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卷

2009-04-29

青年作家 2009年5期
关键词:川菜老舍鲁迅

■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在山东淄博颁奖

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和山东省淄博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日前评出,欧阳黔森的《敲狗》等8部作品获奖。颁奖典礼于4月25日晚在蒲翁故里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举行。

第二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的评奖工作于2008年启动并完成。参评对象为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首次公开发表出版的华语短篇小说作品,特别鼓励富有民族气质、民族风格、民族情感的汉语短篇小说作品参评。本届评选共收到短篇小说541篇,第一轮先评出30部作品,又在无记名投票的基础上确定了8部作品获奖,分别是欧阳黔森的《敲狗》、陈麦启的《回答》、张抗抗的《干涸》、阿成的《白狼镇》、徐坤的《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杨少衡的《恭请牢记》、鲍尔吉•原野的《巴甘的蝴蝶》、红柯的《额尔齐斯河波浪》。

2004年设立的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是继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之后又一国家级文学大奖。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对2001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之间公开发表出版的参评华语作品进行了评选,贾平凹的《饺子馆》、陈忠实的《日子》、莫言的《月光斩》等8部作品获奖。

(新华网)

■清明节的三重境界:天地、社会与心灵清明

清明节到了,有关部门专门发文,倡导文明祭扫,希望祭扫者用鲜花代替焚烧纸钱,希望祭祀活动文明有序等等。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是传统节日里“节气”与“节日”唯一重合的节日。以前我曾撰文,说传统节日已被人们当成饭碗,而没有当成花瓶,吃喝成为传统节日核心内容,而人文的内容却被淡化漠视。就像清明这样的节日,也与食相关联,它是“寒食”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关于清明时节最为人们耳熟的诗句,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生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过程。本来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的,怎么古代的先人们却愁绪满怀?也就是这样一个季节,古希腊的人们也悲伤不已,他们创作了自己的哀歌,他们边行进边歌唱,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将在春天里复活。正是这样对生命的悲剧性的感伤行为,最终使古希腊产生了悲剧艺术,戏剧艺术因此诞生。

中国先人们尽管也有自己的酒神杜康,但没有人在春天清明之时来祭祀酒神,而只是在感伤的日子里,想起自己故去的先人们,生命都重新勃发了,他们是不是得到新一轮回,在这个日子里回到鲜花盛开的人世间,享受这美丽的景色。

古希腊的清明感伤转化为悲剧艺术了,祭祀酒神的元素逐渐褪隐,人类获得了一种特有的情感表达形式,也就是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中国人的清明忧伤,形成一个固定的节日,一个向先人表达敬意与感恩的节日。春天来临之前,也就是春节之前,家人团圆,人们会在欢乐的气氛中祭祀祖先,而春天来临之后,中国人又一次表达感恩之情。

古希腊美学家说,悲剧是通过撕破美好的价值,使人们看到冲突与悲情,使受众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也就是说,悲剧使人获得的是一次情感体验上的净化与升华。那么,清明祭扫呢?它的最终效果也是使人们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因为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通过一定的仪式活动,人们面对亡故的先人,表达敬意与伤怀,它对每一个人心灵的陶冶是任何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面对先人,你会发现生命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你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内心,你会意识到责任与使命。中国人重视祭祀的仪式,其深刻的原因正在这里。

清明应该有三重涵义:一是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二是心灵境界的清明,人们通过祭扫,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与“清明”。第三,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却是“政治清明”。

春秋战国之时,晋文公重耳当政前曾被迫害流亡,是介子推在他饥饿濒亡之时,割股肉救了重耳,当晋文公希望报恩,试图让归隐山林中的介子推入朝为臣之时,这位舍命救主者却与母亲坚持不受其报,晋文公只得命令部下放火烧山,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介子推与母亲出山,但最终母子俩却抱木被焚,只在山洞中留下一首给晋文公的诗篇: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一首诗里出现了三次“清明”,他只想告诉新君王,自己当年救助他,并不是希望获得荣华富贵,而只是希望新的君王能够经常“自省”。而他对君王的谏言,会以无形的力量来传达。他以死来谏君王,要勤政于民,问政之时要“清明复清明”。“清”就是法制与规章明晰,就是清廉而无贪腐;“明”则是光明正大,阳光政治,而不将公权在暗中运作,造孽于民。

晋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设庙以祭之。每年清明这一天都会亲临介山祭祀介子推,表达感恩与省思,但一个献身者只能感动一个君王,只能让一代君主“清明”,如何保证朝朝代代君王清明,用什么方式来保证,先人们并没有去探询,也没有找到一个制度来加以保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明节,也是一个政治清明的节日,天地清明(自然)、心灵清明(人心)、政治清明(社会),这是清明节的三重境界,借着清明节这样的日子,让我们共同省思我们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的人文意蕴。

