则可将其理解为“刚刚能引起机体产生锻炼效果的最小负荷程度”,实际情况是:这个阈值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缺乏锻炼的人用10%左右的强度进行一定数量(或时间、距离)的练习,就有可能产生较明显的锻炼效果,而经常系统锻炼的人,则可能用30%以上的强度进行较大量的练习,才会产生一定的锻炼效果。因此,在锻炼实践中,主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及已有的运动能力,来摸索和把握这个阈值。
三是要了解“运动负荷价值”。
无论是便于用百分比确定负荷强度的练习(如走、跑、划、举等等),还是很难用百分比确定负荷强度的练习(如球类、体操、武术、游戏等),都可以根据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来把握健身的效果。运动负何价值,是按一定的心率区间米确定运动负荷的一种计量标准,尽管因为有个体差异的存在而不可能确定一个运动负荷价值的绝对标准,但由于具有正常健康水平的人之间差异并不明显,因此,以“一定的心率区间来确定运动负荷”的运动负荷价值理论,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心率在110次/分以下叫,机体的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价值不大;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效果明显;当心率达到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开始缓慢下降;当心率增至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具有更好健身效果的迹象。
因此,通常把正常人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次锻炼时,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该次锻炼总时间的2/3左右为最佳。在此需要一提的是:与负荷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问题是恢复问题,也是一个在考虑负荷时就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尽管体育锻炼中的运动负荷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为主,一般不需要像运动训练那样采用专门的恢复方法和手段,但也一定要注意有合理的作息和基本的营养作为锻炼后机体得以充分恢复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