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勋的感人故事
2009-04-29吕东涛
吕东涛
[小引]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开国元勋早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只要一提起他们。亿万国人心底都会生出万分敬意。下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感人的故事。
[感人故事]
乐于助人的毛泽东
毛泽东自幼聪慧过人,且乐于助人。上小学时,同学们中午来不及回家,都带午饭。班上有个同学,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中午经常没有饭吃。毛泽东发现后就常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段时间之后,毛泽东的母亲看到儿子每天晚饭吃得很多,好像中午没吃饱似的,感到很奇怪。毛泽东把分饭给同学吃的事告诉了妈妈,从此,毛泽东每天都带两份午饭上学。毛泽东助人为乐的行为感动了老师和同学,从此之后,大家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那个同学。
病危时的周总理
1975年9月20日,周恩来总理要进行第四次大手术,但他打了麻醉药后却不肯进手术室,等秘书拿来一些特别重要的文件来签字。周恩来在推车上垫了一块木板,用颤抖的手在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才进入手术室。
几天以后,周恩来让秘书把《国际歌》的歌片儿带到医院,重病中的他唱起了“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那些天,周恩来总理好像在有意识地安排自己最后的时光。又过了几天,他让秘书拿来纸笔,写下了“我是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虽然我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绝不会当投降派”的字条,由邓大姐代他签上了名字和日期。
最让人感动的是,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恩来也没有表露出一点悲观失望的情绪……
保持革命本色的朱德
1937年11月,朱德的外甥从四川老家随抗日部队来到山西省的八路军总部,告诉他家里人因他参加革命而遭受株连和迫害,家境非常困难。朱德虽身为八路军总司令,却身无分文,于是便给他在四川的好友戴与龄写了一封信:“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去收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得到了大大小小的胜利。昨邓辉林、许朋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已到我处,谈及家乡好友,从读话中知道好友行迹,甚为畅快。更述及我家中近况,颇为寥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再顾及他们。惟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使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200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朱德的这封信,既有报国之志,又有孝母之情,更有勤廉之德。200元难倒了总司令,大孝为国是此心!
公而忘私的彭德怀
作为开国元勋、解放军总司令、共和国的国防部长,彭德怀是有条件过舒适的生活的,可是,他身居高位却仍过着近于清贫的生活,让人难以理解。
那是1957年11月,彭德怀元帅率领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方给代表团全体成员和随员准备了一点卢布,作为零用钱。
彭德怀当时不愿意接受,但拒绝又不太礼貌和友好。最后,经过考虑他还是收下了。随员中有的同志用苏方送的卢布买了辆列宁工厂出产的紫红色“吉尔”牌自行车。彭德怀见后称赞不已,对自行车的样子和质量很满意,他对身边的秘书和翻译交待:“这个自行车很好,用我的卢布,买一辆这样的自行车,带回国去可以给公务员们使用。家里的公用自行车太少了,实在不够用。买一辆自行车带回去正好用。钱还有剩余的话,可以再买一个吸尘器,办公室里的地毯每次清扫时很麻烦,如果有吸尘器就方便多啦。”很快,自行车和吸尘器买来了,彭德怀很满意。
公而忘私,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彭德怀一生保持着节俭清廉的生活作风,成为共产党人光辉的典范,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独眼军神刘伯承
1917年8月,刘伯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刘伯承率领川东护国军第一支队对袁世凯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袁世凯军队虽然人多,但混乱中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护国军,纷纷掉头奔逃。逃出城外的袁世凯军队由枪声断定护国军人数不多,便伺机掉头反扑。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厥倒地。后来,刘伯承被群众所救,在临江门外一所教会医院治眼伤。给刘伯承医治眼伤的是医术高明的德籍医生沃克,看过刘伯承的眼伤后,他决定对刘伯承进行全身麻醉。刘伯承从沃克医生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药,可能对大脑神经造成不良影响,于是坚决不进行麻醉。手术开始后,沃克医生聚精会神地用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肉割去,然后将破碎的眼球挖掉,再将断裂的血管缝好……
在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中,刘伯承始终未呻吟一声。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沃克医生又给他的右眼安上了一只假眼球。刘伯承又重登征鞍,继续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了。
[伟人语录]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4.要得到人家尊重,首先要尊重人家。(周恩来)
5.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国家,是我天职。(朱德)
6.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火炮就可以奴役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彭德怀)
[回忆性文靠之一]
毛泽东——与书为伴
徐中远
毛泽东同志一生与书为伴,走到哪里,就把书带到哪里,几乎每天都坚持读书。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如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老人家疾病缠身,甚至在弥留之际,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习。
毛泽东同志晚年患有老年性白内障。1975年7月下旬,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照下,医生给他做了眼科手术。手术之后,一时不能看书,他就让工作人员为他读书。一周后,医生摘掉蒙在他眼睛上的纱布,一只眼睛能看清楚东西了,他便坚持自己读书。但由于身体过于虚弱,两手已经没有举书的力量了,工作人员就帮他举着书。为了保护他刚刚治愈的眼睛,医生嘱咐他看书时间不要过长,可他不顾劝告,读个不停。一次,他病情加重,发烧到39度,还要看书。医务人员曾