(南方日报)

■英国女作家迷恋川菜 出书传播川菜文化

故事导读

扶霞•邓洛普,一位英国女作家。1993年来川旅游时,一道麻婆豆腐让她痴迷上川菜。从此,她开始写下一段英国作家爱上川菜的“美味佳话”。如今,她已会讲四川话,能做四川菜,而且是川菜美食专家。

1994年,怀着对川菜的魂牵梦绕,她再到成都。她首先将川大附近的所有菜馆名一一记录下来,挨家挨家地吃,吃一家菜馆,就写一篇总结。有了一定川菜“基本功”后,扶霞一挽袖子,加入了“颠大勺”的行列。

回英国前,扶霞的包简直成了“聚宝包”: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新繁泡菜、汉源花椒、豌豆淀粉、朝天辣椒、八角、山奈等调料一应俱全;还有一个沉重的藏式火锅和一个古色古香的泡菜坛。

感受和掌握川菜文化的魅力之后,扶霞觉得,向世界传播川菜文化的捷径就是出书。这个老外“川菜通”开始放下菜刀,拿起笔杆,她的第一部作品《中国名菜:四川菜》刚一面世,就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她说,她要让世界更了解和欣赏川菜。

扶霞•邓洛普,一位远在大西洋彼岸的英籍女作家,居然能讲四川话,能做四川菜,而且是川菜美食专家。她爱上川菜已经16年了,她努力把川菜饮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更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带着最新作品《鱼翅与川椒:吃在中国的糖醋纪事》,扶霞昨日来到成都,向我们讲述了她与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川菜文化的不解之缘。

一道麻婆豆腐:让老外爱上川菜的辣

1993年,对古老而新鲜的中国文化早已神往不已的扶霞•邓洛普,来到了天府之国旅游。在成都,她第一次品尝了四川的特色菜:麻婆豆腐。这道菜亮丽的色彩、鲜美的味道、神奇的制作工序,使扶霞对川菜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品尝了夫妻肺片、担担面等特色小吃后,扶霞决定,回英国以后再好好“回味”一下美妙的川菜。

回英国后,扶霞失望地发现,在英国牛津本地并没有正宗川菜馆。这么美味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原汁原味来到英国呢?扶霞打算再来中国品尝川菜,并且要学会川菜的烹饪方法。于是,她开始了与川菜的不解之缘,而且一结就是十六年。

1994年,扶霞得到了中英政府的留学奖学金。怀着一年来对川菜的魂牵梦绕,她来到了四川,成为四川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再到成都,她首先将川大附近的所有菜馆名一一记录下来,挨家挨家地吃,吃一家菜馆,就写一篇总结。川大附近的许多菜馆虽然做的都是普通菜,但对扶霞来说都是美味佳肴,“那些菜好吃得不得了”。由于菜馆非常多,扶霞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品尝了,她打算亲自下厨,看看川菜是怎么做出来的。此后,扶霞下馆子吃饭,不是先点菜,而是先问厨房在哪儿。为此,她学会了第一句完整的四川话:“厨房在哪儿?”在有了一定的川菜“基本功”之后,一位德国朋友向她介绍了成都的一所高等烹饪专业技校。于是扶霞一挽袖子,加入了“颠大勺”的行列。

一个泡菜坛子:她把“厨房”搬到英国

读完烹饪学校后,扶霞已基本掌握了川菜的烹饪技巧,并有了自己的见解:川菜其实是复合味,不仅是一种饮食,更是一门艺术。自己品尝了美味,学到了制作美味的方法,扶霞还打算与朋友一起分享。

回英国前,扶霞的包简直成了“聚宝包”: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新繁泡菜、汉源花椒、豌豆淀粉、朝天辣椒、八角、山奈等调料一应俱全;铁锅、砧板、菜刀、筲箕等做川菜的用具也放置其中,外加一个沉重的藏式火锅和一个古色古香的泡菜坛。

就带着这些对老外来说有点稀奇古怪的用具,扶霞回到了牛津老家。一回家,她就把这些用具摆出来,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品尝自己的厨艺。无论是凉、炒、烹、蒸,还是烩、煮、炸、闷、卤,扶霞门门都会,看得亲朋好友们目瞪口呆。等川菜上桌之后,亲朋好友们更加感到扶霞“熟悉的陌生”。从此,许多亲朋好友成了扶霞家的常客,络绎不绝,有来品尝川菜的,有来请教厨艺的,更有许多人来讨论研究那个火锅的用途。

