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创业帮说出你的秘密
2009-04-29胡宇萌
胡宇萌
这暂时是一个在华创业的老外们的圈子,看看他们是如何彼此分享那些商学院无法教会的东西,如何毫无顾忌地释放内心
“我最近很沮丧,跟老婆的感情已经恶化,说不好会离婚。可是如果离婚了,我们共同开办的公司怎么办?财产怎么分配?”
X先生很焦虑,心情十分低沉,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他很长时间。在一次北京EO每个月的例会上,X先生终于讲出了他心里的秘密。他希望能得到其他会员的帮助。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举目无亲。老婆是他最亲密的人,但现在关系也面临破裂,到底该怎么处理这种一团糟的关系,幸好有EO这个创业者沙龙。
EO(Entrepreneur Organization)是一个特别的组织,1989年在美国成立,现在已经遍及全球38个国家的108个地区。北京EO现有12名成员,清一色都是老外,他们在中国做生意,通过EO分享彼此的商业经验和人生的秘密。
EO有各种各样的规定,这些资料摞起来足有一指高,所有刚刚加入的人,都会惊讶于EO如此缜密的组织结构和章程。这个组织最特殊之处就是,他们会分享那些商学院无法教会的东西,会让你毫无顾忌地释放内心。
说出你的秘密
几年前,X先生孤身闯世界,有一天他在中国北京安顿下了自己。他交了不少朋友,后来他认识了现在的太太,两个异乡人很快组建了家庭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两三年的时间,公司打开了局面,生意蒸蒸日上,但是家庭却出现了危机。
这是夫妻创业中最平常不过的故事。对于工作两人常常意见不合,谁都无法让对方信服,结果感情日趋冷淡。X先生非常难过,在中国,太太曾经是他最亲近的人。不论什么事他们都一起商量,共渡难关,但现在她正距离自己越走越远,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终于在EO的一个聚会上说出了自己的焦虑。这在EO是一个令人沸腾的话题。他们中有几位和X先生有相似的经历,在X先生打开话匣子后,他们每个人都慷慨地讲出了自己的秘密。
这是一个奇特的聆听经历,X先生紧锁的眉头一点点展开,有时候他还会笑一笑,给他的伙伴做个鬼脸。一位EO的成员曾私下说,有时候在EO倾诉并不只是为了找到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你会发现,“哦,原来他跟我一样”,这样心下就会大感轻松。
进入EO要满足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申请者必须为公司的创始人,二是公司的利润每年要达到100万美元或引入了300万美元的投资。因为这种会员要求,EO的成员面临的问题基本上类似,怎样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公司的人力、财务、管理问题怎么解决,要不要融资,融资要找什么样的投资人,店铺应该如何选址,怎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怎么面对一个被你得罪的大客户,甚至网管人员的薪水有多少……所有你在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这里都可以大声说出来,然后用剩下的时间仔细聆听那些闯关成功者的经验、心得,有些可是货真价实的不传之秘哦。
Ashley和老公一起创办了一个游戏外包公司,为Google和迪斯尼等公司制作游戏软件。2008年,他们夫妇的一个朋友推荐他们加入EO,Ashley和老公商议以后决定她来参加。夫妇两人不能参加EO的同一个小组,这是EO的规定之一。因为北京只有一个小组,所以Ashley的老公只能被拒之门外了。
“和老公本来就在一个公司,难免有矛盾。要是在一个小组,开会的时候看他在旁边我肯定就不愿意说了。”
每个月第二个星期二是EO开会的日子,Ashley形容自己“就像小时候期待圣诞节一样”。开会的前一天晚上,她会早早地把宝宝哄睡,然后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为明天的会议做功课,“上个月最高兴的是有一个项目完成了,客户很满意,余款也结了。”她会认认真真地列上以下几个问题:
一、本月最高兴的事情和最低落的事情;
二、公司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下个月安排。
Ashley很不喜欢其他一些组织的散漫和自由,她曾经花了一些时间去参加那些组织,“你上次见到的人下次可能就看不到了,大家怎么交流,何况谈心?向一个组织开放自己的内心这是需要时间的。”
6月,北京EO为新的申请者举办了一个模拟会议,由于EO的保密机制,《创业家》记者未能旁听会议内容,但是在午宴上见到了这些申请者的惊诧,他们被讨论会上无所不谈的内容惊呆了,他们表现得拘谨而又向往。其中唯一一位中国申请者非常受震撼,“完全没有想到EO交流的问题会这么深入。我考虑加入,但是我不知道能不能像他们一样无所不说,这点是我最大的顾虑。”
喜欢“背后有人”的感觉吗?
