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2009-04-28任定保
任定保
何谓校本培训?简单地说,校本培训,就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所谓“校本”,意指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指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任职的中小学和课堂中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由于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也就更具活力与效率。
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反思论”范式等六种教师培养范式中,我们更推崇的是“反思论”范式,即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我们开展的“反思型”校本培训,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自觉反思,提高每一个教师胜任教学甚至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包括有关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与班级管理、与学生的交往、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新技术的运用等等。
一、促进反思是校本培训的重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是“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它更容易受到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不能对教育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可直接对教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是更多的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可见,一个人有了“所倡导的理论”,还算不上是观念的东西,只有他所拥有的“所采用的理论”,才是那无时无刻都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他的教育行为中的教育观念。
由此来考察我们当前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教师培训工作,就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培训之所以成效不高,主要是因为我们忽略两类知识的差别,误以为向教师介绍了新的教育思想,让他们掌握了“所倡导的理论”,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革新,却不知教师还在用老一套思想进行教学。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关键就是要让教师把“所倡导的理论”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
实践证明,“反思”能在“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什么是反思呢?通俗地讲,反思就是实践者对他人或自己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的过程。因为在反思过程中,教师会对教育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省”,会把对教学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会把握住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逐步使“所倡导的理论”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从而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学行为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因此,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归纳出的教师成长的公式就是: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旨在促进教师的成长的教师培训,其重心应该是促进教师反思。
二、引发“问题”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促进反思就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带着问题参加学习,通过自己探索或与他人协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将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并培养起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应该成为教师校本培训的新理念。校本培训的精髓就是促进“自觉反思”,强调让教师经历在经验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的过程。
我们都清楚,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某种结构或体系,便处于一种“自以为是”的“固执”状况,除非受到有意的挑战或者在实践中碰壁,否则难以改变。只有当理论和实践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被教师自我看成是有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去反思。也只有在这时,观念的更新才有可能。可见,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于是,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的和有效果的。这也就是说,反思产生于“问题”。所以,促进教师反思,就是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问题”。
那么,怎样促进教师自觉反思呢?
一是典型引路。如果我们引导教师去做调查,或请专家型教师来讲学,就可以让教师通过研究专家型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长过程,了解专家型教师的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的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知道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善于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的。这样就可以促使教师也去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自觉地把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专家型教师的经验联系起来。
二是自我检讨。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教育教学的本质以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观念理性和相应技术理性的结构体系,这自然必须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持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更宽泛的人的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恭、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否有耐心、自知之明、亲切感和幽默感等等。
第三,学习理论。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和持续的修炼过程。因为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所以,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觉反思。
第四,实践探索。教师们在进入对真正的教学探索之前,没有对理论学习的强烈意识,更不会用理论去反思教学实践。但一旦真正进入教学研究领域,必然要进行反思,他们对理论的需求就凸显了,补上专业理论这一课也就是迫在眉睫了。可见,让教师开展实践探索,也可以促进教师反思。
三、措施多样是校本培训的保证
基于以上的思考,近年来我校在校本培训中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措施:
1、狠抓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培训,帮助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校本培训的首要任务。我们抓住师德建设这一龙头,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还经常请宣传部、党校的领导和老师来校做讲座,进一步增强了法制意识,提高了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我们围绕教师节、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广泛开展了以师表形象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动员全体教师撰写并践行了师德箴言,举行了以“爱心献给学生”为主题的大型师德承诺签名仪式,营造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我们按照市教育局提出的“三要八不准”和县教育局提出的“师德十不准”要求,建立和健全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考核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对教师执行师德规范的情况每月以自评与组评相结合的方法考评一次,提高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和钻研业务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消除了教师歧视、排挤后进生的现象,杜绝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和任何违背师德、损害教师队伍形象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成了我校教师高尚师德的集中体现。
2、撰写教育日记
教育日记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是教师对平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所做、所思、所见、所闻的具体记述。写教育日记,最大的好处就是积累事实,促人反思。一个人如果能长期坚持,就能让反思成为习惯,使自己成为有思想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从开始教育生涯的第一天起就坚持写教育日记,这与他后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肯定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就竭力“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朱永新教授在“教育在线”网站创办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其用意也是激励大家多写教育日记。我们把撰写教育日记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求教师必须完成一定的篇数,明确提出了“四个一”的要求,即每天做一张读书卡片、每星期写一篇读书札记、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年争取发表一篇教育论文。我们相信,这样下去,他们即使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成名成家,也肯定能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笔的习惯。