在四川“学艺”过程中,扶霞也遇到了不少挫折。语言就是最大的障碍,而且成都人的“四川普通话”有时更让扶霞费解,几年磨炼下来,扶霞学成了一口流利的“川普”。

一部英文著作:让川菜在英国引起轰动

感受和掌握川菜文化的魅力之后,扶霞觉得,向世界传播川菜文化的捷径就是出书。于是,这个老外“川菜通”开始放下菜刀,拿起笔杆,把她的川菜文化体验写成文学作品。

扶霞先后写了很多很多介绍川菜文化的书,尤其是《中国名菜:四川菜》刚一面世,就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因为它是英国人写的第一本中国美食书。扶霞说,自己是首创,在英国算是“前无古人”。该书的轰动效应也出乎她的意料。她的初衷只是因为酷爱川菜,想把它们介绍给英国人。现在许多评论把该书称为经典之作,美国一些机构向她发出了几次邀请,要她去讲学。

随后,扶霞又参与了许多推广川菜的活动,比如做英国BBC的专栏作家,身体力行,一边下厨做菜,一边写文章。她还与中国商人合开了一所菜馆“BarShu”,这不仅是“巴”和“蜀”的音译,“BarShu”的中文名是富有诗意的“水月巴山”。

扶霞说,中国饮食文化最丰富,品类多样,历史内涵丰富,她希望有更多的欧美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文学写作,仅仅是扶霞推广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工作方法,她还做了许多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英语的工作。

一句简单心愿:让国外了解和欣赏川菜

让老外们感受川菜的味道,使扶霞成了著名的美食专家,也使她向世界介绍川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她现在仍然不停地为英国和其他一些国际出版物撰写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已准备从正宗四川菜肴的奇妙味道中去寻找乐趣了。”

的确,扶霞对川菜已经爱得深入骨髓,而且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川菜高手。她的好友路易斯讲述了两个小故事:有一次,扶霞在四川本地的一位阿姨“监督”下做川菜,开始时阿姨觉得这个“老外”根本就是外行,佐料放得极为不合理。可是,等扶霞做完菜给阿姨品尝时,让阿姨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还接连不断地说“OK,OK”!还有一次,是成都一位本地好友按照扶霞制定的菜谱做菜,做完之后发现味道不对,就让扶霞过去做。扶霞也照样用同样量的佐料做出来,味道却非常“爽”。

这次来成都,扶霞带来了她的最新力作《鱼翅与川椒:吃在中国的糖醋纪事》。扶霞用中文写了下面的一句话:让世界更了解和欣赏川菜!

(四川在线)

■老舍眼里的鲁迅

谷林先生在《鲁迅纪念会》一文中,记载了1945年重庆知识界纪念鲁迅的片段,其中有一件老舍的旧事,很是有趣。他谈到了老舍朗诵《阿Q正传》的片断,其中有云:

说是朗诵,可是发音不高,也没有那种诗人气派的抑扬顿挫,显得沉静温雅,字句却分外清晰,听来直沁心脾。几十年过去了,犹若余音绕梁,平生机遇,仅此一遭。《阿Q正传》当然无人不晓,小说里原本很有些逗乐传神的描述,意想不到的是经过老舍口传,旧篇恍成新章,一座尽靡,无不开怀绝倒。朗诵之前,老舍还有一段开场白,也是同样声腔,反响热烈如潮,他说罢一句,满座便是一阵哄笑,老舍则纹丝不动,少俟片刻,再以平易的音调,续发蕴藉的妙绪,递推以迄终场。

从传神的回忆里我们能够领略到老舍对鲁迅精神的呼应。他幽默的心理与惆怅的笔触,因为鲁迅的存在而延伸出奇异的流彩。鲁迅之于后来文人的心史,由此能够找到一点痕迹。

老舍没有见过鲁迅。他成名后不久,就有人说他的小说受到了鲁迅的影响。其实他接触鲁迅作品还是后来的事,只是相互间有些重合而已。老舍承认,他们有相通的地方。但在精神背景上,多有差异。自己苦苦摸索与期盼的艺术,有的竟被鲁迅实践了。这给了他一个惊异。因为只有阅读但丁《神曲》的时候,才有过那样的快感。而鲁迅把贫瘠的东方文化注入了鲜活的气韵,相近的博大昭示了文明的活力。

在鲁迅逝世二周年的时候,老舍发表了《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此文只能算是一篇随感,观点并不系统。但却把鲁迅的基本印象描摹出来。他从治学、翻译、创作等方面肯定了鲁迅的成就。不过这种肯定与周作人《关于鲁迅》式的介绍大异其趣。他说出了惟有小说家和仁者才能说出的话。看到了文体上的奇迹和类似耶稣殉道般的大爱。他看人的尺度不是象牙塔里的,钱玄同、刘半农谈论鲁迅就不免书斋气,有的甚至还带着绅士的口吻。而一般左翼文人只会在一些观念里简化鲁迅。老舍没有这些问题。他的诚恳与慧能,直逼一个思想者灵魂的深处。在他的印象里,鲁迅的智性之高,乃前无古人的小说固然是精神高低的显示。而小品文能成为史诗的存在,是更高的智性的显现。老舍对鲁迅独异性的赞叹,真有点知音的味道。