Michael7月份回了一趟美国老家,所以缺席了EO的一次例会。“差不多两个月没见到大家了,我特别想知道他们最近怎么样了?”老成的Michael也不讳言攒了一肚子的话要跟大家说。
Michael和中国结缘已经有20年了。1991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台湾一边工作一边学中文。那段时间,因为发现老外在当地的生活特别无聊,他在自己任编辑的英文报纸上专门开了版块,向老外们介绍当地的休闲娱乐圈,一下改变了很多老外在台北的生活。那些此前觉得台北无聊的人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来北京之后,上海一份外文杂志的老板找到他,让Michael帮他在北京开展业务。Michael着手开始筹划北京分公司,那个杂志就是后来老外圈里很有名的thats系列。Michael把《Thats Beijing》从零开始做起,用了很短时间第一期杂志就问世了。这份杂志全面介绍了北京的衣食住行,一推出就受到在北京生活的老外们的热捧。
像所有的故事一样,创业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天,当Michael来上班的时候,发现公司被20多个穿制服的人围住,他们搬走了公司的电脑,没收了工作人员的签证,吊销了营业执照。Michael傻眼了,一些刚刚到中国来实习的年轻人甚至被吓哭了。原来是有人举报Michael的公司非法经营广告业务,Michael这才知道上海母公司的广告经营许可证在北京是无效的,Michael只好交足罚款然后去补办证件,才使得公司重新开始营业。
2003年,“非典”突如其来,大部分外国人撤离北京,Michael杂志业务锐减,差点关门。没有收入赔钱运营了半年,终于熬过了“非典”困难时期,上海母公司却倒闭了。Michael一时没了主意,下一步该怎么办他也不知道。
那时候《Thats Beijing》有了一定知名度,要是就这样停掉实在可惜,于是Michael决意将北京公司买下来,自己独立运营。经过一段痛苦的调整后,公司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Michael又遇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奥运会之前,和Michael合作的出版社突然宣布停止与其合作,并收回《Thats Beijing》的出版权。Michael形容当时的心情和当年被查抄时一样绝望。可
是被查抄还能重新开始,《Thats Beijing》版权被收回就再也没法重新开始了。
无奈之下, M i c h a e l 只能将杂志更名为《Beijinger》,只是影响已大不如前。他开始怀念他大学时期的梦想来,那时候他想去《纽约时报》当一个记者,可现在偏偏阴差阳错成了一个杂志社的老板。
那是他最沮丧的一段日子。“是不是我太笨了?我可能不适合创业。”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向他推荐了EO。Michael没有多加思索就加入进来,那个时候北京EO刚刚启动,Michael是第一批会员。在EO他发现自己并不是最弱小的那个创业者,而过来人的一些经验也鼓励他看得更远些,那些不过是创业的一些插曲而已……他成功地越过了那次致命的心理危机。现在,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Michael的公司又遇到了低谷,他笑称每个月巨额的印刷费,让他就是在为印刷厂打工。不过看得出来他心里是有底气的,“EO会员的公司大多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家的共同话题是怎么抵御危机,有些方法很管用,12个人的经验就是巨大的能量。”
最能形容Michael感受的是EO另一位成员Dominic的名言:“我背后有人!”
