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新闻资源离农民有多远
2009-04-29刘文阁
刘文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报业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为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成就和特点主要表现在:报纸的种类延伸到各个领域和层面:由国家级、省级延伸到地市县级;由党报延伸到各类专业报,分类更加齐全;规模从简报办到小报、从小报办到大报、版面从4版办到8版、再到12版、16版、甚至更多;新闻性质由传递信息上升到传递观念传递思想、揭示问题矛盾、监督社会、批评社会、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发行量正在不断扩大,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全体党政领导干部职工、教师、企业员工都能看到相应的党报和专业类报纸。与此同时,发行方式更加灵活自由,除党报计划发行外,专业类报纸一律推向市场,县级以上城市报纸销售市场十分繁荣。
为加大宣传的力度,更好地解决农民读报难的问题,中央对西部省区还给予大力支持和帮扶,从2008年起,《人民日报》由中央财政支付征订费送给村级党支部。贵州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比例承担征订费,向全省各级乡镇和成建制的村赠送一份《当代贵州》杂志和《贵州日报》,减轻了村级负担,保证了村干部能够看到《人民日报》和省刊省报。
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积极的智力支持和舆论引导作用。但是新闻资源尤其是纸质新闻资源的分配还不尽合理,新闻资源没有被普遍利用,其最大价值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全国广大农村地区9亿农民,农民阅读报刊,通过报刊进行学习的比例仍然非常低。
笔者以有遵义县为例,来分析一下报纸在农村的订阅情况,遵义县辖31个镇乡、118万人口。2009年的党报任务分别是《人民日报》555份、《贵州日报》2735份、《遵义日报》4755份。征订工作从2008年11月起开始安排部署,到12月底县直机关和各镇乡都能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根据各镇乡征订任务完成情况统计和笔者的走访调查了解到。80%的镇乡没有一个农民订报,20%的镇乡每个镇只有不到5个农民企业家订报。就是说没有纯粹的农民订报。是不是农民就不想订报呢?是不是农民就不想看或不愿看报呢?我们且不论农民想不想订、愿不愿订、能不能订,我们只论农民愿不愿意看。对此,笔者特意走访了一部分农民朋友。大都认为,只要有报纸在身边,他们要看愿看。退一步就算大部分农民不愿意看,广大领导干部尤有责任和必要引导和动员他们看。随着农业耕作水平和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农民逐渐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长期劳动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看电视、打篮球、唱歌、跳舞、旅游等文娱活动。如果有报纸在他们身边,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就会更丰富,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就更加宽阔。他们还会通过看报讨论时事和国家大事。但问题在于他们身边没有报纸。这也是造成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
农民没有报纸看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困难,大部分农民没钱订报,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思想认识落后。认识不到读书看报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在他们看来,花200元订份报纸不如花在购买化肥农药上。三是农民居住分散,投递困难。由于前面两方面的原因,有关部门没有给农民分配任务,邮递员也不会到农民家里去征订,即便有个别农民需要订阅,邮政局也会因为投递困难而放弃,于是农村就成了长期以来被纸质新闻遗忘的死角。
事实上,农民尤其需要新闻资源。大家都知道,农民是接受教育时间最短的、接受教育层次最低的又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还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信息、思想与国家机关公务员、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以及城市居民相比,都落后了很大一截,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农村的贫穷、农业的落后、农民的困苦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新农村都必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前提条件。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全社会的责任。纸质新闻资源与农民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中国新闻媒体的责任是什么?