规定他每天只能看15—30分钟的文件或书,而实际上他每天看书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这个规定。1975年8月,也就是眼科手术不久,他就用颤抖的手在新印的大字线装本《鲁迅全集》《二十四史》中圈圈点点,有的封面上,他还用铅笔写“1975.8再阅”。
1976年9月初,毛泽东再度病危,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抢救并加强监护。从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仍坚持看文件、看书。7日这天,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毛泽东示意要看书。由于声音微弱且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能明白是要哪一本书。毛泽东显得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下了一个“三”字,又用手敲敲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三木武夫是当时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内阁总理大臣,正在参加日本大选。病危的毛泽东仍关注着他的情况。把书找来后,他略微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情。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他只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根据医疗组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11次,共两小时50分钟。他是在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的: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而文件和书由别人用手托着。
1939年,他46岁,他曾说过:“年老的也要学。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日。”毛泽东同志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直到1976年病危的时候,也没有中止读书。他最后读书的时间,根据当年有关的记录是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他是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设备的情况下读的,读了7分钟。毛泽东同志辞世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读书生活结束的时刻。毛泽东同志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感悟]
毛主席喜欢读书与当今很多青少年不愿意读书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喜欢读书,会读书;当今很多青少年不愿意读书,读书没有方法,读的很多书对人生的发展出起不到任何的指导作用。广大青少年应该学习毛主席“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学习不止”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读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回忆性文靠之二]
周恩来的人格
田永清
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一提起周恩来这个名字,人们都会肃然起敬。为什么周恩来具有那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我想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四个比喻。
1946年11月,周恩来应邀出席了上海12个文艺团体举行的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大会。他讲话时,在引用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后,意味深长地说:现在“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我们“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
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天周恩来与周围同志聊天。一位同志说:“我仔细研究过骆驼的性格和本领。它的特点是坚韧顽强、抗寒抗病、忍饥耐渴吃苦耐劳。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负重力,能长途跋涉,过沙漠,穿戈壁,抵御狂风暴雨,互相团结御敌,直至获得胜利。因而它被誉为‘大力士‘沙漠之舟。依我看,恩来同志就是我们党内和革命队伍中的一头骆驼。”周恩来听后连连摆手说:“不,不,我只不过是一头小毛驴。”
1958年7月,周恩来在广东视察工作时,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能酿出蜜糖来。”
“文化大革命”后期,周恩来虽疾病缠身,但苦撑危局,力挽狂澜。在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还深情地对人说:“我们都要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根丝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周恩来用以自喻或喻人的这4种动物——孺子牛、毛驴、蜜蜂、春蚕,虽然习性不同,但它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大公无私、牺牲奉献、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正是周恩来自己高尚人格的生动体现和光辉写照吗?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他既是革命家的典范,也是普通人的典范。他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谦虚谨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人民呕心沥血,献出一切,却从不要求丝毫报答和点滴特权。他生不争权争利,死不争名争位。他最后的请求和唯一的愿望,只是让人悄悄地、不留痕迹地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长江里。
人生自古谁无死,活在人心便永生。周恩来生前从来不准别人颂扬他一字一句,死后也没有供人瞻仰的陵墓。然而,他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必将世世代代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感悟]
他两袖清风,爱民如子。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彻底的“无产者”,虽然连遗骨都没有留下,但他却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光辉的形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