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产业,破茧成蝶
2009-04-29赵丽梅
赵丽梅
有人把文化产业比喻成夕阳背景下的“朝阳产业”,可说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传统产业受到很大冲击的大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拥有江海灵韵的江苏,同时又是经济发展大省、强省。其省会南京作为积攒六朝内蕴的古都,此外苏州、镇江、扬州、淮安等城市也都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从这方面来讲,江苏可说是处处都蕴藏着人文的气息,同时,2009年又是真正对江苏省经济包括文化产业带来严峻考验的关键之年,伴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以及对中国各行各业的扩散与影响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江苏的文化产业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具有典型的意义。
早在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长幅度、高于服务业增长幅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当时省政府就决定每年安排1个亿投资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方面,用于扶持一些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具体方面,2008年初步确定对8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扶持。扶持的项目涉及动漫和网络文化、文化艺术服务、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等共五大类。在具体适用方法上,通过引导资金的扶持,带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实现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鼓励新办文化企业、兴办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出口,省相关所属部门还出台了相关的优惠税收政策。在这样的大力倡导下,近几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增加值超过587.35亿元,比上年净增150.10亿元。增长速度高达30.68%,不仅比全省GDP的增长速度高15.88个百分点,也高于全省第三产业的增速,比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15.9%)高14.78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江苏文化产业已进入快速运行轨道,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就业,其中仅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07.1万人,文化产业岗位吸纳的从业人员比2006年的90.1万人净增加了17万人,占全省全部从业人员(4618.14万人)的比重为2.32%。可见,发展文化产业无论是对经济增长,还是就业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广播、影视业
江苏的电影发行与放映工作曾经在全国创造过十连冠的辉煌,但1994年以后几年间却连续下滑。2002年经过院线制改革后,江苏电影开始复苏,早在2006年票房收入就已接近1个亿。而现在,江苏电影开始重新发力。据笔者了解,江苏采取四大举措,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重振电影产业雄风。这四大举措分别是转变政府职能、保障电影产业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培育电影市场新主体,加速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数字化工程,加强中小城市电影院基础设施建设。
江苏省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正通过依法行政、管理、勤政廉洁的高效服务,努力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同时,江苏将注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培育电影市场主体;大力推进和完善院线制改革,鼓励城市、高校和农村社区数字电影院线的组建,鼓励跨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经营,进一步提高院线的经营水平;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打击电影盗版侵权行为。同时加快推动基层电影公司转制,增强国有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实力;大力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部分外资投资电影产业;加大电影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技术培训以及电影营销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此外,积极从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建立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为纽带,乡为重点、村为基点,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体系。大力实施“2131”工程和数字化工程建设,放开搞活农村电影市场。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一个发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的专门院线——江苏宇鸿同方数字院线公司,该公司已在全省布点近60个。从2006年起,江苏对经济薄弱地区每年资助100家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把配送电影拷贝与数字电影设备租赁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电影设备逐步更新过渡。这一政策将太大加快全省农村电影数字化进程,这已引起国家广电总局的高度关注。同时为使全省多厅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有较大增长,江苏省文化厅出台了《省级电影专项资金资助中小城市影院改造暂行办法》,省电影专项资金管委会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新建、改造多厅影院,将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按新建或改造后影院的影厅数、座位数、放映技术等标准,每个影厅限定给予资金补助的最高限额为15万元,每个影院最高补助不超过50万元。在广播业方面,江苏也一直走在各省的前头,据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09年上半年,江苏省广播电视实际创收收入53.36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广告收入27.45亿元,同比增长8.62%;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32.61%。截止2009年上半年,江苏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1646万户,入户率达67.71%,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628万户。江苏省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6.45万户,完成了江苏省政府目标任务的88.6%。可说是都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
此外,随着《我的兄弟叫顺溜》、《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剧的热播,近几年江苏电视剧的制作者们向广大观众交上了一份非常漂亮的“成绩单”。《南京!南京!》、《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等一批合作项目,也开始走红全国。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江苏题材资源可开掘空间较大,资金实力较强,市场化程度较高,但突出的问题是资源缺乏整合,用力分散。对我省电视剧生产而言,亟需整合优质资源,形成航母级的专业性龙头骨干机构,调用全国优质资源,打造精品力作。比如,“江苏造”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汇集了诸多全国创作精英,包括《汉武大帝》《亮剑》的编剧江奇涛、执导《走向共和》《大明王朝》的张黎、著名演员孙红雷等。
出版业
出版业也是江苏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2008年,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是1978年的800倍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江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新闻出版基地、印刷基地、光存储生产基地和出版物流通基地。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江苏省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已从1978年的27家发展到608家,其中图书出版单位从2家发展到18家,报纸从4种增加到143种,期刊从21种增加到439种,电子音像出版社从无发展到8家;出版物发行网点从2700多家增加到近1.2万家;印刷复制企业从100家左右发展到1.4万多家。
同时,自2006年以来,为解决农民读书难、买书难等问题,江苏在全国率先实施以打造“农家书库”出版品
牌、建设公益性“农家书屋”、构建“农家书店”发行网络为内容的江苏“农家书香”工程,目前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9341个。可说,在出版业方面,江苏也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早在2007年,省领导就说新闻出版既是建设新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新江苏的保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总目标,从“把握导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加强监管、公共服务”五个方面着手,落实、创新,争创一流,以更加扎实的举措落实党的新闻出版政策,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推进新闻出版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确保江苏新闻出版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领先行列。就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江苏一直在围绕着这个方面在出版产业方面大力地向前迈进。
动漫产业
在动漫产业方面,江苏也积极扶持其发展,在政策方面,规定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的(除广告业、娱乐业外),暂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为动漫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早在2007年,江苏省动漫产业发展迅猛,就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省从事影视动画创作生产的企业近200家,直接从业人员近8000人,新增南京高新区软件园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至此,江苏拥有了常州、无锡、苏州、南京4家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占全国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总数的24%,是产业基地最多最集中的省份。令人欣慰的是,原创动漫片的生产提速加快,全年生产发行原创动画片15569分钟,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5%,在全国列第三位。在国家广电总局评选并向全国电视媒体推荐播出的33部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中,江苏原创动画片就有6部。《哈皮父子》、《秦汉英杰》等7部原创动画片己向欧美、中东、东南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出售了播映版权和品牌授权,有10余部动画作品已在图书,音像、玩具、文具、日用品、家具装饰、教育、主题公园等领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衍生开发能力。在具体创收上,仅南京市46家动漫企业就实现产值2.6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50亿元。
至2008年南京市完成动画片6297分钟,产量排名全国十大城市第六位,跃升至全省第二名。无锡市原创动漫生产再上台阶——取得发行播出许可证的原创动画影视片达到15部8108分钟,位居全国第四,不仅数量持续突破,而且亮点纷呈、精品不断,为文化产业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至2007年底无锡市政府下拨给动漫企业的政策奖励及扶持资金累计2000万元。2008年常州市动漫产业销售收入达9.6亿元,同比增长200%;引进动漫、数字内容企业40家,其中规模企业16家,基地集聚企业已达150多家,2008年共完成动画片10部。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至2010年,全省动漫产业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当然,文化产业还包括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方面,江苏在这些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其直接效应上讲,它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效益相当显著。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文化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广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得人民群众更充分地享受到文化权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升,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同时发展文化产业还可以更好地弘扬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就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日益广泛地进入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们生活当中,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内蕴,发展我们的文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