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草莓人生
2009-04-28程晓冰
程晓冰
2009年的春节刚过,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当中。对于新的一年,人们有着太多的期待。而对于远在浙江的小军一家人来说,却是个厄运的开始。他们正在武汉某高校读研一的儿子因毕业论文涉嫌抄袭,被原作者和校方发现后,不堪精神重压,选择了投河自杀。突如其来的噩耗,一下子就击垮了晓军的父母,伤心欲绝的他们忍受中年丧子的巨大悲痛,奔波在儿子就读的武汉和浙江两地,为儿子料理后事。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前不久还和他们一起促膝谈心的儿子,怎么说没就没了呢?在他们的眼里,晓军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他从小就非常优秀,各科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学习上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半点心。二十二年来,儿子就是他们的骄傲,他们常常为有这样一个儿子感到自豪——一个22岁的研究生,生命正如花蕾般绽放,他们对晓军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事情还得从2009年的二月底说起,在家度过温馨短暂的假期后返校的晓军突然发现一些同学看他的眼神有些异样,这让原本就不善言语的他异常的郁闷,一种不祥的预感盘踞在他的心头。果然,没过几天,系里的领导就找到他,询问他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并告诉他那篇论文的主要观点与该学术界一知名教授的论文雷同,该教授已经得知此事,并且已经跟学校取得了联系,要求调查此事。随后,晓军在网上找到了该教授的个人博客,里面果然有关于他的毕业论文涉嫌抄袭的文章。
三月初,同学和老师们发现,一连几天都没有看到晓军了,打他的手机也联系不上,晓军本来就是个言语不多,性格内向的人,平时很少跟同学们交流,校方感觉情况不妙,立即将这一情况告知晓军的家人。晓军的家人心急如焚地赶到武汉,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分头寻找晓军的下落,他们寻遍在武汉的浙江老乡和熟人,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晓军的下落。一连几天,晓军都音信全无,在武汉滞留几天后,晓军的家人忐忑不安地返回了浙江老家。
3月19日,武汉东湖湖面上漂起一具男尸,经警方调查核实,死者就是失踪多日的晓军。后经警方确定,晓军系自杀身亡。死亡时间在3月5日前后。
这起发生在高校里的学生自杀案很快被当地媒体报道,又经多家报纸转载,被吵得沸沸扬扬。当人们得知晓军是武汉某高校研一学生时,在感到震惊的同时又为他深深惋惜,“就算是抄袭了论文,也不值得一死啊”。许多人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在众多的声音里,有了对晓军的谴责。究其原因,这起悲剧发生的根源还是在于晓军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经受不得一点点挫折。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该怎样面对。22岁,正是一个浑身洋溢蓬勃朝气、内心充满阳光、没有丝毫阴霾的青春年华,他本该用一颗勇敢的心去纠正自己犯下的错,在成长中犯错在纠错中成熟。
面对当前社会的严峻的竞争形势,本科毕业后接着考研是很多在校大学生的选择。在中国,读书还是大多数人的唯一出路。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晓军付出的辛勤和汗水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像的。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估计也没人知道,如今终于有了一个美好的结果——如果不是因为晓军放弃了生命,晓军的未来应该是美好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学术界造假和论文抄袭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据《科学时报》报道,中国每年网上揭露的学术造假事件约百起,下至研究生,上至院士都牵涉其中,而因涉嫌抄袭而自杀,用生命洗刷污点的个案却是首例。
曾有杂志称。八零后出生的人具有明显的草莓特质,表面光鲜,个性鲜明,不好相处,内心却很脆弱,不抗压,受不了挫折。2007年。国内的一家调查机构显示,有着草莓特质的人,百分之七十以上与父母和朋友缺乏沟通和交流,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从小缺乏情感的教育,导致长大后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合作意识差。而当代的大学生正是八零后九零后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没有经受过半点挫折和伤害。他们没有童年的伙伴,在家庭的圈养中孤独地成长,陪伴他们的是布娃娃和玩具,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跟人相处。遇到问题,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排遣内心的压力和苦闷。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隐忍的概念,也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这些新一代社会人,一旦离开小家庭的庇护,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就会像草莓一样不堪碰撞,一碰就烂。晓军的悲剧人生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个例。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曾深藏着一颗柔软的草莓,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才能练就一刚坚硬的外壳。有了坚硬的外壳保护,才能让心灵有一个栖息的港湾休养生息,尽量避免受到伤害。人最大的敌人不是来自外界,而是自己。受到挫折并不可怕,做了错事也不可怕,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怕的就是不能战胜自己。只有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才能做命运的强者。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的道理,没有人会两次在原地跌倒。人生难免会遇上挫折,甚至会摔得遍体鳞伤,重要的是要在挫折中学会承受,学会忍耐,学会坚强。
预防大学生自杀,关键在于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助与互助机制。因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不可能完全解决全体学生的问题。只有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作用,才能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从大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他们的自助、互助完全可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且,大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与同学在一起。其情绪、情感在同学中得到表现,其变化也最容易被同学察觉。若同学的心理健康意识较强,明了自杀的征兆和干预策略,则可以大大减少悲剧的发生。
勇敢一点,坚强一些,哭过之后擦干泪水,要相信风雨过后就有彩虹,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这条路上走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