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出版前后
2009-04-29王干
王 干
苏童说:《河岸》是他的开始,他写《河岸》有一种新生的感觉。他还说,《河岸》是他最好的小说。一贯低调的苏童,如此重视自己的作品,三年三易其稿,从国外写到国内,从第三人称写到第一人称,他反复斟酌。然后才拿出这么一部重量级作品。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将《河岸》出版前后的一些情况和花絮记录于下,或许有点资料价值。
2000年底,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之后,苏童就答应给我一部长篇小说,并且承诺给最好的。他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最好的文学出版社,最好的小说应该在那儿出。后来我看到他的《蛇为什么会飞》和《碧奴》的出版,我并没有着急,我耐心的等待,相信他的诺言。2007年的下半年,他在电话里说,新长篇开始动笔了,我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2008年5月,我问进度,他说,写了快十万字,但决定返工重来,原因我没问,也不催他。凭我的经验,苏童这一次是要干一次“大活”了。我想起了王安忆当初写《长恨歌》的时候,也是写十万字之后,又推倒重来。
2008年11月份。我打电话问小说进展情况,他说截稿了。我说能否赶09年1月的书市,他说不着急,还要再修改。又过了一个多月,他发来了小说。我问字数多少,他说16万吧,我不能兑水。可我一统计数字,剧然是21万字多,这小子连字数都不会统计。4月15日,在上海首发式上,我问他,怎么统计的,他说我电脑可能有问题,总是少4万字。我开玩笑说,按字数算稿费。你就亏大了。
在作家长篇越写越长、兑水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苏童保持着严谨的写作态度,“一句顶一句”,而不是一万句顶一句。我在看《河岸》时,一开始很着急,想迅速看完,但看了两章之后,我便舍不得一口气看完,我要慢慢欣赏,我不想把阅读的快感短时间消化掉。
后来我在发稿意见中写到:
这是一部描写现实与历史、青春与成长的优秀小说,小说讲述一条流放船在河上和岸上的故事,展现库文轩、库东亮父子的荒诞命运,书写特定历史时期人的生存境遇,重点表现人性的变异以及变异后的舒展,很多的意味值得追寻。如纪念碑的象征,是历史的光荣,也是历史的重压,当库文轩抱着纪念碑沉入河底的壮举,很符合历史的特点和那个时代的特征。再比如,对于生命的理解,库文轩的生活作风问题,让他负罪懊悔,最终自断其根,而黑势力对库文轩的迫害和施虐,也欲断其命根,生命是那样的卑微而顽强。青春成长的烦恼与历史的荒诞不经,形成了库东亮的残酷青春与灰色记忆。来自香椿树上的少年漂泊到河流之上,空旷、孤寂,历史和现实如时间与空间一样迷茫,烈士邓少香和和当红慧仙的沉浮荣辱,仿佛穿透了历史烟云而陷入现实迷障。质朴的船民和势利的市民对立而又相似,傻子扁金屁股的鱼纹和库文轩的胎记,该消失和不改消失的一样无奈。
现在《河岸》出版了。我回过头来看看,苏童其实是在做一件总结的大事,他在《河岸》中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一次超越,那些传统的苏氏意象和符号在小说里被完美地整合,那些迷离的语境又得到了超越。在河上,在岸上,苏童把自己的家园建立又解构。另一方面,《河岸》还是对先锋文学的一次终结或超越。苏童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自然非常谙熟先锋派的套路,在这部小说里,苏童不仅对自己进行了梳理和综合,同时也对整个先锋文学进行了树立和整合,在《河岸》里可以读到莫言对历史的迷惘、马原的叙述圈套、余华的暴力恐怖话语、格非的象征谜团、孙甘露的语言雾障、叶兆言的家族沧桑、北村的灵肉冲突、陈染和林白成长的青春苦闷……,甚至还有安妮宝贝式的忧伤。先锋文学关于阉割、关于荒诞、关于人的存在、关于卑微和反讽等话语,在小说里都有熟练而优美的操练。
《河岸》宣告了先锋文学的终结,也是一份先锋文学的总结文本。多年之后,人们再说起“先锋文学”这个古怪的概念时,或许读一读《河岸》,就迎刃而解了。
在从上海前往南京的火车上,苏童收到了阿克曼的电话,这位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院长的汉语非常好,声音也不低,他在电话里对《河岸》高度赞赏。十五年前,这位老兄曾经和《钟山》一起举办过城市文学国际研讨会,多年不见了,此兄还是那么敏锐。
最后一点说明,《河岸》封底引用了许钧教授的一段话,未表明出处。向他致歉。重版时,一定改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