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路径初探
2009-04-29万积波
万积波
摘要: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缺陷,造成国际金融秩序不稳定。影响各国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大势所趋。本文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出发,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及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了有关改革方案,进而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及现实选择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路径研究
当前,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摆脱危机,刺激国内经济,今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收购总额3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还决定另购人至多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美国这一滥发美元的救市措施,实际上是利用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在为本国经济谋私利,虽然对美国经济的短期恢复有利,但也存在通胀风险,将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让那些以美元资产作为外汇储备的国家蒙受损失,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拥有者和美国国债持有者损失犹为巨大。
对此,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6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的“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上提出建议,推动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中国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倡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既有积极响应,也有强烈反对。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提出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一)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
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为了适应国际间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活动,基于共同利益,依照一定的标准或某种国际协定确立的解决贸易、清算、资本转移等经济活动中涉及的货币兑换、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和储备资产供应等一系列问题的规则、机构的总称,它是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自19世纪初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种机制的演变。1944年7月达成的《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取得国际核心货币地位。但由于“特里芬难题”的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二战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美元出现信任危机,黄金大量外流,最终导致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召开年会,通过了《牙买加协议》。根据协议,新体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国可以自由选择货币制度;实行黄金的非货币化,取消官价,黄金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等。但这是一种不稳定、不完善、不适应金融全球化的体系,特别是当金融危机发生时。该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和协调的局限性显得尤为突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度试图摆脱美元束缚成为自主的国际货币,但均未能成功。1999年欧元诞生后,也试图再次挑战美元,但最终还是没能超越美元的地位。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实体经济仍然十分强大,是世界上最主要和最大的资本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具有支配地位;二是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仍以美元计价;三是由于美元长期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地位,各国拥有大量美元储备资产,美元的衰落将会使很多国家付出巨大的代价,对世界经济增长也将起到明显的负面作用。同时,由于路径依赖问题,在美元使用上也还存在一个极强的历史惯性作用,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在未找到替代货币的情况下,长期以来美元一直维持其世界货币霸主地位,获取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由于美元不再有含金量,如同信用纸币一样,理论上它可以向世界提供任何数量的流动性,但却没有任何世界中央银行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根本的问题,即国际货币权利和国际货币责任的失衡。美国通过消费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向外输出美元,然后通过输出美元计价的债券、股票等虚拟资本回收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的美元,从而引起美元资产数量不断膨胀。特别是在目前美国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美联储通过开动印钞机器,既可以刺激美国经济的增长,发生危机后又可以减少美国人的债务负担,而增发美元的成本主要是通货膨胀,却由全世界来分担。因此,周小川提出,“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同时,上世纪末以来美国过度进行金融创新。而又缺乏严格有效监管,进而引发了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让美元信用遭受重创,美元加速贬值,使得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冲击。
在此危机中,中国也未能幸免。目前在中国持有的1.9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约70%,即近1.4万亿美元,其中2009年4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为7635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债总额的7%,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一方面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的外汇储备面临着严重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在美国推出庞大的救市计划并连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后,美国国债收益率不断下滑,中国持有的国债资产也缩水较大,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遭遇前所未有的损失。
因此美元“一币独大”的问题一天不解决,美国就会继续利用美元的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地位,超发货币,转嫁危机。为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稳定。保障各国外汇储备资产安全,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大势所趋。
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探讨
(一)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争论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张应该说早已有之,但至今一直未有大的进展。在此次金融危机冲击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设立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呼吁后,引发了两方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方积极赞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中国方面提出探讨创造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是合理的。俄罗斯总统助理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说,俄罗斯与中国在有关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面立场相近,两国都积极支持逐渐采用“超主权储备货币”。巴西总统卢拉表示,中国提出的创造一种可以替代美元的新型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有效且恰当”,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都会同意这一观点,世界不能从属
于某一单一货币。
而另一方则强烈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美元地位无可争议,没有必要创建新的全球货币。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扩大SDR的用途应被认为是一个渐进的步骤,而不是一个朝“全球货币联盟”迈进的步骤。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表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无可争议。
