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开展活动 焕发课程魅力

2009-04-28葛爱明

中小学德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活动儿童

葛爱明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让活动成为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是探讨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是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魅力的价值所在。

一、拓展活动主题,再现生活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生活的钥匙,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我们应该把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把学生带进与课程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

课程源于生活,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例如,在一年级的《合理饮食》一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初步了解学生是否已形成良好早餐习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合理的、健康的饮食知识。这样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展示原原本本的生活,我们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早餐时都要喝牛奶、豆浆,吃鸡蛋,而是初步形成营养早餐的概念,认识早餐的重要性。在教学《我不任性》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改变了教材中的设计,转而让班内一位同学表演自己要父母买玩具时又哭又闹的情景,通过这样真实的具体行为,孩子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任性的危害,同时引发共鸣,回想生活中的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在教学《盼盼迟到了》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想前几天班内某个同学迟到的情景,并让这位同学向大家说明迟到的原因和感受,以此引发“为什么会迟到”“怎样不迟到”的主题探讨活动,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教育意义也更为具体实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回放、再现孩子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对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活动有效性的“秘方”。根据儿童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力争做到不同内容有不一样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如在开展《坐立走有精神》这一主题活动时,可以设计情景活动、体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三种不同形式:(1)讨论活动:欣赏解放军叔叔出操、观看演出等录像,讨论:为什么解放军叔叔们看起来都很有精神?我们班中的哪一位小朋友看起来也很有精神?(2)体验活动:展现班中写字最端正的一位同学的作业,让他介绍经验;请出班中经常弓着背看书写字的同学,让他说说这一习惯造成的后果。(3)实践活动:听口令做动作,如教师说“坐如钟”,学生坐端正,教师说“站如松”,学生就立正;“我们一起出操去”,即由小干部组织队伍,学生独立排队整齐地行走到操场。由于这些教学活动形式不同,生动有趣,孩子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参与兴趣,并在活动体验中逐步养成了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在平时的活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无论哪一种活动形式,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要符合实际需要并能提高活动效率即可。

三、关注活动状态,提高实效

对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必须跳出课堂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资料的收集、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充分考虑与活动相关的因素是决定活动效率的关键。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的、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组织活动时,教师应该学会时刻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状态。如果在一个懒洋洋的下午组织学生欣赏以爱护花草树木为主题的柔情诗歌,那孩子们就可能昏昏欲睡;如果在雪花飘零的时刻还让学生规矩地坐在教室里讨论着冬爷爷在哪里,这样活动就降低了效率。而在教学《走进秋天》这一课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赏秋色、捡秋叶、画秋景、展秋果等活动,就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总之,教师要以教材为范例,以课堂教学为平台,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展示的平台。

教师应该依据教材而不唯教材,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观察、感受和实践,加强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更有意义、更有趣味。如教学《中秋和重阳》这一课,课前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来历和家乡的节日习俗;课中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懂得孝敬老人是社会公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后引导孩子们回家后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与老人共度快乐的节日。这样,不仅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四、实施民主评价,注重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该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引导儿童对自己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便于教师对活动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有利于下一次活动的有效地开展。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态度、行为能力等作出思考,而且应该对学生在课前、课后的活动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时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语言描述过程、资料展示、行为实践等等,同时注意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总结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是怎样安排一天活动的,然后让学生展示活动中积累的资料,也可以通过家长对孩子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重视,因为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才是我们实施民主化、过程化评价的追寻方向。

在今后的品德课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如何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让每个学生真正喜欢品德课堂,让我们的品德课程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长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活动儿童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好学者贤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