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析

2009-04-28贺登才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9年4期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规划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8号文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物流业专项规划,也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有关物流业的专题文件,对促进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我刊特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贺登才对《规划》的内容及其影响进行了详细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规划》的内涵。

《规划》出台的背景

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至此,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尘埃落定。另有几个呼声颇高的产业落选,而原本低调的物流业却榜上有名,不少人颇感意外。其实,作为我国第一个物流业专项规划,也是十大产业中惟一的服务业规划,能够跻身其中,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第一,这是我国物流业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从1978年物流概念引进以来,直到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确立产业地位,我国物流业有了很大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这里只举四组数据:(一)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89万亿元,每1个单位的GDP需要3个单位的物流量来支撑。(二)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物流业每增加6.06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服务业增加一个百分点。(三)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1%,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这个比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创造3000亿元的经济价值。(四)目前,我国物流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以上数据表明,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我国物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物流企业“小、散、差、弱”,专业化的供应服务能力不强;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衔接配套能力差;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等。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运作模式粗放,运行效率低下,还不能够适应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物流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服务价格大幅下跌,物流企业经营出现严重困难。无论长远发展。还是解决当前问题,都迫切需要制定一个专项规划。

第二,这是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客观需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形成了一揽子计划,即,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物流业进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实际上也就成为一揽子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物流业纵贯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横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把物流业列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是发挥物流业基础性作用、落实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无论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还是“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落实,郡离不开强有力的物流服务来支撑。在这次列入调整振兴的十大产业中,九大产业涉及能源、原材料和制造业,物流业是惟一的生产性服务业。各个产业本身、产业与产业之间,产品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都要以物流为支撑和纽带。把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有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物流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正如国务院(2009)8号文指出:制定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这是各有关方面7年来艰苦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早在2002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就开始物流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以后,由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主持制定工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受政府部门委托,组织有关企业和专家参与了调查研究、文本起草、修订论证等相关工作。随着产业发展的逐步成熟和规划文本的不断完善,到2008年四季度,国家发改委才将反复修改的规划草案提交国务院审议。历时7年,凝聚了行业希望与智慧的物流业规划提交之际,正赶上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制定出台的有利时机。因此,物流业能够跻身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既是行业深入发展、地位和作用被广泛认可的标志。也是多年来认真准备的结果。既有当前特殊形势的需要,也是物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规划》的出台和实施,无论对物流业应对当前危机,谋求长远发展,还是对扩大内需、振兴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规划》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共分六大部分: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政策措施和规划实施。《规划》虽然也在题目中冠以“振兴”的字眼,但更偏重于指出长远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施工草图。

《规划》通篇贯穿了一条主线,那就是在“指导思想”中提出的“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在“规划目标”中也提出,“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这是我国物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需要。

《规划》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要点。围绕“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这条主线,《规划》在第三部分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第四部分提出了“九大重点工程”,第五部分提出了“九条保障措施”。这“28条”可归纳为5个要点,即: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支持物流企业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行业基础工作和改善物流政策环境。我看也可以把这5个要点理解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扩大物流市场需求。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制定《规划》的起点。《规划》第三部分“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分别提出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农业物流问题。第二条“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指出,“鼓励生产和

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在第四部分“重点工程”中,第四项“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第五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实际上也是扩大需求的具体举措。从需求入手,推动产业发展,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原动力”。

第二,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规划》实施的重点对象。《规划》在第三部分“主要任务”的第三条“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中提出: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第四条“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中讲到的10个重点领域,都是立足于物流企业和设施体系建设。第五部分“政策措施”中的大部分,以及其他各部分都涉及到支持物流企业发展的相关内容。

第三,优化基础设施布局。设施设备是物流运作的载体,也是《规划》的重要“抓手”。《规划》在第三部分“主要任务”中要求“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提出要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确定了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规划》在“主要任务”中专设一条“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指出: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防止产生新的分割和不衔接;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规划》在第四部分所列的九大“重点工程”中有4项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分别是: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和应急物流工程。

第四,加强行业基础工作。行业基础工作是行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规划》关注的重点。在第三部分中把“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和“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列为“主要任务”。在第四部分中,把“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和“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在第五部分中,把“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和“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列为“政策措施”,体现了《规划》对基础工作及行业协会的重视。

第五,改善物流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产业调整振兴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规划》的核心内容。《规划》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出发,以推动物流业发展为目标,通篇体现了较强的政策导向作用。特别是第五部分单列“政策措施”,提出了“加强组织和协调”、“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制订落实专项规划”、“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和“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政策要点。

《规划》的总体评价

如果把2006年“十一五”规划确立了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作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里程碑”的话,这次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可以比作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奠基石”,其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不可低估。

这是提振信心、提升地位的《规划》。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此紧要关头,把物流业列入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成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极大地提振了业界人士的信心。同时,《规划》的发布,极大地提高了物流业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物流业的普遍关注。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分解落实和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许多地方政府也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物流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

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规划》。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又要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政策和实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规划》具有奠基性作用。

这是预留了政策接口和操作空间的《规划》。《规划》提出,要制定和落实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商贸物流和物流标准等七个专项规划,而且各地也会制定和修订各自的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在第五部分“政策措施”,“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一段中,要求“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理解,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目前最需要以下8个方面的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有利融资政策;便捷交通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结构调整政策;需求引导政策;产业安全政策等。更重要是,政府部门能够按照物流业“网络化经营、一体化运作”的新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克服现有政策障碍。相信政府有关部门一定会按照《规划》的要求,结合物流业发展的实际,出台符合物流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

这是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调动企业积极性的《规划》。《规划》的落实,在于政府营造环境,更在于企业市场化运作。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方向不会动摇,物流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不会停顿。国家一定会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物流业发展,但最根本的还要依靠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物流企业应该积极地领会《规划》,主动地贯彻《规划》,按照《规划》的基本思路,调整经营方向,寻求市场定位,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物流业物流规划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探讨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