从目前国际国内有关舆论来看,多数认为短期内美元的地位还无法替代,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形成将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探讨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事业,需要作慎重的考虑和详尽的策划。目前,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选择上,有多种不同的方案。
美国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沃克·托德提出,应讨论恢复金本位制以应对金融危机,即建议恢复金本位制,主张仍用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余元洲提出,在改革国际货币体制方面,可以运用货币二重化理论。即实行双层货币制,在一国之内创立上币和下币。一方面,作为现代纸币的下币仅限于境内流通使用,因而可以自由地调节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变动。币值可以自由浮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保持恒定;另一方面,作为传统纸币的上币,则专用于对外支付,可与黄金挂钩而保持定值,充当与境外货币的兑换中介,不承担调节国内经济的任务。
张云、刘骏民认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是建立美元—人民币一欧元联盟。即在美元、人民币、欧元之间建立一种货币联盟关系,通过协议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住这一联盟的货币数量以及计价金融资产的数量,其他货币只能围绕这个核心货币浮动。
周小川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循序渐进,寻求共赢。在短期内,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对其不断监测、评估并及时预警。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SDR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他认为,SDR的使用范围需要拓宽,从而能真正满足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表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替代美元是最快的途径,但我认为,从长期来看,最好应成立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机构。”
三、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选择
在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种种方案中,我们应立足于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的现实来考虑。短期内美元的地位还无法撼动;回归金本位制弊大于利,且实践已证明其不可行;实行双重货币制,在技术操作和建立货币协调框架上较为复杂;建立人民币与其他核心货币的联盟,目前则受制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从长远来看,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应是努力的方向。因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应长短目标相结合,循序渐进,最终向建立公平、合理、高效、稳定的国际货币新体制而努力。
(一)短期目标
就短期而言,应积极推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际经济参与者进一步认识到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一元国际货币的巨大潜在风险,纷纷提出通过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来分散经济风险,减小危机对世界经济金融的损害。如近期俄罗斯卢布、墨西哥比索、印度卢比等都在试图国际化,以维护其国家利益。今年6月16日“金砖四国”领导人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会晤联合声明也认为,应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就中国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整合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有效约束美国滥发美元的行为;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金融实力来看,应在严格评估、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稳妥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与有关国家、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范围,完善境外人民币现钞回流机制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中国稳定的实体经济带进国际货币体系中,从而缓解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中期目标
中期应将构建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为核心的稳定货币联盟作为目标。短期内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美元独霸的弊端,但也会因各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取向、竞相追逐货币国际化带来的利益等问题,造成货币投机盛行,引起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混乱。因此,应在考虑现有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还将长期持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实体经济的稳定性,通过美元、欧元、人民币共同携手,把三者作为多元国际货币中的关键货币,努力建立一种承担责任、管理有序、透明且有约束力的货币联盟,通过控制汇率波动幅度,以减少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和震动,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良性发展。并且除在全球层面的活动外,中国还应继续推进区域金融合作,不放弃建立区域货币联盟和区域货币的尝试,这也是抵御金融危机,避免汇率波动损失,增进贸易的重要手段。
(三)远期目标
从长远来看,基于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建立一种与主权国家信用货币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是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在这种体系下,一国对经济失衡的调整不至于引发或加剧全球经济失衡,而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再享有超越主权国家的权力以调动全球财富的再分配。从现有条件来说,改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将其构建为超主权储备货币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但由于目前SDR主要是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金额计算单位使用,还不是支付手段,不能进行商品标价,未真正发挥储备货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SDR仍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深入改革。
首先,要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份额。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只有2000多亿SDR,远不能满足作为储备货币的流通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SDR的分配和使用范围,充分体现成员国家的经济地位,使其更具有广泛性、代表性,从而让权利与义务相平衡,共同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今年4月2日结束的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已同意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规模扩大至现在的3倍,由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6月5日,中国表示愿在安全、收益合理的范围内购买不超过5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新债券,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次,要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进一步扩大基础投票权,增加发展中国家投票权比重,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约束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的事实上的否决权。要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经济政策的监测职能,通过建立有关约束机制,使各成员国对其本位货币发行进行控制,从而保持SDR的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各成员国的国内经济、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监督,及时对成员国及公众提出忠告或建议,以便有关当事方警觉,做出正确的风险判断。
第三,要完善SDR的定值方式。作为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其在发行、币值稳定、信用、流通等方面都需要有一整套制度和技术安排,这也是将其作为储备货币的主要难点之一。这需要各国共同协商,加强合作,通过一系列国际制度、协定,实现新的货币利益均衡,才能为各国所接受,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合理的、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四,要逐步推进SDR的标价使用。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投资、大宗商品定价等方面以SDR为计价手段,鼓励社会各方特别是私人部门扩大SDR使用范围,增强SDR的流动性,逐步扩大影响力,使其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计价、支付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