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思考

2009-04-28任守辉

中小学校长 2009年4期
关键词:技能评价教师

任守辉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然而,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实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实际操作中缺乏切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学策略,在蓬勃发展的背后掩盖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缺失。

一、对于合作学习要有新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其意义绝非是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更不像众多教师潜意识中所认为的合作学习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另一种途径。诚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必然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但学生在合作的方式下进行学习,其所得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本身。因为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这一过程,过程本身所蕴涵的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等都成为了知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附加值”。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性的相互作用、个人的责任感、社交技能或合作技巧、小组过程。五因素系统地组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合作的意义在于在共享中得以提升,如果没有可以共享的思想,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难以保证。简言之,合作学习不仅包括了认知领域,更涉及了情感领域。它的有效实施,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还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导致合作学习实效性缺失的几个因素

1、教师方面的因素

(1)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内涵的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中学习,在体验中提高”,是合作学习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多数老师把课堂教学组织得有声有色,效果显著。但也有部分老师把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简单地理解为“几个学生把桌子拉在一起就是小组合作,几个学生在一起学习就是合作学习”的流水作业,合作学习被格式化为小组讨论或在一起学习。如此一来,一堂课总免不了要安排几次合作学习,教师布置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不会做的学着别人的样子做。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这说明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2)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当学生真正融入到合作学习之中时,教师的设计、组织、指导作用是影响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一是教师自身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没有得到充分培养,教师的合作理念尚未有效构建,导致合作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二是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提前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面考虑。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以外,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缺乏导向性。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规范活动,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一是教师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忽略了对个体的关注与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态度、独立性、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情感因素和学习策略、途径、方法、实践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方面的因素

(1)缺乏合作学习均衡的参与度。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常常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他们常在小组中领先发言;学习后进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扮演“听众”的角色。有的学生在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搭便车”等现象。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究其原因主要是:①个性特质的影响。如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做到尊重他人的意见,不愿主动与他人合作,缺少宽容和理解;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2)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笔者还发现由于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没有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因此,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还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等。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3)个体缺乏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个体缺乏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在一次讲座中曾呼吁,“没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就不要谈合作交流”。有效的合作离不开合作之前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因为只有学生真正成为积极的、自主的、乐于思索的学习者,他们才会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才会有与同伴合作中获得的心智的豁然开朗、思维的触类旁通和方法的举一反三。反之,合作之前,学生自己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

独立思索,那么他们会在讨论时人云亦云,盲目随从;他们对同伴不同的见解,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当然也更谈不上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的有效整合,必然使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4)缺乏实质性合作,流于形式。表现为:有些合作学习因缺乏精心的设计,讨论中往往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争执,而是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缺乏实质的交流;有的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马上展开交流,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教师则担心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就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学生间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三言两语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后,便不知道如何将小组学习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缺乏真正的讨论和合作,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等。这些现象成了点缀课堂的“花瓶”,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

三、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1、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一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负责组织和调动整个过程,创设情景,引发交际活动和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交际活动;二是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帮助者,不时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促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三是充当监控者,听几组学生的讨论,并记录出现的典型错误,教师一般不应打断学生的交谈,对小错误应忽略,严重的错误应另安排时间处理:四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会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即他们是平等的,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帮助。这样,学生遇到的困难少了,信心足了,偷懒的机会少了,合作的机率大了,实效也显著了。

2、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构成如何,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合理的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因此,课堂上要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组,不能简单地以学生的座位或成绩来分组。一般遵循“互认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来组建小组:一是自然座位式。同桌的两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机进行、节省时间,一般用于两人之间的操练:二是差异组合式。这种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三是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练习,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四是大组合作式。一般为纵向的一排或两排为一组,常用于组间的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摆放教室内的课桌椅,如摆成“秧田式”,“圆桌式”,或者是“马蹄形”。

3、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使合作学习得以有效进行,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乐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使学生学会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说,不管什么课都需要合作,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合作。合作应该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的,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有争议性、探究性、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的,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5、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表演到位,思维活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同时,教师必须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边听、边指导、边掌握好时间,使合作学习真正收到实效。

6、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集体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从而形成团体精神。比如我们提问的时候,可以利用同组同学补充答案的方式来提高凝聚力。个人问题解决得好,也是为小组争光等;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进行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总之,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认真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准确领会合作学习的定义和内涵;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需要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活力。

责任编辑:杨雪翠

猜你喜欢

技能评价教师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拼技能,享丰收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