3、开展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最大的收获是能迫使自己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地去学习相关的理论,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去开展相应的调查,去进行科学的探索,会让自我反思贯穿于整个研究进程中,从而使自己在科研过程中发现或感觉到自己原有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中的不正确的东西,进而产生要改变自己的原有做法和态度、用先进的做法和积极态度来替代的需要。所以,我们从研究教师的心理需要入手,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课题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对于一般教师的要求是,在这一学期中,要认真做到:期初填写一份课题研究议定书,期中展示一次研究汇报活动,期末完成一篇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对于学校中的骨干教师,每学年开始,由教科室根据学校的重点工作拟定一批课题公之于众,进行课题招标,让他们承担课题研究的任务。一学年结束前,教科室将组织课题鉴定小组对招标课题逐一进行成果鉴定。对学校承担的省、市、县立项课题,我们则采用的是将全校有特长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协同研究、集体攻关的形式来进行,研究期间,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例会,相互交流研究情况:每学期进行两到三次专题研讨活动,展示研究过程;每个成员必须按学期写出研究小结,拿出阶段性研究成果。
4、组织互动研讨
学习不仅仅是向书本学习,相互研讨交流,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为研讨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家的思想相互交锋、相互碰撞的过程。思想交锋和碰撞的结果,不仅会使人接纳更多的思想,让先进的东西充实自己的头脑:而且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引发更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时,也经常组织一些如某种沙龙或某个论坛之类的互动研讨,那么,大家就有机会聚集到一起,围绕相互感兴趣的话题,提出各自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可以敞开思想,自由漫谈,甚至可以相互争论。为此,我们经常组织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专题座谈,让大家畅谈教学心得;还经常组织读书征文比赛,在评比的基础上选择优秀文章进行演讲,让大家分享学习成果;试想,教师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他不去进行自觉的学习,不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能行吗?所以,这样的互动研讨活动自然就成了教师学习理论、研讨问题、交流经验的平台,成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摇篮。
5、进行教学评价
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接受了某种理论,成了他的倡导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否采用了这种理论?其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别人或自己对此作出鉴定。这就是教学评价的任务。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别人的评价,即观摩别人的教学,描述课堂情景,进行分析评定;二是对自己的评价,即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映和教学效果,作出自我评定。无论是哪种方式的教学评价,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明确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也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分析出成功的原因,寻找到弥补不足的方法。所以,我们规范了平时的教学研究活动,把教学研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让教学观摩、说课评课等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地培养了教师的反思习惯,促使他们通过反思发现“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之间的不一致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6、开展读名著活动
我们开展了阅读教育专著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觉读书、自觉反思。为了给大家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我校保证每年有足够的经费添置图书资料,每年都为每一位教师人手订阅了两本教育期刊,每学期给教师统一配发一本教育理论名著,我们已经给教师发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和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书籍。为了营造读书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为教师安排读书辅导讲座,每学期都要进行读书情况的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全面考核的依据之一,还要评选读书积极分子,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把读名著活动落到了实处。
7、开展“叙事研究”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
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当“我”这样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我们要求教师每月上交一篇叙述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件的文章,要讲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他人的故事,讲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是对“实然”的教育实践的记述,而不是对“应然”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表达,记述的是我参与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这样,教师在叙述自己的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反思在自己教学中到底发生了哪些教育事件。这种叙述使教师开始进入“主动自觉反思”的境界。
8、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培训活动
(1)参加自学考试。大力倡导和鼓励在职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参加各种自学考试或函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自觉地学习和逐步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2)上研究课。抓好教师的说课、听课、看课、献课、赛课、评课等活动,提倡新教师要上好合格课,经验丰富的教师要上好示范课,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赛课和评课活动,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3)结师徒对子。通过教师新老教师结对,充分发挥各自特点,达到老带新、新促老、互帮互学、各得其所的目的。(4)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5)参加各种会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次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报告会、专家演讲会、经验交流会、教学观摩展示会等,促进教师继续学习。(6)组织考察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发达学校、地区参观考察、访问、学习,通过考察、分析、比较,在思想境界及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东西,进一步激发教师自觉学习、思索、研究及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
四、形成机制是校本培训的根本
近年来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之所以开展得红红火火,成效显著,是因为我们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1、组织机制
我校建立的“校本培训”的组织机制包括:(1)领导班子。学校校长就是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的组长,负主责。副校长根据专业或需要各分管一部分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并督促教师守纪律,出满勤。教务处主任负责“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课程的开设,教师的聘请,时间、地点的安排和考核等。(2)教师组织。教师是根据学科分组(班)的,另外还建立学科中心组、党小组和教工团支部,定期开展学科研讨活动和党团活动,交流自己学习提高的经验、体会及效果。
2、激励机制
按照“需要理论”分为物质层面的激励、精神层面的激励和信息层面的激励。在物质层面的激励上,我校制订并经教代会讨论通过了“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学生竞赛辅导奖励规定”、“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实施条例”等,对经“校本培训”后在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卓有成效的教师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精神层面的激励上,我校对“校本培训”有实绩的教师,在入党、评先进、提干、安排外出进修等方面实行倾斜。在信息层面的激励上,主要是优先安排外出考察,激励教师前进。
3、制约机制
制约机制主要有组织制约、思想制约、舆论制约与制度制约等。组织制约主要是定期进行教工党支部、团支部活动,设立了共产党员和骨干教师示范岗,使党、团员、骨干教师牢记新时期党、团员的历史使命。思想制约主要是加强教育,明确“校本培训”是开发教师智力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制度制约主要是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的行为,把参加培训和培训的效果作为了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舆论制约就是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参加“校本培训”为荣的舆论已逐步形成。
4、保障机制
除了组织保障外,主要的是物质保障、时间保障、师资保障。我校为了保障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规定每周四的下午两接课后、星期六的下午和寒暑假15天至20天用于“校本培训”,做到了雷打不动。“校本培训”的师资的来源是立足本校,面向全市。即首先是发挥好校内骨干教师的作用,然后是充分利用全市优秀教师的资源,经常邀请名师来校指导。在物质保障上就是尽量满足“校本培训”所需的教材、教育设备等各种物质需要。
责任编辑:樊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