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析研究

2009-04-29陈登源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我国正确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结果。是世界范围内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转变,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辨证结合重新认识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蕴含着深刘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现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之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陈登源,中共福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福建福州,35001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6-0067-000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所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但也有科学内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科学发展观中达到了高度融合与完美统一。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结合重新认识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批判和超越,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观上的一种创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我国正确探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结果,是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辩证结合重新认识的产物。

(一)传统的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不可偏废。但从近代科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来看,片面追求科学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人文关怀,始终是困扰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精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探求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传统的经济发展观,通常单纯以经济的增长来定义发展,因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利用,把自然与人类置于完全对立的地位。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增长热潮。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在经济获得巨大增长的同时,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的不断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发展模式给人类带来一场灾难。因为传统发展模式忽略了自然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违背了科学精神;同时,也造成了自然与人类的对立、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矛盾,忽视了人文精神。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方针政策,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建设,并在短期内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产业薄弱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理解为单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有些人把“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扭曲为“只讲效益。不顾公平”;有些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只讲经济增长,不讲实际效益、不计成本,等等。从而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进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人类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支配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结果。

二、科学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人的自身价值及存在意义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科学发展观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对人类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但也有科学内涵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为本就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即处于根本或本原的地位。“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涵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

1,充分肯定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国内外一些带有科学主义倾向的人认为,科学技术有着巨大的力量,以致在不远的将来机器能完全代替人工作、劳动。因此,科技决定一切,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是发展科技。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作为科技的奴隶和附庸,尽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人是科技的创造者、推动者、利用者、驾驭者,是科技的主人,先进的机器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操作。科技的巨大作用并未改变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克服发展中的“科学主义”、“唯科技论”倾向,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实践发展的目的,既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注,也包含着对个体及人类发展最高理想的追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以人为本”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归宿

即将人民群众乃至全人类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真正地从发展中得到实惠。这里的“利益”指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世界各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过度、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局部战争和核军备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少国家、地区的人们更加贫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走向失落。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或集团仅从一小撮人的利益出发谋发展或只注重物质的富足,而未能将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也未能将科技的进步导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总而言之,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目标和

结果的背离。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不仅体现了高度的科学精神,而且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全面”发展不仅指所有的人都应得到发展,还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都应得到进步和发展,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正是在人文关怀的层面上体现了塑造自由的、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人的价值目标。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社会发展中的永恒课题。科学发展观在肯定和追求效率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全面、协调”从空间和地理上要求城乡公平、区域公平,不论地区、城乡、阶层、职业、民族,任何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都不应被剥夺;“可持续”从时间和历史上强调发展的代际公平,就是既使当代人享受发展的成果,又不对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能力造成损害。虽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讲整体观念和集体主义,以国家的整体发展优先,强调效率,但也应当充分重视和实现每一部分人和每一个人的利益。因为个体机会的保障和权利的实现不仅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其本身也具有崇高的价值意义,反映了社会对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相互补充,肯定了局部的、个体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体现了比实现发展的目标意义更加深远的人文关怀。尽管从“实然”的角度而言,在当代中国切实地保护每一个人的利益,实现彻底的公平正义也许还任重道远,但全面发展、公平发展理念的明确化标志着社会更加趋于人性化和文明的进步。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之魂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两种优秀精神。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事实,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文精神则注重价值,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互补的,它们共同构成完整、完善的人类活动。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作用世人有目共睹,但因此就极端强调科学的功用,以致走到一个思想认识的误区显然是失之偏颇的。要树立理性的科学观,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使科学技术在社会转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奠定基础,客观看待科学以及科学指导下的技术发挥作用。就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而言,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整体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西方发达国家是最先受益于科学技术,最先感受并提出科技的双刃剑效应的,这一切又是建立在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完成了优势积累的前提下,与我国国情显然相去甚远。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跟风,片面强调科技的负面效应,对中国而言显然为时尚早,与中国亟待运用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趋势相悖,这已成学界普遍共识,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应该警惕的问题。

(二)依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人文素养

教育是培养和塑造社会人的重要阵地,在培养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协调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重视发挥人文价值,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新时期的教育不但要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思想价值导向,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培养一种文明、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这是关乎国家兴衰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同时,要把客观求实、理性求真、批判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之中。要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发展,而将科学技术的作用极端化导致唯科学主义更不利于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和人的健康全面自由发展,将阻碍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此同时,我们有责任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有机的科技发展环境,通过科学普及促进公众了解科学,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所以,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本质上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万万不可忽视人文价值。

(三)注重人文价值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构建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益显露出其负面效应,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和生态危机,有必要重提人文精神的复兴,彰显人文主义价值。这需要通过全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营造社会人文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生长机制。重视发挥政府在人文关怀中的作用,特别是社会转型期的人文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只有政府部门文明行政,“以人民为本”地行政,才能切实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构建。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实际,政府要科学理顺与各利益团体的关系,确立“公平交易”的价值取向,克服滥用行政权力、实行行政垄断的弊端。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宣传环节方面要发挥人文价值作用,通过自上而下地管理和调控,将更有利于全社会弘扬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政府不能“神化”科学,否则将不可避免地误导公众。人类从愚昧走向科学,是—个渐变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而言,科学技术尤为重要,但不能因为重要就将其摆错位置。在对待科学与人文关系上,如果极端推崇科学,而不顾人文一端,以为只要是科学的就一定是好的、正确的,就将落入唯科学主义的窠臼。特别是如果再加上政府对公众的误导。导致人们不但对科学与人文关系认识不清,而且盲从所谓的“科学”,就会直接影响社会上的大众科学意识,影响科学发展进程,加剧重科学轻人文的态势,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总之,对比过去发展观的思想境界,展望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之魂。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必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