Dominic是EO里的名人,经常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的“创可贴”T恤在潮人里很有名气,鲁豫采访过他以后还会经常到他的店里买衣服。Dominic觉得自己是个创意工作者,每天想着怎么做出好看的T恤。他最讨厌别人把他当做生意人,他觉得生意人都无比贪婪、尔虞我诈。第一次知道EO的时候Dominic觉得很新鲜,不相信真的有一群生意人能坦诚到无话不说,“我当时觉得不太可能有这样的组织,所以我想先进来看看,不好就撤。”可是没想到,一进来Dominic就惊呆了,“公司危机、员工辞职、怎么避税,甚至给小孩找托儿所,大家都会拿出来说,太不可思议了。”“我也乐意分享自己的苦恼,我知道他们绝不会把我说的告诉外人。”
Dominic的T恤衫发展遇到了瓶颈,他感觉单凭在南锣鼓巷和后海的店面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怎么办?Dominic一时没了主意。“你何不把T恤放到网上卖?”做电子商务的Paul出主意说。Dominic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但是他对电子商务一窍不通,于是天天发短信和邮件骚扰Paul,网站怎么搭建、支付平台怎么运营、怎么进行推广……“我快要把Paul烦死了,哈哈。”Dominic丝毫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愧疚,因为在EO向别人求助,不用考虑到人情和面子,在这里给予和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
“我开会的时候不会接电话,但是如果电话是EO的人打过来的我肯定接,因为如果我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会非常高兴。”
绝不通融的原则
Adrian被堵在了拥挤的三环上,他不断地向车窗外张望,看到绵延的车龙他几乎绝望了。因为迟到了当月的例会,Adrian不得不掏出100块钱罚款,并且向每个人致歉。在EO,迟到是被认为对其他会员极大的不尊重,如果迟到多次,会员们会重新商议这个人是否合适继续留在EO。
Adrian是北京EO中最年轻的会员,毕业于剑桥和斯坦福。他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做口语培训。Adrian的公司成立不久,赢利还没有达到100万美元,但因为引入了戈壁基金的投资,他获准加入EO。
Adrian加入北京EO一年多几乎没有过缺勤和迟到。他现在负责EO新会员的招募,在给新会员讲规则的时候,Adrian特别强调了一点:会员每年被允许缺席一次例会,出现第二次缺勤就意味着自动退出。
EO北京现在的会长是德国人Mirko。在变成EO人的一年多里,只有去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二他缺勤了,因为那一天他的儿子出生。他说如果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从0到10进行排位的话,EO在他心中的重要性是9,仅次于他的老婆和儿子。
Mirko的公司也是夫妻档。所以当他听完X先生的遭遇,深有感触。在他和老婆创办现在的公司Twice-Fashion之前,他和自己的朋友在中国开办了一个家具贸易公司。Mirko负责家具在中国的生产,他的朋友负责在德国销售。然而,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以后,两人关系恶化,公司不能继续运营。Mirko把当时补救和处理的方法一并讲给了X先生,希望能给X先生一些参考,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记住,只是分享经验,绝对不可以说“你应该怎么做”。这是EO的严格规定。Mirko 律师的职业习惯让他开始的时候非常难受。“我刚开始的时候听到别人说到困难,我就特别想说你应该怎样做,但是EO规定这样不可以,我就得忍住。”EO担心,如果会员按照某些人的建议去做,但是最后失败,会把情绪带入组织中,影响会议的氛围。
Mirko的公司在全国已经开了20多家店,他的店是卖女性饰品的,打的是欧洲设计、中国制造牌。去年,Mirko想要融资,他把这个问题在EO的例会上拿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怎样给公司估值,怎样去和投资商谈判?Adrian创业之前在JP摩根工作,深谙融资之道,但是在例会上他没有为Mirko给出建议,只是谈了自己公司的融资体会和经验。
会后,Mi r k o 迫不及待地约A d r i an喝咖啡。“Adrian,我现在不需要你的建议,告诉我,我该怎么办?”Adrian打开了话匣子,“你该这样做……”
可是面对EO种种严格的规定,大家不会觉得太苛刻了吗?
“只有严格才能让所有人重视,而且在EO能获得的东西是在别的地方得不到的。”Mirko用律师的思维想问题,“如果这是一个商业咨询的话你愿意一个小时付我多少钱?”Mirko问《创业家》记者。“假如按照1000人民币1小时, EO每次的会是4个小时,我自己的价值就是4000人民币。12个人的价值就将近5万块。况且这些都是公司做得非常好的创业家,他们的经验在别处根本学不到。用4个小时学到5万块钱的课程,难道你会不期待这样的聚会吗?这样的聚会不值得你严格对待吗?”Mirko反问道。
现在,EO正在吸收中国创业者加入,会长Mirko热情有加,“本土创业者有更多公司本地化的生存技能,他们加入进来后,整个EO带给创业者的价值会更大,这样我们才能抱团取暖。”
你动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