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四妙”
2009-04-29旭宇
旭 宇
重点说书法和绘画。
当前的美术创作,主要是国画方面,画得太满,整个一个斗方,连个空间都不留,也没有题字的地方,顶多写个名字,盖一二个印章得了。这是个倾向。书法也是这样,尤其是字写得多的,空的地方也显得少,不像魏晋时代,包括宋代的那些文人信札,既有宇的地方,也有空的地方,现在看起来仍然感到很有味道。由此想到艺术的妙处,觉得这是个问题,有必要大家都来关注一下。
艺术的妙处在什么地方呢?我想到了四点:
一是虚实处理上。艺术创作好比建造房子,建了主体,墙盖起来,中间留下空间,这才是屋子,才有用。如果它的中间全用砖石填满,那就成了水泥桩子。碗、茶杯也是这样,周边做了薄胎,中间要凹下去才能盛水,虚实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不可或缺。水壶也是这样,中间无盛水的地方,只算是个造型。中国艺术,包括生活中用的东西,自然法则规定了有实的地方,就要有虚的地方,虚实相互依存。艺术,尤其是书法。黑白关系就是实和虚的关系。书法用墨是黑,黑就是建筑物的实体,如墨太多了,那就没有白的东西存在,也就显不出黑的用处。写的字太满,没有一点空间,那你的作品没什么价值,就不被人认为是艺术品。所以,黑与白、虚与实的关系处理,就是书法艺术的妙处所在。留出白的空间,留出虚的空间,才有实的存在,才有艺术价值。绘画也是这样,特别是国画,所有空间都占满了,就没有艺术味道,严格讲就不是真正的艺术。现在国画为什么这么画?原因是画家写字功夫太差。又不会写题跋。中国的传统画,就是留有空白,题字写诗,给人空间感觉。有空间感觉才有实体感觉,有空间,你的山,你的水,你的树才能得到突出、凸显。所以,艺术之妙,妙在虚上,妙在无上,妙在有与无的关系,黑与白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有使无存在,无使有更充实。实、黑、有为虚、白、无服务,虚、白、无使实、黑、有更突出。书画创作者应该想到这个问题,尤其是传统的国画艺术应想到怎么留有虚的地方,怎么留有白的地方,怎么留有无的地方。这是艺术的妙处,也是艺术家的修养,一种境界。这里处理得好,那一定是高超的中国艺术家的表现。
二是给读者一个再创作空间。艺术家,书法家也好,画家也好,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完。这么说这个题与含蓄相近,又不完全一样。它与虚与实、黑与白、有与无有关联,但也不太有关联。就是你创作的东西不要全部说出来,要留有余地。你画个画,有些地方要节省笔墨。从整个构图讲,也要留有空间,让人产生其他想象。这同样是艺术的妙处,也是最高境界。我看宋人信札与绘画,包括魏晋时代的信札与绘画,他们都做到了这一点,看完后,你感觉到说到了、写到了、画到了的地方是有,除此之外,还有没有说出来,没有写出来,没有画出来的,你都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那种存在确实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不止这一点,在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更丰富的让你想象。这才是艺术的妙处,也是作品的兴奋点。齐白石有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画的东西不多,一条小溪,几块山石,小溪里有几只蝌蚪在游,笔墨极少,有许多想象的空间。青蛙没画出来,也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怎么存在?是几只?还是一群?可以想象,不同读者可以有不同想象。书法也是这样。书法不在文字传达的内容上,而是在它提供画面的具体形式上,它给人很多想象空间,布局给了许多想象空间。以白计黑,以无计有,以虚计实,使人感到存在,而且这种存在给读者一个想象空间,那空间也是想象成什么就是什么。这是创作者看似无意,实则精心安排的。这就是创作的高妙之处,也是艺术家的高妙之处。
三是要有点睛之笔。画画,书法,都要有点睛之笔,要有最突出、最闪亮、最能给人美感的部分,不要笔笔都平塌塌的。一棵树,造型非常奇特,就这一笔,就带动整个画面。书法,宇有一笔拉得很长,很飘逸,那这一笔就是点睛之笔。墨色很好,或构图奇特、变化,那别的地方都是陪衬。当然要陪衬得非常好,围绕点睛之笔作文章。点睛之笔也是传达艺术家要强调的部分,要强调的境界,要强调的艺术品德、艺术品质、艺术语言。每个方面都要精心设计,这么精心一点,那整个画面就升华,就活跃起来。你画一幅山水画,总有一些多着墨着笔的地方,很奇特,这一点吸引人,那就不一样。你画的花卉,有一只小动物,螳螂、蝴蝶,画得很生动,整个画面就生动起来了。齐白石画的草虫,非常精妙,其他都是陪衬,这就是艺术家精心安排的点睛之笔。画山水也都一样,画了好多山峰,如果你画一峰突出,马上带动全篇。
四是印章、题跋要精妙。印章要盖到好处,要压到好处,要压到该压的地方。尤其是书法,全是黑色的,有点红色在里面就不一样,起到非常醒目提神的作用。国画也是这样。国画题跋内容要精妙,字要精妙。《蛙声十里出山泉》这题跋就非常精妙。如写成“清溪”“溪水”那就不一样了。这也是艺术的妙处,是非常重要的构思。题跋要点明画面没有说出来的主题,提升作品的凝练点,达到使作品升华的效果。这是值得创作者精心经营的地方,做起来看似无意,实际有意,这样,无论绘画,书法,作品那就不俗,那就深刻,而且不同凡响。我们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应该注意这些事情,精心营造精妙之处。
谈艺术精妙问题,我提了四点,都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哲学、理念相关。因为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源头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密切关联着。尤其是老子的思想,总是把有与无的存在,说到至深至妙处,他干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留有空间,不要满了。满了,物盛则老,物满则溢,物极则反。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就要式微,就要出现金融危机,经济衰退。艺术也要留有余地,不要走向反面。要依规律办事,要留有余地,这是事物本质所在,也是艺术应表现的地方。传统文化规定了艺术创作的路线,也规定了艺术创作的方向、表现,规定了欣赏对艺术的理解与把握,如喜欢与否,评价怎么样。这与佛家所讲一样。佛家讲禅,讲清静,那么禅的境界也是艺术追求的境界。在这方面,我们艺术家应该多做文章,多想一想,使我们的艺术具有更高的审美境界。尤其国画。我们现在的画家,他们不练字,读书也少,字写不好。画国画,主要是比例,线条的功夫,线条不行,笔墨不行,作品就没有质量。所以,作为国画家,书法上应下功夫,在文化上,诗词学习掌握上要下功夫。我们国画应向宋元画家学习。甚至明代画家也一样,沈周的画非常清静致远,让人置身其间,感到氛围不一样。现在的画热闹有余,品位不足。这是不理解我们艺术的妙处,不知道哪些地方着笔,哪些地方不若笔,哪些地方少着笔。这一点。作为中国的艺术家,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书画家、艺术家,应该对中国人的审美趋向作出研究,要清楚中国人喜欢什么。传统是什么,哪些地方需要弘扬,哪些地方有不足,以使我们的艺术更美,更好,更精妙。
(郗吉堂根据口述录音整理)(责编: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