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恢复繁体字可能吗?

2009-04-29

海外星云 2009年8期
关键词:记录片繁体字天枢

江 迅

央视纪录片《汉字五千年》追溯汉字渊源,一个月内连播三次。总策划麦天枢预测。繁体字最终会恢复。取代简体字。而诸多政协委员也在两会期间发出重新振兴繁体字的呼声。

记录片《汉字五千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初始反响不大。不过,人们对这部记录片的关注度渐渐升温,于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四套节目同时在黄金档期重播,一部记录片一个月内连播三次,在中国电视史上实属罕见。

作家、学者麦天枢是这部记录片的总策划和撰稿指导,谈到简繁体字之争,他相信最终会改回繁体字,繁体字才是华人文字和文化的根源。麦天枢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多年前热播的《大国崛起》总策划人之一。

简繁体字之争数十年

在中国大陆,简繁体字之争数十年来始终没有销声匿迹,恢复繁体字的呼吁也从未停止。最近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是刚闭幕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递交了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他的建议有三条理由:首先。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其次,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另外,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地区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还要为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大陆方面造成压力。

潘庆林提案遭到多数网民的反对。有人认为,废除简体字是社会的倒退,是瞎折腾。有的更具讽刺说建议取消穿西服,规定“长袍马褂”为中华民族的“正装”。不过,也有力挺“废除简体字”者,他们认为,文字不只是记录符号,海外华人圈大都使用繁体字,造成华人不同用字的局面。只有恢复繁体字才能让大中华有凝聚力。

新一轮汉字繁简之争中,“废简派”的代表人物为99岁国宝级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拥简派”的代表人物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2009年2月1日,季羡林谈论国学时,明确提出读古文必须读繁体字,并称汉字简化和拼音化是歧途,追求效率不是简化字的理由,古文今译毁灭中华文化。曾听说季羡林写“爱”字,就坚持用繁体,因为繁体的“爱”字有个“心”字,没有心何来爱。而王立群在博客上发表《从秦始皇统一文字看汉字的简化》文章,声称“从简从俗”是文字规范两大原则,文字功能在于交流。文字形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用性,“创造简化字,推广简化字是正确的”,时下“不应非议简化字”。

新一轮的繁简之争,其实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王干引发的。2008年3月2日,他以《50年内废除简化字如何?》为题写了篇博客。他在博文中提出,简化字存在的理论基础已不存在,录入速度和英文及其他拼音化的文字已没有劣势,中国教育已不再是以扫盲为己任;简化字给古典文化典籍带来伤害,繁体字则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纯洁。

王干博文发出几天后的全国两会上,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发出“振兴繁体字”的呼声。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授繁体字。

香港写繁识简经验

当下,由于北京两会话题,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华人圈也再度引发繁简之争。香港拥有特殊地理位置,台湾的繁体字(正体字)和内地的简体字,总是在这弹丸之地交融、碰撞,于是不少香港人早早就奉行“写繁识简”,即整体阅读上认识繁体字,除正式文本外,在日常书写中则常用简体,繁简的互转,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对立,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没有偏废。

不过,香港人常常会简繁乱用。香港教育局的报告显示,香港中学生会考作文文理不通,繁简混淆,一旦不用电脑,手写的汉字只要笔画稍多,就一定缺胳膊少腿。

北京知名作家王蒙说,简化字回繁,也常常笑话百出。例如“谷”与“毅”,原本都是繁体字,前者指山谷,后者指谷物,现在一时兴回繁,把山谷写成山毅,笑死人。

正如麦天枢说,“写字成了中国读书人终生的负担”,“汉字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人们需要的是使用中文的心灵环境,否则,对中文字使用美感的追求就会大面积丧失。

(责任编辑袁红)

猜你喜欢

记录片繁体字天枢
老师没让坐,就一直站着聊天
哈哈镜
尊敬
尊 敬
漫漫长路 大型记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主题歌
微记录片,深藏着思想的力量
《思考心电图之159》
岁月尘埃埋不住赤子之心——以记录片《赤子功勋》为例
在暗处尊重人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