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挑战、抓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04-29毕吉耀

市场周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

毕吉耀

“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形势带来深刻变化,也给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这些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指出应对当前危机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包括:解除影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缓解就业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最后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跨国经营,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金融大国转变等三方面具体措施,强调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中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

战前所未有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至0.5%,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2.0%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大副滑落至3.3%,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将出现2.8%的负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边和日趋严峻的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使得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首先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直接冲击。由于这场危机发生在发达国家,占我国出口市场份额50%左右的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短期内难以明显复苏;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波及影响而增速放缓。因此,外需下降幅度和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冲击都远大于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面临着外需继续缩减的巨大压力,出口下滑趋势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相应增多,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利用外资和国内金融稳定

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对资本项目仍有比较严格的管制,国内金融机构持有与美国次贷相关的资产不多,损失有限,银行金融体系总体健康稳定。但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造成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市场流动性紧缺,市场参与者信心低落,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纷纷收缩投资,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大量撤回资金,给我国利用外资和保持金融稳定也带来不利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这场金融危机将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风险集中暴露出来,与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交织重叠,外需下降与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和投资需求减弱叠加,形成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导致外需减弱,不仅直接影响出口增长和出口行业的就业,而且影响相关行业的增长和就业,进而影响到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使产能过剩、就业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已经从出口行业传导到其他行业,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内陆地区,导致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和被迫裁员,上千万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数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增大了我国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难度

近年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然而,“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一方面使得我国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紧迫{另一方面又使得保增长、保就业成为当务之急。在国内消费需求难以迅速扩大的情况下,我国不得不再次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和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推到前台。这就使得宏观调控必须面对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重任,难度空前加大。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也给我国带

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在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我国应对化解危机的有利条件和能力,发现和把握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给我国扩大内需带来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虽然使得我国的外需减弱,但也给我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进一步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带来新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扩大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人才的新机遇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阶段,不仅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对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具有管理大型跨国企业经验和熟悉了解国外经营规则的高端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众多高技术行业、先进制造业的企业和跨国公司经营困难,为我国以较低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和转让技术,以及引进国外专业技术人才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加入国际金融体系的难得机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正在向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转型。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不断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汇率弹性明显增大,人民币币值稳定坚挺,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广受欢迎,境外流通量不断增加,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说为我国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海外收购兼并拓展跨国经营和推动人民币向区域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是我国加入国际金融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国际金融事务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难得机遇,为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金融大国转变提供了重要契机。

全球经济调整给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带来历史性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改善同世界其他大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更好地实现和平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我国立足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就是对防止金融危机蔓延和稳定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我国积极参与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政策协调,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利于增强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我国实现和平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应着力解决

的几个问题

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保增长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的指导思想出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政策措施上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着力解除影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下决心调整宏观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份额,降低政府收入份额,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扩大消费。同时,在微观分配上,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结台财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也可减少对居民正常消费的“挤出效应”。

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和调整消费结构。要净化消费环境,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惩治力度,尤其要加强对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使人民群众敢消费、放心消费;还要大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和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的各种服务业,既能扩大就业,又能调整消费需求结构,扩大服务性消费。

千方百计缓解就业压力

一是扩大投资要充分考虑就业创造效应。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必须千方百计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扩大投资是当前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手段,重点要更多地放在对就业带动大的行业和领域,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而不宣集中于资源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更不应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和不合理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泛滥。

二是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停工、停产和裁员压力。应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财税信贷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税费负担重和融资难问题,为企业利用当前生产任务不饱满时期对员工进行在岗技术培训,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尽量减少企业的经济性裁员,稳定现有就业。

三是增加政府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在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同时,要增加政府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尽快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农民工进行大规模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基本劳动技能培训。对大学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这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能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养更高素质劳动力和专业人才。

四是通过推进精深加工化和发展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必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精深加工化方向转变,延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需求方面看,要立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从供给方面看,则要积极培育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诸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加强自主创新,通过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2)着力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从开发节约环保型产品和技术设备上培育新的增长点。

(3)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更好地培育相关产业的新增长点。

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

新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增强我国抗击未来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都要求我们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中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主要是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凭借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优势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处在全球分工和产业链条的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不强。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更多地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大幅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获取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多的收益,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是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加快“走出去”步伐带来难得机遇。在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能源资源价格大幅回落和跨国公司收缩对外投资的情况下,应抓住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扩大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为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能源资源保障。鼓励国内产能过剩、耗能高、原材料依赖进口、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资源加工业,如钢铁等行业的大企业到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既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和促进节能减排,又能贴近海外市场和原材料供应,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一举多得。对于出口量大、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容易引发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显著的加工制造行业,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外转移生产基地,既可绕开贸易壁垒,减少摩擦,又可带动国内设备、零部件出口。这些措施不仅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而且也不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的竞争力。

三是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跨国经营,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金融大国转变。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改变我国主要依托加工制造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对金融全球化参与程度不高的局面。我国的银行、保险和证券等金融机构正处在快速成长期,特别是大型上市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应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千载难逢机遇,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加快国际化和跨国经营步伐。尽快成为国际金融体系中有影响力的跨国金融机构。这既可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也可为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保险服务。应尽快着手研究制定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步骤,更加积极地创造条件,让人民币尽快成长为可自由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培育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金融大国转变,而且可以改变我国在货币政策和金融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逐渐成长为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拥抱新经济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