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可以说纸质新闻媒体未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未能承担起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启迪培训作用。纸质新闻资源对广大农民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农民日报》。《农民日报》名不符实,这份日报可能只有各级农业部门征订,就连县镇村三级机构的大多数干部也看不上。不知道发达地区的农民能不能看得上。据统计。我国民众拥有4亿台使用中的电视机,基本普及到每家每户,电视观众达到13亿,其中通过电视了解新闻信息的达到91%以上。我国现有2100多家报纸,基本上都不属于农民,不知道有占多少比例的农民通过看报纸了解新闻信息。
要改变目前农民缺少纸质新闻资源的现状,就要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关心关注关怀农民放在重要位置上,认真调研和深入分析三农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拓宽农民享有文化资源的渠道,逐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教育引导培养农民阅读和运用报刊的兴趣,促进农村文化繁荣,让农民得到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探索。
一、把官方送报(即政府送报)由推向村级延伸到推向村民组。就是实施政府行为,把适宜农民阅读的报纸送到农村去、送到农民家里去、送到农民手中。我国有9亿农民,如果每个村民组平均约有300人,那么我国共约有300万个村民组。如果每个村民组送一份省报一份市报一份《农民日报》。每份报纸订价200元,那么政府将投人18亿元,相当于为每个农民解决2元钱的订报费。如果政府难以承担,可在“三农资金”里分配极少一部分来解决。以2008年为例,2008年全国的“三农资金”是5400亿元,如果摊派给农民,人均600元,人均分配2元来订报,仅占三百分之一,对三农投入不会有大的影响。如果报业集团实施优惠政策,送给农民的报纸只收取征订价格一半或三分二的费用,那么又可为政府减轻相应的负担。这样做,报纸的发行量也会大幅度提升。以700万人口的遵义市为例,遵义市有500多万农民,约有17000多个村民组,那么《遵义日报》的发行量就会增加17000多份,增加38%以上,《贵州日报》的发行量增加在45%以上。这样既能满足农民看报要求,又能为报业创造发展空间,意义深远。宣传部门和报业集团可以组织人员到国外考察学习。了解国外在免费送报和办报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报业集团为农民开辟农民专栏。所赠送的报纸都必须开辟农业专栏,报道农民身边的各类新闻事件和农民广泛关注的喜闻乐见的话题。各级宣传部门和报业集团组织人员深入到广大农村开展调研,仔细全面了解农民的愿望要求和需要,根据农民的实际办报,为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为
农民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为农业把脉问疹、为农村探索发展规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裕,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和谐。《农民日报》尤其要办出特色,要办给农民看,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真正成为农民的良师益友。为此可组建一支专业的农村记者,把农村农业农民作为常年采访对象,丰富专栏内容,让农民爱看想看。
三、优化报纸资源。把各级国家机关为完成任务而多订的报纸送到农村去。这些年来,各级机关都存在着报纸多看不完的情况,可把这些多出来的报纸进行优化组合,把适合农民阅读的部分由宣传部门统一分送到农村去,只要是正规出版的各类报纸都可以,为农民增添精神食粮。
四、鼓励企业和各界成功人士为农民订报。比如一个企业可为一个村民组订一份或几份报纸,或为多个村民组各订一份报纸,各界成功人士亦然。把企业和成功人士对社会的奉献通过为农民征订报纸来体现。这样,全社会就能形成合力关注三农。就能把公共资源用到刀刃上,真正实现公共资源农民共享。
五、加大邮政投递力度,拓宽邮政投递范围。把广大农村纳入重要投递网络。增派农村专线投递人员,增设农村投递交通工具,及时把赠送的各类报纸送到农村去,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大事、本省市的最新消息、切合农民实际的新鲜事件、新农村建设中的感人事迹以及取得的成绩。如果农村专线投递及时准确高效,农民满意,还能激发农民订阅其它报刊杂志,引导农民向往和憧憬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引导农民把对文化资源的追求由自发转向自觉。逐步实现农村文化繁荣。
六、在每一个村民组设立投递点和阅报栏。已建设图书室的村民组,可以把送到的报纸陈列在图书室里,村民可到图书室来阅报,也可带回家阅读,然后相互传阅、交流阅读。没有图书室的村民组。可把报纸放在村民组中住房居中的一户农民家里,方便全组农民阅读,传阅。也可以每一村民组制作一个橱窗,把报纸置于橱窗内,阅读时从中取出。
总之,通过上面的形式,就是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已占领农村新闻市场的电视和将逐步占领农村信息市场的网络一道,共同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