1946年,他在美国用英文发表了一篇讲演:《中国现代小说》。此文较系统地介绍新文学的发展现状,特别讲到了鲁迅,文章说:

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人物是鲁迅。他是浙江人,约于九年前去世。哥伦比亚的王教授曾将一本中国当代短篇小说译成英文,1945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就有一些鲁迅的短篇。这些短篇讲的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事情,中国现代作家对之评价很高;事实上,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之地位,类似高尔基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

在老舍眼里,鲁迅与一般的左翼作家不同,有超越于时代之外的东西。他的精神的复杂与深切,和西洋优秀的作家比并不逊色。那时候人们喜欢给鲁迅套上诸种概念,老舍没有这样,他懂得文学的规律不是理论家能涵盖的。我想,他是用世界性的眼光打量这位前辈吧。

鲁迅无缘与老舍见面,自然不能窥其全貌。偶有议论,不过印象的点滴。但老舍眼里的鲁迅,则巍巍乎如山,茫茫兮似海。他们精神的衔接处,也恰是两代人的五四传统的衔接处。鲁迅有一个乡土的鲁镇、未庄,老舍有一个市井里的故都。他们都写出了古中国儿女的苦乐,文字背后是相近的悲悯之气。后人写世间,自爱自怜者多,惟缺普度众生的悲悯气。这或许也是鲁迅老舍之后,不复见到巨匠的原因?我们后来的人要走近他们,并非一个敬意可以解之。

(北京晚报)

■“电纸书”能否改变人们阅读习惯

随着IT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网络阅读已逐渐成为潮流与时尚。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阅读率则持续迅速上升。互联网阅读明显呈现出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阅读特征,这些阅读本质上属于“浅阅读”。

一直以来,“深阅读”和“浅阅读”是两种并行不悖、长期存在的阅读方式,后者是前者的补充。“深阅读”以获取知识、提升自己为目的,提倡的是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思考,可以帮助读者向“专”的方向挺进;而“浅阅读”则以了解信息、休闲消遣为目的,追求的是快速浏览,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可以引导读者向“广”的方向延伸。随着IT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浅阅读”与“深阅读”之间的传统平衡被打破,即“深阅读”正在被抛弃,各类不读书、不学习现象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显然,科技在便捷我们工作、学习的同时,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或危害,也逐步暴露出来,打破“浅阅读”与“深阅读”之间的传统平衡只是一种表象,而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则是对“深阅读”方式和经典文化传承的伤害。这一点让一直期望通过自主创新技术促进中国文化传承的汉王科技公司担忧,经过几年埋头攻关,汉王终于在“电纸书”这一新兴媒介阅读方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接连推出了N510、N516两款产品。

“浅阅读”的危害以及科技的进步,让电子墨水技术实现了快速商用,当传统的出版物在内容数字化后,在汉王等“电纸书”中承载、阅读和传播,意义大不一样,意味着纸书“触电”之后,将引发一场良性的“深阅读”浪潮。汉王“电纸书”就是在继续尊重传统内容数字化的前提下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倡深度阅读,重读经典,传承文化;电子墨水、智能电源管理等技术创新,使得汉王“电纸书”不仅秉承了传统阅读的优势,还具备轻巧便携、存储强大、续航能力强等技术优势。

据iSuppli公司预测,2012年全球电子显示器出货量将从 2007 年的15 万个上升到1830万个,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61%。预计2012年全球电子显示器销售额将从2007年的350万美元上升到2.91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而普华永道调查则预计到2018年,“电子书”的销售会超过纸质书。

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认为:“未来5年,‘电纸书将像数码相机取代传统胶片相机一样,对当前的传统纸张书籍阅读方式发起挑战,而且‘电纸书的介入将对传统出版业产生深远的变革影响。”

毫无疑问,“电纸书”市场将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不久前,亚马逊推出了Kindle2,掀起了一轮全球“电纸书”阅读热潮。在中国,汉王已经占据了该领域核心地位。惠普、明基、兄弟、三星、卡西欧、方正等国内外IT厂商也纷纷加紧步伐研发,欲试该领域。

(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川菜老舍鲁迅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鲁迅,好可爱一爹
翠花,上川菜!
老舍的求婚
鲁迅《自嘲》句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川菜资格人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